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7 00:17:56讀.冊.人
閱讀節氣:「立冬」先封地,風雨受人忌
閱讀節氣:「立冬」先封地,風雨受人忌
「立冬」,十月節,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是建始,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國曆11月7日或11月8日間 ,孟冬時節,國曆十一月七至八日間。日處黃經二百二十五度。「立冬」的到來代表著冬天的來臨,秋去冬來,冬季開始以立冬為準。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冬」,在古代農業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禮記》說:「立冬盛德在水,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立冬」這一天,在臺灣有所謂的「補冬」。
因為古人認為冬天的天氣寒冷,需要補充營養,此時進補,意指一年辛勞,歷經寒暑,體力衰弱,進補以恢復元氣。 此時水稻收割已結束,「稻成熟,入冬田頭空」。 除了冬令進補農人還會以立冬當日的天氣來預測來年是否豐收,『立冬先封地,風雨受人忌』,立冬當天若有風有雨,那麼來年可能歉收。
所謂的「春蟳,冬螃蟹」
是指立春之後的蟳和立冬的螃蟹,肉肥蛋黃甜美可口,在立冬時分,啖蟹黃,品醇酒。肥美的秋蟹,是饕客不會錯過的秋天美味。國內常見的蟹,以海蟹居多,其中又以蟳、旭蟹(琵琶蟹),以及三點蟹最為常見。 活跳跳的蟹,清蒸最能嘗到它的鮮甜,以酒生醃或焗烤、炒炸等,也有不同的滋味。紅樓夢裡的中秋螃蟹宴及詠蟹場景,是秋天吃蟹最有名的例子之一。
螃蟹性寒,應避免生食,烹煮時,加入薑絲及醋,一方面去除寒性,還兼具殺菌功效。 秋蟹多膏、黃,因含有性荷爾蒙,有補腎、強壯筋骨之效,但因膽固醇含量高,不能吃太多。在古代,螃蟹還能用來外敷,治療皮膚接觸漆樹所生的漆瘡。
易過敏體虛寒 少吃為妙
也因為螃蟹性寒,孕婦、容易過敏、體質虛寒、胃腸功能較弱的人,最好少吃,嬰幼兒的肝臟功能尚未發育完全,也不可食用。 吃蟹後容易腹脹、起癢疹的人,蒸蟹時放些紫蘇葉,或食用螃蟹後吃一點紫蘇葉,可以中和蟹的寒性、解蟹毒。
柿子含有鞣酸,忌與蟹食
古書裡記載,螃蟹忌荊芥,荊芥是一種中藥材,可以治風所造成的頭痛,像川芎茶調散裡,就含有荊芥。服用荊芥後再吃螃蟹,會影響藥效,最好避免。 螃蟹不只跟荊芥相剋,也不適合跟柿一起吃。柿子裡含有鞣酸,加上屬性偏寒,在效果加乘的情況下,更容易腹瀉。不只如此,跟香瓜、梨子、橘子、泥鰍及冰水等一同食用,也會寒上加寒,最好錯開食用。
高蛋白食物 與肉類相當
蟹肉為高蛋白質食物,每100公克帶殼螃蟹,熱量有141大卡,蛋白質含量有20.9公克,跟肉類不相上下。 除了高蛋白,蟹肉還含有鈣、鉀、鈉、磷、鋅等礦物質及甲殼素等。
膽固醇超高,一天別超過1/4隻
蟹肉味美,但它也是高膽固醇食物,100公克帶殼螃蟹的膽固醇含量多達296毫克,比一顆雞蛋的200毫克還多,顯見它的膽固醇量有多高了。營養師通常會建議,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最好不要超過200毫克,換算下來,大約只能吃90公克,即四分之一左右的螃蟹。
節氣與民俗
台灣一入十月即有「謝平安」的宗教活動,就是「建醮」,其目的無非叩謝上蒼,也祭拜祖先及無主孤魂,豎燈篙、放水燈就是召請的訊號;而普施時,獻供的祭品充分表現收成後的感恩心意,基本上是崇德報功的禮意,保存了素樸的年終祭典的狂熱氣氛。而十月十日是水仙尊王祭日,台灣民間相傳,水仙王在此節氣內,由高麗將白腹魚、烏魚、土魠魚驅趕過來,讓漁民豐收。故具有保護神性格,保平安,助收穫。
節氣與諺語
「立冬過,稻仔一日黃三分,有青粟無青菜」:中南部地區二期稻作到立冬時皆可收穫。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收成期間,放飼的雞及野生的鳥有穀物可吃,喜而好啼。
「補冬補嘴空」:台灣人的習俗,立冬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仔、八珍、十全等。
立冬進補
中醫說,「補」也是預防醫學的觀念,但應針對個人體質不足的部分補強。
常見的羊肉爐、薑母鴨、藥燉排骨、麻油雞、燒酒雞等,有助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卻非人人都適合,像體質偏燥熱,如果吃多了羊肉、薑母,會口乾舌燥、便秘,甚至流鼻血;體質過虛,因為「虛不受補」,不宜大補,另外小孩子吃進補藥膳,份量也得減半,最好請教中醫師或合格的中藥商拿捏藥材份量。
