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5 17:19:05DR.J
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
嚮往戰爭的人,熱狂或稀鬆,都應該瞭解戰爭是手段,不是目的。
上戰場前(或是戰前),鼓動年輕人參加戰爭,除了外在主動或被動的環境氛圍的營造。年輕人本身對事務好奇、堅持理想性、對自我實現的期許,都會促使他們選擇犧牲奉獻的行動。
上戰場後,戰爭的現實,折磨年輕人的夢想與信念,形成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人在戰場上,由於同袍接連戰死,敵人節節進逼,精神亢奮,會變成野獸;也只有心理和生理上變成野獸,才能生存下來。當生存下來的士兵越來越少,對生命的貪戀、家庭、親友的幻想越來越濃,這是精神最後的支柱。彷彿再一次打擊就會被擊倒的拳擊手。
戰後歸鄉的士兵,在英雄式的歡迎之後,必須自己面對脫節的社會,拼湊人生的拼圖。這些人,面對逝去的青春,漸長的智慧,會珍惜和平。因為那是我們以生命和青春,努力奮鬥不懈,好不容易得來的。
從人類歷史來看,歷史一再地重演。問題是,我們從歷史裡面,學到甚麼?對年輕人給與祝福,不必放棄夢想的追求。因為我們知道,不管結果如何,曾經打過美好的戰役,都是一項人生無法重演的印記。
電影西線無戰事片尾
無聊的陣地壕溝生活,保羅趁著空檔,隨意瀏覽周遭的環境景象。一隻久違的小鳥,停在陣地前不遠處。保羅望著小鳥,忘情地趨前,為緊蹦的戰場,提供舒壓的氛圍,形成戰地寧靜景象中的一幕,直到一顆子彈結束這個畫面。
保羅至死仍不知道當天已經是停戰日。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
參考文獻
朱雯譯(雷馬克原著)(2006),西線無戰事,志文出版社。
上一篇:帕金森定律:讀書心得
下一篇:斑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