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十二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05/3/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12
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我第一年教書的時候,也讓學生讀《弟子規》,當我聽到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內心都會非常感動,因為學生可以早我們十多年就接受到聖賢的教誨。記得我體會到《弟子規》的重要性,就拿了書,從家裡開了幾個小時的車,去找我一個結拜的大哥,因為他的女兒一個小學二年級,一個小學四年級。一到了台中之後,我跟他坐在一個餐廳裡面,還不等吃飯,我已經開始一句一句念給他聽,講給他聽。比方說「父母呼,應勿緩」,孩子的恭敬心養成之後,對一生至關重要,假如沒養成恭敬心,後患無窮。就這樣一句一句把它的影響性跟重要性,跟我的結拜大哥做說明。
剛好講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內心覺得很傷感,所以就哭起來。結果我的大哥被我嚇了一跳,他也沒說話,後來我情緒比較平和下來,他就對我說:我聽大學教授講課,也沒有人講成你這個樣子。我就跟他做了一下解釋,是因為我剛剛念到一半,突然感受到我這一生,為什麼小學的時候沒有老師教我這個?假如從小就有老師把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給我,我的人生會少走很多的彎路、冤枉路。其實一個人走了冤枉路,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體力,但是在走這個冤枉路的過程當中,不知道言語、行為又犯了多少過失,又傷了多少愛護我們的人的心。而這個傷害這些愛我們人的心,能不能再挽回?很難!所以覺得非常遺憾。因為人生有這樣的遺憾,絕對不願意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學生再有這樣的遺憾,所以常常我聽著學生在讀誦的時候,也會非常感動。諸位同修,讓遺憾就到我們為止,不要讓下一代再有同樣的遺憾。
【親有過。諫使更。】
我們剛剛提到了父子之間如何勸誡,君臣、還有夫婦,接下來第四倫,兄弟的勸誡。兄弟也是相當的密切、親密,所以當兄弟有過失,我們也要盡心盡力來規勸,當然規勸的態度方法就很重要。剛剛我們講的這些古今的事例,最重要的也是從他們的表演當中,學到個中的本事。
在明朝有位讀書人叫陳世恩,他的弟弟整天遊手好閒,都摸到很晚才回家裡來。他的大哥每次看到弟弟很晚回來,就很嚴厲的指責他,對著他罵。諸位同修,有沒有效果?都已經這麼大的人,這麼罵他他很難接受。陳世恩就跟他的兄長講,他說大哥,讓我來試試看!陳世恩當天就等在家門口,結果弟弟很晚才回來,他一看到弟弟,馬上趨前就握著弟弟的手說:弟弟!天氣比較冷,你穿得夠不夠?然後就帶著弟弟進門,親手把門鎖上。接著又跟弟弟說:你肚子一定餓了,我叫嫂子煮碗麵給你吃。結果一天是如此,接下來的日子,陳世恩每天都在門口等著他弟弟,一看到弟弟回來都非常真誠的關懷愛護。差不多一個禮拜之後,他的弟弟就沒有再出去混到這麼晚,都很早就回來。當然當弟弟沒有在外面遊手好閒,一定要趕快把聖賢的教誨教給他,這樣才是長久之計。《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人之所以沒有志向,都是因為沒有得到聖賢教誨。用這一分至誠的關懷心把弟弟導正回來,所以兄長要慈愛。
弟弟假如勸兄長,在漢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鄭均。他看到哥哥在當官的時候會收人家的賄禮,他看了內心很難受,可是他又是弟弟,能不能指著哥哥罵?那哥哥不能接受。所以他自己花了一年的時間去給人家做掃地的工作,去當人家的僕人,整整一年,把賺到的這些錢拿給兄長。他說:兄長,我們沒有錢可以再賺,但是人的名譽一旦失去了,一輩子都可能會毀掉。他兄長看到弟弟為了規勸他,能夠低聲下氣給人家當僕人,能夠賺錢賺得這麼樣的如理如法,而不是用偷懶的,他這一分勸哥哥的心也讓哥哥很感動,從此非常的廉潔。所以兄弟之間我們也要善巧方便去規勸,而規勸當中,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的德行,我們的愛心。《了凡四訓》裡面也有提到,假如我們無法感動別人,要想到「德未修」,所以「感未至」也。
