2020-08-07 10:09:16aggartpra

佤山孩子唱新歌-補習社

佤山孩子唱新歌-補習社

——雲南滄源縣勐董中心完小以發展民族文化教育推動素質教育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萬裡邊疆教育行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在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中心完小,像這樣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歌聲總是回響在校園。

地處西南邊陲的滄源群山環繞,西部和南部與緬甸接壤,人口85%以上是佤族。作為直過民族,佤族的社會形態在新中國成立後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近年來又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大步前行。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如何傳承好獨具特色的佤族文化,成瞭當地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勐董完小學生中佤族學生占比超過90%,這裡就像是一座佤族文化的博物館。音樂課上的民族舞蹈、歌曲,大課間的韻律操,校本教材裡的民族傳統飲食……勐董完小的日常課程、學生活動中處處可見精心嵌入其中的民族文化元素。

時而舒緩悠揚時而激情澎湃的旋律,配上歡快優美的舞姿,每天的大課間,勐董完小的師生們都會聚集在操場上,共跳韻律操《快樂的佤山娃》。這套韻律操從作曲到動作編排都是由勐董完小的教師們完成的,因為民族風濃鬱、簡單易學而深受師生喜愛。

校長陳世民工作之餘熱衷研究佤族民間音樂,自己也時常譜曲、寫歌詞。一次偶然的機會,音樂教師彭麗春在陳世民那兒聽到瞭他創作的曲子《快樂的佤山娃》,便萌生瞭給這首曲子配上動作改編成韻律操的想法。

為瞭給韻律操的動作融入鮮活的民族元素,彭麗春課餘時間四處走訪佤族民間藝人搜集素材,又從佤族傳統民俗活動“打歌”中提煉瞭經典動作,經過反復改進形成瞭這套文化內涵豐富的韻律操。

“這套操有很多動作來自佤族人民日常勞動的場景,學生學的過程中不僅從中汲取瞭佤族文化,還能鍛煉身體。”彭麗春說。

精心編排這套文化底蘊深厚的韻律操,是近年來勐董完小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一個縮影。坐落在山區、距中緬邊境隻有10多公裡的勐董完小目前有800多名學生、70多名教職工,是滄源縣最大的邊境農村校。近年來,當地政府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勐董完小的教學條件和師資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盡管如此,學校仍然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陳世民發現很多學生平常表現得很羞怯,不善於表現自己,“一到開展活動時都躲在一邊”。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陳世民和同事們開出的“藥方”是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以此推動素質教育提升。

說幹就幹,在全校教職工共同努力下,勐董完小的民族文化教育沒多久就駛入瞭發展“快車道”。

走進勐董完小的創新實踐教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學生創作的各種手工作品和畫作。狩獵工具的模型、用木頭雕成的佤族重要文化符號葫蘆、過去佤族村子裡常見的茅草房民居……一件件鄉土味兒十足的作品背後,是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擺在眾多手工作品間的一本書引起瞭記者的註意。這本由勐董完小自行編寫,介紹佤族文化的鄉土教材封面頗為簡單,但裡面的內容卻是滿滿的原創“幹貨”。

教材編寫者、老教師田國鋒從教快40年瞭,親眼見證瞭勐董完小幾經搬遷,校舍從最初的茅草房變成瓦房再到今天各種設備一應俱全的樓房,學生越來越多,教學質量也越來越高。

陳世民發現,通過學習民族文化,學生們越來越自信瞭,參加各種活動也更樂意展示自己瞭。勐董完小也因為工作突出被評為“雲南省校園藝術教育示范校”。

“今後,我們要按照‘彰顯個性,優質創特’的思路,繼續改進工作,讓民族文化之花綻放在邊境校。”陳世民信心滿滿地說。

(本報“萬裡邊疆教育行”雲南報道組成員:李澈 蘇令 王傢源 趙利 通訊員 楊佳權)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2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