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6 21:14:53月光哈小貓

觀音法門 心經 2




 










元吳鎮.jpg






元趙孟.jpg






唐歐陽詢心經.jpg






宋代蘇東坡書法.jpg






敦煌鳴沙山石室唐寫經.jpg






明八大山人(朱耷).jpg






明文徵明.jpg






明董其昌.jpg






清乾隆.jpg






清成親王.jpg









標題 譯者 版本 存缺
《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 存疑(傳說是吳·支謙)[13]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存疑(傳說是姚秦·鳩摩羅什)[13][14] 略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玄奘(649年) 略本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 唐·菩提流志(693年)  
《摩訶般若髓心經》 唐·實叉難陀(695-710年)  
《佛說波羅蜜多心經》 唐·義淨(695-713年) 略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別本 唐·法月(初譯,738年) 廣本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月(重譯,738年) 廣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般若共利言等(790年) 廣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智慧輪(847-859年) 廣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智慧輪(847-859年) 廣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成(敦煌石室本) 廣本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施護(980-1000年) 廣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重點結集,其中「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義為,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到達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

心(梵文:Hṛdaya),原義為心臟,與意識心(巴厘文:Citta)不同,在此是心要或心髓之意。日本學者福井文雅,考證「心」(梵文:Hṛdaya)有密咒、真言、陀羅尼的含意,因此可譯為心陀羅尼、心咒。支謙譯本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咒》。梵文本中,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陀羅尼》,藏文本稱《薄伽梵母說般若波羅蜜多心要》,皆不稱為經(sūtra)。在大乘佛法中,般若波羅蜜多及其經典最為精要。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用六離合釋來解釋,是持業釋,「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心」。

《心經》經文結構,乃世尊與舍利弗之對談,其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卷403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朗讀、背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鳩摩羅什與玄奘譯本皆是略本。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其經文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該部經文,闡明五陰(色受想行識)乃至十八界萬法,與諸法空相(沒有獨立、常存不變的自性)實乃不一不異之中道。

起源

Jan Nattier教授比較了本經梵文本與漢文本,根據兩者差異,主張本經原為漢文,再轉譯為梵文,而印度在8世紀前沒有人提到過心經。比爾·波特則推測問題來自現存梵文本的文字錯亂,漢文本是從現已佚失的梵文本翻譯而來,但此推測目前缺乏證據。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以「苦集滅道」之教義教導眾生,修解脫道。滅諦就是涅槃。解脫道的「涅槃」,指苦的滅盡,包括煩惱的滅盡(有餘涅槃)與五蘊的滅盡(無餘涅槃)。第二轉般若無分別智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說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唯識諸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真心如來藏的體性是常住不滅、離六塵之見聞覺知,惟明惟知,唯證乃知,具有原始本地之風光,謂智慧之德相。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般若無分別智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系列中常提到般若的重要,更譬喻「般若」為佛母,能生一切佛法。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大乘菩薩透過對空性的瞭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可證得但不入小乘的無餘涅槃,即聲聞及緣覺的菩提果位;大乘菩薩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具足圓滿修證一切種智,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佛地無住處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性空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以般若空智慧來覺悟諸法皆是空相之實相,不會因已體證空性、可進入卻不入涅槃而自願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救度眾生,其行為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迴觀念,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版本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版本。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鳩摩羅什與玄奘譯本皆是略本。至今仍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梵文本

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原本現於東京博物館。相傳此本原為迦葉尊者手寫,後由菩提達摩傳給慧思禪師,再經由小野妹子於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傳入日本。淨嚴和尚於1694年以梵文悉曇體手寫抄錄。穆勒(Max Muller)於1884年轉寫成天城體及羅馬拼音,傳至歐美國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訂梵文本。

巴黎,菲爾(H. L.Feer)校訂之梵文本。原本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Catalogue No.967,為梵藏漢蒙滿五本對照本,其梵文為蘭劄文體。

在敦煌出土了《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根據此本還原了梵文本。此外,尼泊爾保存了八種梵文版本。

 

其中以玄奘法師漢譯本流通最廣,共260字。其譯本內容約有20處與今日所見的梵文本不同。日本通行的漢譯本共262字,比中國通行本多了2字,即「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中的「一切」。