再來,當一個人出社會以後,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朋友,所謂出外靠朋友,所以朋友之間也要懂得互相規勸。記得剛好我在淨宗學院有半年的時間,前幾個月很巧,我來的時候剛好盧叔叔坐在我的旁邊,所以我們是幾個月時間都住在一起。八、九個男眾住在一起,難免會房間稍微亂一點,稍微,大家不要誤會。盧叔叔都沒有講半句話,每次大家留下來一些髒亂,他都默默的把它打掃乾淨,連流理台都擦的一滴水都沒有。盧叔叔做了好幾天,都沒有一句怨言。突然做了差不多一個禮拜,有一天有位師兄就對著大家說:人家每天擦得這麼乾乾淨淨,你們還在那裡亂丟!結果從那天開始,整個房間就變得很乾淨。從這個事情當中,我也體會到,勸別人要不要一定用言語?不見得。用德行,自己默默去做,自然就能夠喚醒每個人的慚愧之心。
在家庭亦如是,當我們時時處處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而你這樣的德風一吹出去,家裡的人一定都會被感化,因為他們離我們最近。所以諸位同修,我們要對德行有信心,孔夫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只要德風吹出去,草一定會彎下腰來。小人之德草,這個小人是指一般平民百姓,大家不要誤會,不是罵人的意思。
盧叔叔只要有空的時候,我都會去找他。有一次他剛好到高雄來,我就陪著他去找一個朋友。他這個朋友跟他認識了十七年,剛認識的時候,這個朋友正值飛黃騰達,財富非常多。但是盧叔叔看出來,他因為致富以後非常傲慢,不把錢當錢看,想必遲早會垮下來。可是這個時候容不容易勸?很不容易勸。果不其然,後來這個朋友從非常有錢跌到了負債,還負債了不少錢。在這個當中,盧叔叔一、二個禮拜就坐車下來,幫他解決這些財務的問題。諸位同修,當他跌下來的時候,還有沒有朋友?很困難。所以真正要交知心的朋友,絕對不是金錢可以辦到的,而是道義,而是情義。
所以也很巧,那天我載著盧叔叔去找他這個朋友,盧叔叔跟我說:我跟他建立了十七年的信任,今天才要正式把佛法、把正法介紹給他。而他的孩子現在也在念小學,盧叔叔也帶了《弟子規》要去給他的太太還有小孩,從這裡開始學習。從這個事件當中,體會很深的是,一個人真心要幫朋友,時間再長也不會變心。所以當我在協助他人,心裡有不耐煩的時候,突然都會有個數字跑出來,寫著「十七年」。我們馬上會覺得自嘆不如,好好再修養自己,提起對朋友的情義、恩義。
在學佛這幾年過程當中,也是大半都結識到有修道的同參道友。剛好有位朋友跟我交情也很好,因為人生出現了很多瓶頸,所以那天晚上他到我們家裡來,跟我抱怨了一番。等他抱怨完,我也很不客氣給了他一些批評,當我在給他批評的過程,他一句話也沒講。諸位同修,我們要確定這個嚴厲的批評出去以後,不會結惡緣;假如出去結惡緣,那要適可而止。所以緣分是動態的,假如你給他批評了三、五句,他臉色馬上變得很難看,你要怎麼樣?趕快踩剎車剎住。假如你給他建議的時候,他反而虛心在聽,我們就可以多多的引導。那一天我整整也給他講了半個小時,講完以後,他就回去了。
隔天一大早,電話響了,我把電話接起來,他就跟我說:我活了三十多年,接到人生最好的一個生日禮物。他這麼一講,我就感受到了,昨天是誰的生日?他的生日。覺得很不好意思,人家生日還批評人家一番。但是當他這麼一說的時候,我也很感動,我也很佩服他,因為他有接受別人批評的雅量,確實也做到了「聞譽恐,聞過欣」。所以,老祖宗說的「富在知足,貴在知退」,福在哪裡?在能受諫,能接受別人的勸誡,將是後福無窮。當我們能接受別人的勸誡,就好像人生多了非常多雙的眼睛幫我們看路,我們就不容易撞東撞西,不會跌倒。所以我這個朋友,雖然當時候人生有很多瓶頸,由於他有接納別人勸誡的雅量,後來人生也得到很大的翻轉,現在是學校裡面教得非常好的老師。
所以,面對我們身旁的親友,我們也要隨分隨力去勸導。其實有很多的年輕人都跟盧叔叔有認識,我也看得出來,這位長者時時都想著如何提拔我們這些年輕人,但是為什麼每個人的受益程度有限?原因是不是在長者這邊?不是,而是在我們這些晚輩受教的程度不同,所以往往面前有貴人都會當面錯過。