中醫師建議,進補的藥材,分成補氣、補血、補腎等類,對症調理,補氣藥材可增強免疫、肺氣,若應用不當,會引起胸悶腹脹、食慾減退等症,另外像是罹患感冒、急性腸胃炎、腹瀉時,都不適合吃補。
不過,也有中醫師提醒,這幾天天氣依然炎熱,還不適合盲目進補,可考慮改選平補食品,如四神湯。中醫指出,過去立冬進補主要為了調理身體,預防感冒,目前若要進補,可選擇夜市、小吃攤都有的四神湯,常見藥材包括蓮子、苻苓或是山藥;他強調,像麻油雞屬燥熱,其實麻油是「性平」,卻加太多酒及薑母,若只加一兩滴酒提味,使用生薑,即能避免煮出燥熱的麻油雞。
中醫表示,此時節吃龍眼粥同樣可預防感冒,不過亦屬燥熱,建議改以杭菊、枸杞、紅棗與糯米煮粥,有清肺、補腎及明目的效果。
立冬與進補
立冬伊始,天氣逐漸寒冷,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處於冬眠狀態。但人的生活壓力並未減少,仍然早起晚睡緊張工作。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斷減弱,往往使人覺得因寒冷而不適。而且有些人由於體內陽氣虛弱而特別怕冷,引起大腦皮層機能障礙,血管收縮,局部血液供應減少,體溫調節發生障礙,慢性病患者加重病情甚至發生意外。如何度過冬三月,固然與生活起居相關,而食療養生已成為人們議論的重要話題。
怕冷增加「鐵」;火鍋、砂鍋禦嚴寒
立冬以後,天氣轉寒,如何增強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外乎使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其方法與衣食住行無不相關。 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環境,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0℃左右,糖轉化為脂肪的速度加快,隨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減少散熱,故應多吃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和調養,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從而溫養全身組織,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更強壯,有利於抗拒外邪,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減少疾病的發生。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禦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類、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維生素和纖維素主要從蔬果中攝取,多吃蘿蔔、青菜、木耳、香菇、海帶等蔬菜,常吃蘋果、香蕉、棗、梨、柑橘、核桃、杏仁等果品。冬季少食生冷,吃熱飯熱菜,喝熱水,由於各地氣溫的差異,高寒地區應用大溫大熱之品及甘潤生津之果蔬。
中國人善於烹飪,舉世聞名,冬令吃火鍋相沿成習,涮羊肉、什錦鍋、白肉鍋、毛肚鍋、雲吞鍋、海鮮鍋等。冬令還流行砂鍋菜如砂鍋狗肉、砂鍋鴨、砂鍋豆腐、砂鍋獅子頭等。此外,餐桌上的熱粥,也是冬季的美食,臘八粥在全國流行,如在熬粥時,添加肉禽蛋類、水產類、蔬果類、蕈類等配料,就能達到葷素搭配,營養平衡。這些熱乎乎的食品,適量食用,暖意濃濃,禦寒強身。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正氣不足是人體虛弱和致病的原因。扶正祛邪、扶正固本,著力於調節機體的機能狀態,增強體質,防止邪氣入侵。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中醫的扶正祛邪學說,與現代免疫學的「機體的防禦功能和自我穩定功能及免疫監視功能」學說不謀而合。
利用補品培養正氣,驅除邪氣。凡用於治療各種虛症,具有滋養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的藥物和食物即為補品。 主張「虛者補之,寒者溫之」,國人對食補情有獨鍾。「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令尤為重要,利用食補藉以養生。補虛損,抗寒冷,復元氣,預防疾病,「冬令進補,明年打虎」。