唐代義淨的漢譯本,在咒語後有一段不同一般譯本、獨有的流通分,描述讀經的功效。有些學者認為此版本可能是玄奘漢譯本的誤用,因此《大正藏》未收錄,但日本存有此本的抄本。

依藏文本漢譯的有:

《大內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清康熙據西藏番字舊本譯。依此版本,雍正皇帝禦製《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滿蒙漢對照版,雍正元年十二月初八日製成。

1948年貢噶呼圖克圖於上海依藏文本作漢譯本《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

1994年方廣錩依《敦煌遺書》的《心經》異本作修訂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依梵文本所造的漢字音譯本有:

敦煌遺書S2464號「觀自在菩薩與三藏法師玄奘親教授梵本不潤色·《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S5648號。白石真道曾將此本還原成梵文。

房山石經藏不空漢字音譯本。福井文雅曾將此本還原成梵文

房山石經藏慈賢漢字音譯本。福井文雅曾將此本還原成梵文

宋·蘭溪大覺禪師,漢字音譯本。此本於西元1246年(宋·寬元四年),蘭溪大覺禪師自中國傳到日本。

《玄奘感觀音親授記梵文心經》,此本引自愣嚴解冤釋結道場儀,為明清時期雲南阿吒力僧常用之科儀,不為歷代《大藏經》所收,底本藏於雲南圖書館

藏文本

德格版《西藏大藏經》中,有兩種明顯不同的譯本。其一是由印度堪布無垢友(梵Vimalamitra)及譯師寶車(藏Rin chen sde)比丘所翻譯,經名《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歸入續部。另一版本,經名《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者佚名,歸入般若部。均為廣本。

敦煌藏文文獻中,有第三種藏譯本,經名《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略本,收錄在《敦煌大藏經》中,有20種抄本,內容大致相同。

英譯本

最早的英譯本是畢爾(SamuelBeal)於1864年依玄奘漢譯本所譯。

穆勒(Max Muller)於1884年將梵文本轉寫成天城體及羅馬拼音,並首次將廣本及略本梵文心經譯成英文傳至歐美國家。穆勒轉譯時間早,且當時英文的佛教用詞尚未固定,故此譯本以今日標準看並非佳作,但這無損於穆勒在心經研究史上的地位。

1957年及1967年,愛德華·孔茲(EdwardConze)校訂廣本及略本梵文心經,並譯成英文。孔睿是二十世紀歐美研究般若經典最出色的學者,其心經譯本幾乎被當成標準本,地位等同玄奘譯本在漢字文化區的地位。

 

 

《心經》相關疏註

由印度論師所造的《心經》釋論,現存於《西藏大藏經》的有八篇:

《般若心經註·密咒道釋》,吉祥獅子撰

《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釋》,無垢友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蓮花戒撰

《般若心經注》,阿底峽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義遍知》,摩訶闍那撰

《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釋·法義明燈》,金剛手撰

《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釋》,善軍撰

《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智友撰

中國歷代高僧大德對心經的疏註甚多,以下舉例部分最通行的版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唐·窺基撰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唐·西明寺沙門圓測撰

《般若心經疏》唐·靖邁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唐·法藏撰

《心經直說》明·德清撰

《心經說》明·紫柏撰

《心經要解》明·蕅益智旭撰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260字/
共52句心法
練習

哈貓功課 
分享 心經七段行悟功法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觀音法門 第八識法門 )

淺譯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月光哈貓 2017-03-25 19:21:03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08冊
No.25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卷)
【唐 智慧輪譯】
第 1 卷

 
No. 254 [Nos. 250-253, 255, 257]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誐梵住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蒭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世尊入三摩地,名廣大甚深照見。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

即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聖者!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云何修行?」如是問已。

爾時,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照見五蘊自性皆空,離諸苦厄。舍利子!色空,空性見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色即空,是空即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性相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減不增。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證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住,心無障礙。心無障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寂然。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成正覺。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真言,是大明真言,是無上真言,是無等等真言。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真言。」

即說真言:

「唵(引) 誐帝 誐帝 播(引)囉誐帝 播(引)囉散誐帝 冒(引)地 娑縛(二合)賀(引)

「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祥而起,讚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悉皆隨喜。」

爾時世尊如是說已,具壽舍利子,觀世音自在菩薩,及彼眾會一切世間天、人、阿蘇囉、巘馱嚩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悄悄話) 2017-01-11 16: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