我在第一年教書的時候,曾經遇到一個朋友,這個朋友,一般人看他覺得智商不高,很多人會瞧不起他、會輕視他。其實我覺得他比我還好,為什麼?因為他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也不容易造罪業,我們還比較容易造罪業。剛好他就在學校旁邊居住,我就陪他一起打球,所以他每次看到我都跟我打招呼,但是他打招呼都是用髒話跟我打招呼,因為他不知道「奸巧語,穢污詞」不能講。可是你也從他的言詞當中知道,他是對你非常有善意。所以他每次跟我打招呼的時候,我就合掌跟他「阿彌陀佛」,就這樣每次他罵過來,我就阿彌陀佛。差不多過了一、二個禮拜,也很熟了,有一天我跟他說阿彌陀佛以後,我就接著跟他說,我都跟你講阿彌陀佛,你下一次也要跟我講阿彌陀佛。我說你講一遍看看,他就「阿彌陀佛」,有講就好了。
結果下一次遠遠看到我,阿彌陀佛。然後有時候口渴了,因為我住在學校宿舍,他在宿舍外面就開始「阿彌陀佛」,就開始喊。我們內心也很喜悅,因為他一聲一聲都種在哪裡?阿賴耶識裡面,而我們跟他結的又是這麼善的善緣。假如我這一生能夠開悟的話,我一定可以度他,因為有善緣;假如這一生修持不夠,那我要堅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以後,我們又有他心通,這個善緣馬上可以開花結果。所以確確實實,我們到一個地方去,都要處處幫助別人,讓別人跟我們廣結善緣。
結果那一年教完書,剛好畢業典禮,學校的學生也很有趣,他們就演出一個模仿劇,就是模仿每個老師。就有一個學生模仿我,結果當場幾百個學生,這個學生一走上來,第一句話是什麼?阿彌陀佛!你們怎麼都知道?我在底下樂得不得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從這個朋友給我的經歷,我們就要了解「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所以我們在規勸別人的時候,絕對不要想說他不能接受,因為那妄心是不存在的,真心是時時都在,我們用這種平等心、真誠心去勸人,效果一定會特別好。這一句我們就講到這邊,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親有疾,藥先嘗』。這也是個孝子的故事,漢朝的文帝,他侍奉母親湯藥整整三年。由於這樣的孝行,也讓全國人民很感動,所以創造了文景之治,文帝跟景帝都是孝子。這裡也提到「藥先嘗」,因為古代是湯藥,所以我們先嘗一嘗溫度會不會太熱,不要讓父母燙著了。現在很多是西藥,可不可以藥先嘗?不小心吞下去了,不行。所以我們教導任何一句,都要針對它的實際情況去開顯。我們跟學生講,假如母親吃的是西藥,你要端一杯溫水,不要太熱,自己可以稍微摸一下,適當了再拿給母親。
這一句經文我們還會把它延伸開來,引導孩子,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照顧。孩子從小就懂得危機處理,他有這些經歷,他就不會遇到事情非常的慌張。家裡面的藥要擺整齊,甚至於藥上面最好把它的用途寫清楚,說不定父親是心臟病,心臟病假如二、三分鐘藥沒有來,可能就不行了。所以情急之下,藥放在哪,我們也要讓孩子清楚、明白,危急的時候可以拿得到。再來,假如家裡的人真正出狀況的時候,如何叫救護車?如何趕快聯繫親人?這些電話他們也要清楚,遇到情況,趕快可以撥電話,所以這些都應該教導。
照顧病人也要讓孩子去學習,當他有這樣的經歷,他就懂得時時去體恤病人的需要。剛好我第二次到淨宗學院來,有位陳伯伯在中途胃出血,也相當嚴重,吐了一灘的血。他的意志力也很強,已經吐了一灘血,還從宿舍走路到學院來,我一看到他的時候,整個臉是白的,馬上聯絡我們學院的工作人員把他送到醫院去。幸好佛菩薩保佑,沒什麼大礙,隔天就回來靜養。靜養的過程就必須要有人照顧,而且他不能吃一般的食物,必須從幾個月嬰兒在吃的那種麥麩開始吃起。因為我從小太好命了,所以也沒照顧過人,《弟子規》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還要「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學了就拿來用。因為有這樣的機會,我就有這種照顧病人的經驗,差不多二、三個小時就煮個麥麩給這位長者吃。雖然當時候來到學院,最主要是希望多聽諸位法師講課,可是知行要合一,解行要相應,這麼好的機會來了,我們也歡歡喜喜接受。在那段過程當中,我們就會變得非常敏銳、非常細心,很多的能力都是透過經歷以後,才可以慢慢形成。
