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7:47:01a-shun

先有感動 才有美感

藝術教育何以走上赤裸裸的地步?

欠缺含蓄的美感,將如何傳遞感動?

又將如何養成「會欣賞」的下一代?

最近因為開研討會,請了三位有名的國際學者來演講,他們飲食很清淡,所以不想去逛夜市,但是都很景仰中國文化,頻問晚上能不能帶他們去看一下傳統的中國藝術,如國樂或京劇?

我上網去查台北哪些地方有演出,不幸都沒有。而且一週內,甚至一個月都沒有。他們已經去過兩次故宮了,我還有什麼中國藝術可展示呢?

想來想去,突然想起我手邊有漢唐樂府南管古樂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武丁與婦好》時的一段舞蹈,非常地精彩。就用投影機放給他們看,他們都非常喜歡,頻問如何能看到現場演出?他們說,明年去大陸演講時,願意停台灣一下,因為在大陸看不到這麼精彩的南管劇。

我心虛不敢回答。我自己都不常看演出了,何況外國人?我也不懂,既然要推展觀光,為何很少真正代表民族藝術文化的演出呢?

我好奇他們欣賞中國戲劇的什麼?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含蓄」。他們喜歡「一切盡在不言中」的表達方式,例如京劇的眼神和水袖。我很驚訝他們會看京劇。我們常以為中文難學、文言文難懂,認為外國人都不懂中國文化。其實研究漢學最有名的學者是瑞典的高本漢教授,他也是外國人。

他們說,含蓄是朦朧之美,富有想像的空間,「心有靈犀一點通」時最美,很多感情是一說出來,就沒味道了。

例如,在電影《亂世佳人》中,沒有一句對白在譴責戰爭,導演也沒有像現在的電影一樣,用近距離的特寫鏡頭,描述血肉模糊的戰爭場景。

但他用亞特蘭大火車站歡送士兵出征來表達──戰爭開始時,整齊的樂隊歡送不知天高地厚的士兵興高采烈地上前線。不久,月台上滿是擔架,上面躺著綁著繃帶的傷兵。最後,十幾歲的少年吹著笛子、打著鼓,送士兵出征。觀眾馬上明暸,青壯的已陣亡殆盡,剩下的是老弱婦孺了。

我想起小時候沒有人說「愛」,我們都覺得說愛很肉麻。但大家都能用行動來表達對國家民族的愛,國家有難,義不容辭上前線。反而現在有人天天喊「愛台灣」,但在釣魚台風雲時,卻連「釣魚台是我們的」都不敢說出口。

其實,中國人的大廳都設有屏風,不會開門見山;日本的庭院步道都是迂迴曲折,這就是含蓄。我問:既然「猶抱琵琶半遮面」最吸引人,為何藝術會走上目前赤裸裸的地步?

他們相視而笑,說在後工業社會,美育已被利慾所取代,人沒有了美感,美又怎能感動他?當然只好用最原始的肉慾了。但是,當一切面紗都揭開,走到極限時,後面還有什麼可期待呢?

他們的話讓我沉思,教育部現在要推美育,顯然戲劇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要先感動才會喜歡,深入了解,才會欣賞。

看到大企業每年尾牙吃掉幾百萬,何不拿幾十萬來提升員工的心靈?今年有大老闆包場,請員工看《看見台灣》,希望明年有人包場,請員工看傳統藝術。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本文轉載自-洪蘭教授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