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17,佛說決定義經
NO. 762(NO.763)
佛說決定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眾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我今為汝,宣說甚深決定正義,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時諸苾芻白佛言:「善哉世尊,何等名為決定正義?我等樂聞,惟願世尊為我解說。」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決定義者,所謂五蘊,五取蘊,十八界,十二處,十二緣生,四聖諦,二十二根,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禪定,四無色定,四無量行,四無礙,四三摩地想。四念處,四正斷,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如是等法,是名決定正義。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行蘊識蘊,此等名為五蘊。五取蘊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此等名為五取蘊。十八界者,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此名為十八界。十二處者,謂內眼處外色處,內耳處外聲處,內鼻處外香處,內舌處外味處,內身處外觸處,內意處外法處,此等名為十二處。十二緣生者,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即一大苦蘊集。由此緣故即有蘊法,若無緣故蘊法即滅,所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一大苦蘊滅。此等諸法,無明為緣乃有,生滅為緣者何?所謂先際不了,後際不了,中際不了,內法不了,外法不了,內外法俱不了。善業不了,不善業不了,善不善業俱不了。因不了,果不了,因果俱不了。已生緣法不了,未生緣法不了,現生緣法不了。於佛不了,於法不了,於僧不了。苦法不了,集法不了,滅法不了,道法不了。善法不了,不善法不了。罪法不了,福法不了,有為無為法不了,如是不了,不能於黑白法等,起無相智。由此無明不能覺了,而為過失。乃至障如實智,不能證得寂靜涅槃。謂此無明體性迷闇,純一癡法,猶如盲者唯行闇道,集諸塵垢損減智慧,於諸障法不能出離。而此無明與明為毒根,無明為毒樹,無明為根本煩惱,無明為隨煩惱本,無明是顛倒處,無明為黑闇室,無明是癡闇,如是等義名為無明。由此為緣行法得起,行法者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身行者謂出入息,依止於身繫屬於身,由依身故而出入息,得名身行。語行者謂論難分,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意行者,謂貪瞋癡心所法等,依止心繫屬於心,由依心故得名意行。復有三行,何等為三?謂福行罪行不動行,是名三行。由行為緣識法得起,識法者,識有六種,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名六識。由識為緣名色得起。名色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者謂內五塵,皆四大所成。四大者謂地水火風。地體堅固水性流潤,溫煖為火動轉名風,如是四大所成五塵,名為色蘊,而此蘊法四蘊名名,一蘊名,如是五蘊名為名色。名色為緣六處得起,六處者謂內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此名六處。六處為緣觸法得起,觸有六種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此等名觸。由觸為緣受法得起,受有三種,謂苦受樂受捨受。如是眼觸緣此三受,乃至意觸亦復如是。此名為受。由受為緣愛法得起,愛有六種,謂眼觀色耳聽聲,鼻嗅香舌了味,身覺觸意分別法。由貪六法得名為愛。由愛為緣取法得起,取有四種,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由愛增故得名為取。由取為緣有法得起,有法有三,欲有色有無色有。欲有者,謂十惡趣及人天。十惡趣者,謂八地獄,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號叫,五大號叫,六炎熱,七極炎熱,八無間,九傍生趣,十餓鬼趣,如是十種名為惡趣。人趣者謂四大洲,南贍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南贍部洲,其量縱廣七千由旬,此洲之相北闊南狹,猶如車形。東勝身洲,其量縱廣八千由旬,彼洲之相猶如半月。西牛貨洲,其量縱廣九千由旬,彼洲之相猶如圓月。北俱盧洲,其量縱廣十千由旬,彼洲之相四方徑直,猶如池沼。如是四洲名為人趣。天趣者,欲界六天,謂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他自在天,如是名為欲界六天,此等諸趣名為欲有。色有者有十八天,謂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此等諸天名為色有。無色有者有四種天,謂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此等諸天名無色有,如是三有得名為有。由有為緣生法得起,生者謂諸有情捨此蘊已,隨業果報,復於界趣蘊相出現 故名為生。由生為緣老死得有。老者謂諸有情蘊法果熟,心識迷亂多所忘失,髮白而皺身力羸弱,擧動策杖,喘息呻吟漸漸力微,諸根衰朽,是名為老。復何名死?謂諸有情隨能招業,壽量終盡識捨執受,命根謝滅諸蘊離散,是名為死,謂老無定相,附死立支,二法合一故名老死。如是名為十二緣法。