幾個月下來,剛好我必須提前離開,我們寢室幾個男人,大男人依依不捨,感情很好,也結了一個善緣。而這個陳伯伯對我來講是佛菩薩示現,因為他是個勞動階級,雖然他是勞動階級,可是他學問很好,又寫了一手很漂亮的小篆。他告訴我,他帶著不同國籍的人去做工作的時候,常常遇到危險的工作,他都不讓他的這些帶領的員工先下去,他都是自己先下去,等確定沒有危險,他才讓他的這些工人跟著下去。所以佛經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確確實實佛菩薩是示現在各行各業之中。當這些各個不同國籍的人缺錢的時候,他都會很慷慨幫助他們。所以當我們真正有心要修學的時候,確確實實很多殊勝的因緣,佛菩薩都會替我們安排好。
當我們在照顧父母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受到內心很充實,因為一個人在報恩的時候跟自性非常相應。我們要珍惜可以替父母付出的機會,不然有可能會有千古之憾,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對於父母的健康,我們也要有正確的知識來照顧,人只要有心,都可以把很多本事很快的學好。我們看下一句。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父母過世了,這個禮儀是守孝三年。有朋友就說:父母走了,為什麼哭要哭三年?他們覺得「喪三年,常悲咽」,就是三年都要哭。其實我們要去理解到,為什麼古代這些孝子他會常悲咽?因為他們時時刻刻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把父母給予他人格的成就時時感念在心,所以一想到父母就悲從中來。這是很自然的流露,絕對不是規定說父母死了,三年之內都要哭,絕對不是這樣。我們要去體諒到、體會到古代的孝子,確實時時刻刻感念親恩。由於這一分對父母的思念,所以「居處變,酒肉絕」。因為內心悲痛,所以根本就不想要吃肉,吃很好的食物,根本就不想,也不想去玩樂,只想默默的感念親恩。所以古代中國很多的禮儀,絕對不是外在的規矩來限制你,而是一個人從內心很自然的流露出來。
諸位同修,當我們內心有恭敬、有清淨心的時候,當長者立,我們坐在那裡也會覺得怎麼樣?就覺得不自在,因為跟自性相違背,你自然而然就會站起來。所以,儒家的禮跟佛家的戒,絕對不是框框架架,而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行為。因為現在內心沒有這樣的境界,就必須從外在慢慢內化,為什麼古代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就是因為書本當中都是教我們常有恭敬之心、常有孝敬之心,當我們把這些行為常常在做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內化。所以諸位同修,我們見到人鞠躬,不要小看這個鞠躬,這個動作日積月累做下來,我們的貢高我慢都伏下來。所以面對儒家的禮、佛家的戒,我們要歡喜去受持,點點滴滴你的自性就流露出來。
下一句,『喪盡禮,祭盡誠』。我們因為相當幸運能夠聞到佛法,所以給父母辦後事的時候,就懂得絕對不能殺生。甚至於父母臨終,也應該趕快幫他助念,讓他也念佛,把握這個當生成就的機緣。當然絕對不能等到臨終的時候才來勸請,臨終的時候才找一大堆人來念佛,就會顯得非常倉促。生死確確實實一瞬間,我們以前常常聽到一句俗話說「閻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五更」。
我自己的外婆,她出現狀況到去世,可能不到五個小時,而且也不清楚她就要走了。因為那時候她有點感冒,我們就把她送到醫院去,一送到醫院,老人家很奇怪,她就起床來,她說「我不要躺,我要回家」,一直喊著要回家。其實老人家知道,她要走了。可是我們哪有準備?想說才進醫院來,人又沒有怎麼樣,就覺得是不是老人家在胡鬧?所以所有我這些長輩就跟我外婆說:來!趕快躺下來。因為我跟我母親有學佛,所以我的外婆就一直叫說:叫禮旭帶我回家。可是因為我們畢竟是外孫,沒有這麼大的權力去決定是要讓奶奶住院,還是回到家裡。結果過沒幾個小時,我的外婆就因為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一下子就不省人事。一不省人事,業障就現前,很多景象都出來,常常都在那裡胡言亂語。所以我們一定要準備好,不然可能臨終的機緣會失掉。
