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0 17:47:52a-shun

老人物語(下)

四、「姥捨山」之說,太過沉重! 然現代版「姥捨山」── 老了不中用,如大型垃圾般被遺棄,「食老路用」之故事, 每天不斷在吾人眼前上演。不少人會問:「台灣社會到底怎麼了?」我想,這不單單是當前台灣社會的問題,而是少子化時代,先進國家同樣遭遇到的難題。工業革命後,人口遷移,弱肉強食,到了資訊時代,競爭更加激烈。農業時代安土重遷,如大樹般定居一處,三代、四代同堂,彼此關心、照顧的情況業已一去不復返!政府存在的主要功能,即在解決此不可逃避之社會問題,但我們做好了準備嗎?

五、很多人聽過,朝禮五台山(或普陀山)的故事。一學佛者千里迢迢,三跪一拜「朝」禮五台「山」,求文殊,拜文殊,開智慧!途中遇一老人語云:「文殊在你家!」學佛者聽了,急急忙忙趕回去,半夜敲門,老母聞兒叫聲,來不及穿衣,鞋子倒穿蓬頭披衣而出!學佛者乃悟老人之言。此老人者,真文殊也!文殊代表智慧,「智慧」不待外求!「佛」在「心」中坐,「佛」亦不勞遠求!吾人本有「無師智,自然智」,與佛平等無異;如何開顯「本」具「佛」智慧 ── 本覺,是學佛修行者第一要務!

六、佛陀成道後,回國為父王說法,令得解脫。父王死後,親自抬棺,以盡人子之孝道。「堂上雙親即是活佛」,此佛之慈訓也。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惠能大師答韶州剌史韋璩云:「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詳唐師一玄〝六祖壇經〞校閱本P.131P.132)弘法之人當「弘」揚如來正「法」,而非只揀對自己有利之法說之!常見知名大德,每讚「出家」「布施」功德如何如何,至於對方處境,家中情況等等,一概不聞不知,如此說法 ──只說自己之法,遠離佛陀之法,誤導天下蒼生,何「功德」之有哉?

「出」世俗之「家」易,「出」三界煩惱之「家」難!出世俗之家,對有些人來說是功德,但對某些人來說却不一定是功德。古云:「未披袈裟嫌事多,披了袈裟事更多」!何也?法無定法故。

附註:1.物語  元本為「說故事」之意。日文「物語」一詞、兼具動詞與名詞之性質。與其譯為「小說」,不如譯做「說話」或「話本」較合適。但與中國之「小說」有差異,不一定全屬虛構,具有寫實成份。大體說來,絕少完全虛構。(詳前台大 林文身 教授譯『源氏物語』修訂版序言20001月 洪範譯叢6

  2.姥捨山  這是一則來自日本,有關「老人棄養」的古老傳說。傳說中,古代有些貧窮人家,爲了減輕生活負擔,會把家中只消耗糧食,無法再工作的老人,帶到山中遺棄,任由他們自生自滅,故此座山被稱之為「姥捨山」。

─ 禪慧法師 ─ 本文轉載自願海-「人間遊戲」學佛部落 201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