復何名為四聖諦法?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如是等苦名為苦諦。集諦者謂貪愛法,由此貪愛而生耽著,以耽著故發業潤生,招集為因是名集諦。滅諦謂貪愛法,及餘煩惱,悉皆斷盡證寂滅理,是名滅諦。道諦者即八正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八正道名為道諦,如是四諦聖智可觀,名四聖諦。
又復何名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根女根,命根意根,樂受根,苦受根,喜受根,憂受根,捨受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名為二十二根。
復何名為十力?謂如來智,於諸有情處非處法,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一,處非處智力。
如是復於,過去現在未來世中,所有眾生諸業行法,處處所生因緣果報,佛以智力悉皆了知,是名如來第二業報智力。
如來復於諸禪定法,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盡諸漏法。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三定力。
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根性勝劣種種差別,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如如來第四勝智力。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所有信解種種不同,佛以智慧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五信解智力。
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根性勝劣,種種界趣差別,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六界趣智力。
如來復於諸眾生類,所有樂欲,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七樂欲智力。
如來復於,過去無量無數世中,所有眾生種種之事,謂一生十生百生千生,及百千生,乃至無數百千萬生。如是無數成劫壞劫,其中眾生此死生彼,死彼生此,乃至族姓貴賤名字,飲食苦樂壽量長短,具如是相如是因。如是過去,無量世中種種之事,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八宿命智力。
如來復以清淨天眼,觀見眾生貴賤上下,好醜生滅。或生善道或墮惡趣,而彼眾生所作行業,謂身不善業,作諸邪行。口業不善設謗賢聖,意不善起於邪見。由是因緣命終之後,墮惡趣中。又復眾生身作善業,不行邪行,口作善業不謗賢聖,意作善業起於正見。謂是因緣命終之後,生人天界。如是等事,如來天眼悉以觀見,是名如來第九天眼智力。
又復如來知彼眾生,諸漏已盡,證無漏解脫,智慧解脫,以自通力證如是法,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之法,佛以智力悉能了知,是名如來第十漏盡智力。如是十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由十力故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法輪。
復何名為四無所畏?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以自智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作師子吼轉妙法輪,無有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而能等者。』是名如來一切智無畏。
如來已得,安樂寂靜無上勝處,功德果法,諸漏已盡種習俱亡,是名如來漏盡無畏。
如來復為諸聲聞眾,開示苦道,說離煩惱盡苦邊際,是名如來出苦道無畏。
如來復為諸聲聞,說所有障法,令彼出離,是名如來障道無畏,是名為四無畏法。
又復何名為四禪定?謂離諸欲及諸染法,斷除疑惑分別之想,是名第一離生喜樂定。
復次,離欲斷除分別想已,當於外法悉皆泯絕,內復寂靜,攝內外法悉皆歸一,是名第二定生喜樂定。
復次,捨於喜樂思念之想,於身喜樂而無所受,是名第三離喜妙樂定。
復次捨苦樂法,無憂喜想,諸法清淨,是名第四捨念清淨定 如是名為四禪定法。
復何名為四無色定?謂修彼定厭下色相,忻上無色 由無色故唯有虛空,乃觀虛空無有邊際,作如是想,是故名為空無邊處定。
復次,離彼所緣空無邊處已,復想能緣識無邊,是故名為識無邊處定。