所以《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一定要準備好才不會手忙腳亂。我的母親根本沒有心理準備,心裡都慌起來,當我們的親人慌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慌?不能慌,我馬上跟我母親講,我去聯絡那些佛友,一起準備助念。結果後來還是堅持急救,急救恐不恐怖?我是親眼看到,因為我母親按捺不住悲傷,就衝到我外婆面前就跪下來,其實醫護人員都是把我們趕在外面,急救不給我們看。我母親這麼一衝進去,我也跟著進去,結果一看,那個急救的場面很淒慘。切,割,還有那個。所以近幾年來都在推展,就是一個人可以寫上說「當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絕對不要急救」,不然那個跟殺豬一樣,太殘忍。
急救完,沒有救活,馬上就把外婆移回家裡面去。我跟我母親趕快半夜一點多找了幾個佛友,就開始助念。我這些親人、這些長輩本來對佛法都不相信的,結果剛運回來的時候,臉色很難看,那個這麼痛苦,臉都揪在一起,後來我們拼命念佛,整整念了八個多小時,早上又有其他的同修來幫忙。其他的同修一進門,念著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在那八個多小時,我一滴眼淚也沒有掉,很鎮靜,但是當我們聽到「阿彌陀佛身金色」,眼淚就掉下來,內心深深感受到佛恩不可思議,時時都在照著一切的眾生。結果我的外婆早上的時候,整個臉色就紅潤起來,很好看。我那些長輩一看到臉色這麼好,我們很多的做法,他們後來就配合。結果過沒幾天,我的外婆到我媽媽的夢裡面來,笑得很開心,跟我媽媽握手,她說謝謝,謝謝。所以我們今天真能聽聞佛法,一定要把這麼好的福報,讓我們的親友都能夠接受到。
我在台中有個機緣去參觀一個社區,這個社區都是我們的蓮友住在一起,所謂「里仁為美」,這些同道中人住在一起,總共三十六戶人家。因為大家可以一起共修,所以很多的人都希望擠進這個社區,可是畢竟社區有限。後來也很巧,旁邊又蓋了另外一棟大樓,有位蓮友非常發心,她馬上就把整棟樓統統買下來。人生的因緣非常有趣,這位居士當初已經打算到加拿大定居,到加拿大的時候,她的父親都已經把房子還有孩子學校念書都安排好了。結果剛好這個女士遇到了師父上人,就問師父說,我是在加拿大好還是回台灣好?師父告訴她,妳回台灣。她聽了之後真的回來,剛好接到了這個因緣,把整棟樓買下來。後來就讓蓮友來買房子,一下子又賣光了,總共買了七十二戶,諸位同修,加起來多少?一百零八。
這個社區有個做法非常好,他們常常就會到一些年紀比較長的長輩家裡面跟長輩問好,問好以後,就開始在他們家念佛,讓這些長者很習慣一起念佛。慢慢念久了,他心生歡喜,對於死亡愈來愈沒有恐懼,所以那個社區成就的往生念佛人相當多。諸位同修,我們也可以學這樣的方法,常常蓮友之間互相去探望。剛好這個蓮友他們父母年紀比較長,我們就常常去探望,順便就在他們家一起共修,一起念佛,做好準備。諸位同修,假如能夠成功,那就是成就了一尊佛。所以我們去幫人家助念的時候,都死命的念,因為說不定就成就了一尊佛。因為假如我們這一生能夠成就兩尊佛,那我們的往生會比較有把握,因為一個可以拉右手,另外一個可以拉左手。所以我們要廣結善緣,臨終的時候因緣就會很殊勝。能夠成就這個往生大事,那一定是皆大歡喜,接下來的後事就可以辦得非常莊嚴。
「喪盡禮,祭盡誠」。在祭祀的時候要非常的誠懇,《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當一個人時時會感念,假如沒有父母,假如沒有祖宗,就沒有我,他時時能夠飲水思源,人心就非常厚道。孔老夫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當我們在祭祀父母、祭祀祖宗的時候,也要盡心盡力,也做好榜樣給孩子看。
古代的祭祀很有味道,在古籍裡面有提到,「父為大夫,子為士」,父親當大夫,孩子只是一般的士人。葬他的時候,葬以大夫,因為他當大夫,所以葬他的時候用大夫禮,祭祀的時候用士人禮。因為一個人在這一生最大的貢獻,對社會最有幫助的,就是有好的下一代,他下一代只有士人的成就,所以祭祀只用士人。假如「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他的時候用士人的禮儀,但是往後祭祀用大夫的禮儀祭他,因為他替社會培養出一個大夫,這是他的功勞。所以中國人念念所有的禮儀都表法,表慎終追遠的態度。我們去了解古代老祖宗所留下來的禮儀,我們內心會非常佩服、非常感動。