針對氣虛、血虛、陽虛、陰虛,採用不同的補品,歷代本草中記載了多種扶正祛邪的補品:氣虛者用人參或西洋參,兩者均含有多糖類等多種活性物質,有大補元氣之功效;血虛者服阿膠,含有膠原和水解氨基酸及鈣等,能促進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生成;陽虛者用鹿茸,富含氨基酸及鈣磷鎂,有壯腎陽、強筋骨之功效;陰虛者服枸杞子、百合,均含有蛋白質、脂肪、糖及多種生物鹼等,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等功效。上述補品已製成多種保健食品,貯存、攜帶、服用十分方便。
立冬悅讀: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宋•蘇軾《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是一首蘇東坡寄贈詩作品。前二句對仗工整,表面上是在寫初冬的景色,其實暗寓人生,中年歲月,雖然不像年輕人那樣青春奔放,不再有碧綠的擎雨蓋,但卻有歷經挫折動燙後挺立不屈的風骨節操,就像殘菊,儘管容顏不再艷麗,但枝條愈歷寒霜,愈見挺拔。
人過中年,也是收穫的季節,以往在為人修養上、藝術造詣上的耕耘,只要能堅持不放棄,日日月月的陶冶培育,到中年的階段也都能有所成,就像是橙黃橘綠的成熟時期,豐收在望,後福無量,所以三、四句詩人殷切的叮嚀朋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要朋友千萬珍重,這首詩寓意豐富,尤其是全首都以寫景為主,並不寫情,但對朋友的深情慰勉卻自然流露,實在是值得反覆咀嚼玩味。
宋•趙令穰《橙黃橘綠》
絹本設色畫冊 24.2x24.9 cm
《橙黃橘綠》趙令穰小景山水的作品典型。此幅畫取蘇軾的詩句入畫,詩云:「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在斗方的冊頁之中,畫家使用柔和的筆觸與絢麗的設色,營造如詩般清麗、雅致的情景,將蘇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發揮到極致。
在畫中,畫家採用平遠和對角線的構圖,將橙橘樹、野菊、水禽等母題放在畫面的邊角,中間一帶為開闊的沙洲河曲,此種「近岸廣水、曠闊遙山」的闊遠設計,正是小景山水所追求的空間美學趣味,影響了李唐、馬遠為首的南宋繪畫的發展。
畫家以逼近的視點,細心描繪近景的物象。坡岸、橙橘的主幹用墨筆勾勒、皴擦;樹葉、果實、野菊等皆用色直接點畫,墨趣和敷彩交融,絢麗的色彩躍然畫上。畫中另一個吸引人之處,是趙令穰所擅長的大氣氤氳法。為雲霧所遮蔽的樹叢向畫面的右上角延伸淡去,畫家利用它來營造「微茫」、「若隱若現」以及「物象出沒於空曠有無間」的景象,讓觀者的想像力在其中馳騁,塑造一種縹緲、迷濛的詩意氣氛。
在兩岸邊際的水渚長滿叢葦和野菊,有雁鳧等水鳥或棲或翔,穿梭其間。這些出現在畫中的母題,與北宋初的詩畫僧惠崇所擅長的「汀渚水鳥」這一類江南畫風有關,因此米芾稱趙令穰「所作多小軸,甚清麗,雪景類世所收王維筆,汀渚水鳥,有江湖意」。此畫的對幅有「內府書畫」、「德壽」南宋內府收藏印,和宋高宗所題東坡詩文一首。宋高宗對蘇軾的文學、書法極為熱愛,他很清楚的點出趙令穰此畫的畫意乃是根據「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首詩而來。
畫家:趙令穰,字大年,汴京人。宋宗室,太祖五世孫。自幼即好讀書,有美才高行,喜收書畫名蹟。與蘇軾、米芾交往,學東坡作小山叢竹。擅畫山水,多作小幅,畫汀渚水鳥,有出塵脫俗之姿,雪景類王維。
上一篇:財經人物:超人總裁 陳清祥
宋•蘇軾《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是一首蘇東坡寄贈詩作品。前二句對仗工整,表面是在寫初冬的景色,其實暗寓人生,中年歲月,雖然不像年輕人那樣青春奔放,不再有碧綠的擎雨蓋,但卻有歷經挫折動燙後挺立不屈的風骨節操,就像殘菊,儘管容顏不再艷麗,但枝條愈歷寒霜,愈見挺拔。
而且人過中年,也是收穫的季節,在為人修養上、藝術造詣上的耕耘,只要能堅持不放棄,日日月月的陶冶培育,到中年的階段也都能有所成,如橙黃橘綠的成熟時期,豐收在望,後福無量,所以三、四句詩人殷切的叮嚀朋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要朋友千萬珍重,這首詩寓意豐富,尤其是全首都以寫景為主,並不寫情,但對朋友的深情慰勉卻自然流露,實在值得反覆咀嚼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