復次,離彼能緣識已,常復想於,能緣所緣俱無所有,是故名為無所有處定。
復次,離彼無所有已,當復想於,無彼麁想不無細想,是故名為非想非非想定,如是名為四無色定。
復何名為四無量行?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若有苾芻具大慈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能與樂。如是常行慈無量心,是故名為慈無量行。若有苾芻具大悲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能拔苦,如是常行悲無量心,是故名為悲無量行。若有苾芻具大喜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施歡喜,是故常行喜無量心,是故名為喜無量行。若有苾芻,於諸有情無怨無親,平等安住,如是常行捨無量心,是故名為捨無量心,如是為四無量行。
復何名為四無礙智?謂辭無礙智,辯才無礙智,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者,緣聲為境,於諸音聲言辭無礙故,名辭無礙智。辯才無礙者,謂四辯七辯,凡有論難迅捷無滯,是故名為辯才無礙智。法無礙者,緣名句文,隨何教法無所不通,是故名為法無礙智。義無礙者,緣有為境,隨所詮義無所不曉,是故名為義無礙智,如是名為四無礙智。
復何名為四三摩地想?若有苾芻作如是觀,我今此身從頂至足,所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如是種種不淨之物,所共合成。譬如倉廪廣積糧斛,人入其中善能分別,是米是麥,如是積聚名為倉廪。苾芻觀想於自身中,亦復如是,作此觀者,即得斷除貪欲之法,是名第一三摩地想。
又復苾芻觀想身已,於三摩地得輕安味,復作是觀,此三摩地所得樂味,亦無有想。譬如蓮華從水而生,彼無有想我從水生,而有清涼。苾芻觀想亦復如是,能觀想者,即得見法輕安樂味,是名第二三摩地想。
又復苾芻,於三摩地,作於明想觀察,如日無餘闇冥,如是觀察相續不絕,晝夜明闇皆無有異,作是明想清淨無雜,譬如秋時雲翳陰闇,日光不現,若明眼人觀想日光,清淨無雜。苾芻觀想亦復如是。能觀想者,是人即得明智現前,是名第三三摩地想。
又復苾芻在三摩地,作是觀想,斷除苦樂乃至憂喜,唯有捨念二種清淨,譬如有人能馭車乘,平坦地中行無所礙,苾芻觀想亦復如是,能觀想者,即得智慧勝利現前,是名第四三摩地想,此等名為四三摩地想。
復何名為四念處法?謂身受心法,若有苾芻觀身不淨,穢惡充滿無有真實,如是觀者名身念處。
又復觀於內外二法,所有諸受悉皆是苦,作是觀者名受念處。
又復觀於心心所法,皆悉無常,作是觀名心念處。
又復觀於內外二法,於是法中不生我想,作是觀者名法念處,如是名為四念處法。
復何名為四正斷法?謂已生惡法,當起精進勤行除斷,皆悉令滅,是名第一正斷之法。又復未生惡法,當起精進防護除斷,皆令不生,是名第二正斷之法。
又復未生善法,當起精進,令諸善法皆得生長,是名第三正斷之法。
又復已生善法,當起精進而令增長,堅固圓滿,是名第四正斷之法,如是名為四正斷法。
復何名為四神足法?謂欲勤心觀,若有苾芻,於諸染法離其妄念,於諸善法而起悕求,進善無厭名欲神通。復於善法勤修諸行,正行不退名勤神足。復於諸法離邪思惟,心正分別名心神足。復於正智觀察內身,內身無我,復觀外境外境無法,我法體無趣證二空,名觀神足,如是名為四神足法。
復何名為五根?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復何名為五力?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復何名為七覺支法?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捨覺支,念覺支,定覺支,是名七覺支法。
復何名為八正道法?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謂正見者,信有施法,信有父母,有諸善行及不善行。如是善不善業,當有果報。有今後世,於其世中有諸眾生,有阿羅漢如理修行,以自通力見如是法。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等事名為正見。
何者名正思惟?謂離邪思。邪思法者起不正見,發貪瞋癡,遠離如是名正思惟。
何名正語?謂離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等語,是名正語。
何名正業?謂離殺生偷盜邪染等法,是名正業。
何名正命?謂具正見正法出家,被於法服離諸邪行,信於正法,乃至受用飲食坐臥,皆依正法,是名正命。
何名正精進?謂離邪勤,於真實法而起正勤,是名正精進。
何名正念?謂離邪念常念正法,記憶在心無所忘失,是名正念。
何名正定?謂心心所不起散亂,離諸攀緣,於奢摩他,毘鉢舍那,決定正觀,是名正定,如是名為八正道法。」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復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我所宣說決定正法,初中後善,其義深遠純一無雜,清淨圓滿。」是時苾芻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決定義經
上一篇:大藏經17,佛說法集經卷第六
下一篇:大藏經17,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