最後,『事死者,如事生』。縱使我們的祖宗,甚至我們的父母,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我們念念要感念父母給我們的教誨,絕對不能夠忘失,不能夠犯差錯,這樣才能讓父母在天之靈也能夠安心。「事死者,如事生」,除了對父母要有這樣的態度,其實對我們的祖師大德也要如此。我們在看祖師大德的教誨,都可以深深感受到,字字句句都從慈悲心中流露出來,字字句句都是苦口婆心、菩薩心腸。我記得我第一本祖師大德的教誨是《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看了印祖這本教誨,好像被拿著棒子敲了好多棒,但是每一次被敲都覺得很舒服,因為祖師幫我們指出明路。我們時時能夠念著印光大師給我們重要的教誨,我們才能夠對得起祖師大德,也能夠成就自己。而印祖最重要的教誨,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其實當一個人時時可以做到敦倫盡分,都把本分提起來,已經是把理智提起來。而在這個提起來的過程,我們的自私自利、妄想執著也一點一滴在放下,慢慢就能夠閑邪存誠,只看別人的需要,絕對不為自己著想。
因為我剛好有機會到了台中,去參觀李炳南老師的紀念館,李老師有一首詩寫得非常懇切,老人家寫到「警眾太殷勤,曾無間寸陰,幾人長夜醒,不負轉輪心」。我們看著李老師的紀念帶,講經講到九十七歲還沒有停下來,學生這麼多,告訴老師:老師,就讓我們來替你講就好,您老人家別這麼辛苦。結果李老師說,只要眾生要我講一天,我活一天就要講一天。所以李老師給我們做了相當好的榜樣,我們要記住老人家的教誨。
我們看,「警眾太殷勤」,李老師講學講了三十八年,而李老師也告誡我們,他們這一代是把佛法跪著接下來,我們以後必須怎麼樣把佛法送出去?要跪著送出去,所以老人家非常的懇切。「警眾太殷勤,曾無間寸陰」,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不斷的不疲不厭的教導;「幾人長夜醒」,老人家這麼懇切的教誨我們,我們到底有沒有認認真真來領受?幾人長夜醒?絕對不能辜負祖師大德的教誨,絕對不能玩弄佛法,消遣佛法;「不負轉輪心」,不能辜負老人家的示現。其實這也是老人家懇切的喚醒我們,不要辜負了這個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不可當面錯過。當我們能夠時時提起祖師大德的教誨,也能夠「事死者,如事生」。
有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剛好他的外婆去世,他去參加喪禮,他的舅舅抱著他外婆的骨灰,正要到道場去安放。在這個路途過程當中,開車開得比較快,有點顛簸,他的舅舅馬上去跟司機講:我的母親不習慣坐快車,你開慢一點。這個孩子回去以後就跟老師說:老師,我的舅舅是不是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我們對父母的恭敬之心,絕對不會因為他的離去而有絲毫的減少;我們對於祖師大德的恩德,也不能因為他們的離去,而有絲毫的怠慢。
前面所講的內容就是「入則孝」,其實整本《弟子規》都在談什麼?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從兄弟的和睦到對一切長輩的尊重,父母看了非常歡喜。再來,「謹」的部分,我們生活有節度、有分寸,言語有誠信、有信用,這都會讓父母非常放心。最後「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我們跟人相處的和樂,自己的學問都能不斷的增長,父母都會對我們很滿意、很放心。當我們把整本《弟子規》做到了,就是把孝做得很扎扎實實。而當一個人能時時把孝心放在心上,他的敏感度就會愈來愈高,他對自己的言語、行為就會愈來愈謹慎,常常觀照,因為「德有傷,貽親羞」。好,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文摘:http://ft.amtb.tw/dv.php?sn=52-118-0012&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順心 圓滿吉祥
自如頂禮 阿彌陀
上一篇:《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第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