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3 23:45:04禹多田

《追求一份同感》25歲國小二年級

片名:25歲國小二年級

導演:李家驊


真實紀錄人生的紀錄片有一種魅力,像是一面鏡子,反映人生。紀錄片多元的發展,不斷地嘗試形式的創新,令人期待。拍攝的主角可以是別人,也可以選擇自拍。「自拍」似乎是近年小小發展的新型態。選擇自拍紀錄片的方式越來越多,每每一部都是綻放後的玫瑰,驚艷動人。再一次證明了紀錄片的力量無遠弗屆。

紀錄片觀眾緣稀有的可嘆,隨著一部部的紀錄片在院線上映,可以說:開始有一點點的萌芽、茁壯的痕跡隱約可見。「25歲國小二年級」是我的啟蒙片,相較於「艾妮格撿風景」的語言、環境上陌生感,還須經過幾回腦子的咀嚼,本片顯得和藹可親。相較於第一次大家座在教室觀看的冷清感,這次驚奇許多。或許跟導演的「助陣」有很大的關係吧!


【別人眼中的自己,很重要?】

籍由導演一句句的自白出發,抓出了記憶中的自己。在所有人眼中,李家驊是個聰明、體貼、善良和自尊心很強的朋友。在25歲的這一年,他認識一個朋友,輕易的擊潰他鞏固17年的面具,偽善的笑容頓時瓦解。終於,他鼓氣勇氣拿起了DV,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國小二年級的他,並且紀錄了導演李家驊重新自我認識的過程。

「聰明、體貼、善良」這一句句看似讚揚的話,似乎沒有安撫李家驊內心的陰影。這一切都是為了要掩飾那一件汙點,而導致的人格變化。內心的自卑,讓自己表現得堅強。內心的自己,卻一直覺得自己是個膽小、偽善的雙面人。在朋友面前築起的樂觀態度,其實不堪一擊。過去面對所有人即使是笑聲也是寂寞的,在導演面對老師卸下保護自己的防護罩,痛哭與不安的潰堤,面具背後的自己在鏡頭下是無所遁形的。

自我價值,需要靠別人來評斷?
或許在本片中,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本片中,籍由不斷的問家人、老師,對於當年那一件事的感覺,而得到釋然。17年後的自己,仍需要獲得家人的原諒與重新定位真正的自我價值。人生的過程,幾乎都是斷層,隨著求學過程的結束,步入社會的戰戰兢兢,人與人的往來多少產生摩擦、誤解。僅管是別人的無理也好,自己的過錯也罷,原諒別人、學會認錯,我認為是更重要的人生課題。世界上仍有很多需要,一份原諒,一記笑容,或許內心踏實比自我價值更能使自己快樂。


【童年】

觀看本片,讓人用力試著回想自己是怎麼長大的,再怎麼回想,似乎已經模模糊糊。小時候的回憶,父母對小孩殷切期盼下,一回回的鞭策、隨著一陣陣的毒打後無影無蹤。

每個人懂事的時間不同,成長過程的心境轉變不定。或許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話、老師的一番鼓勵、朋友的一同互挺。會有十萬八千種人格蘊育而生。大人的言語對小朋友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僅管話中是無心之過,還是話中有話。無形中烙印在心底的傷害,不論是言語暴力或是行爲暴力都會讓人喪失安全感。狠狠地當你脆弱的時候,傷痕就會無情的陣痛。


【人生】

有眾多片子以很多角度來觀看「人生」課題。而本片,導演是以自己涉入被攝者,引領觀者進入他眼中的人生課題。本片旁白過多,部份觀者覺得本片自覺與自省也部份稍微過多,讓整個成長旅程看起來都有點刻意。我倒是對故事沒有懷疑。或許是他的故事在我的身上也曾經歷過所產生的同理心吧?

上天對他開了一場玩笑,讓這個汙點跟著他一輩子。他的人生沒有在8歲那個時刻中斷,時間自顧的滴答滴答的往前走。本片中,我們看到了8歲的他,卻沒有看見25歲的內心世界。或許,已經改變了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已經安撫那顆17年來動盪不安的心。往後,他還會持繼帶著他的片子前往任何一個需要「他」的地方放映。片中旁白提到:「說傷口如果不理它,只會讓它發臭、發膿,想要它癒合,就不要用衣服把它蓋住,必須把發膿的地方用刀子割開,把膿擠出來,這樣傷口才會好」或許經過幾十次的審視,他的傷口會結痂、癒合,成為無敵的超級賽亞人。

這類型的自拍,在近年來以蔚為風潮。本片除了自省功能外,亦是賦予某些意義的教學片。相較於父母或師長們的諄諄教誨,「25歲國小二年級」來的影響力較能達到實質的效果。人總是容易沉浸在故事中,感動之餘而有了某些改變,尤其當故事是真人真事的時候。


【導演分享】

對紀錄片的觀感,問十個人可能會有十一個答案。導演的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一半來說與他的個性有很大關係,片中旁白急欲講述清楚一切的直率風格,或許因為他的個性如此,順應而生本片。影片結束後,李家驊導演首先分享了自己拍完、放映此片幾十次之後的感受。導演提起:「以前會用很多方式來否定自己,而那並非是改變自己,而是改變自己看待自己的想法,讓自己更接納自己。」的想法讓人記憶深刻。並且從導演口中得知第二次的拍攝、考慮是否拍攝姊姊的部份以及另一位雙胞胎弟弟的對話,了解導演的取捨與掙扎,而完成了此片。讓場面的驚呼聲與笑聲不斷。


【追求一份同感】

最多人想提問本片對導演與家人、朋友間是否產生了某種化學變化?
本片對於導演有何意義?發生了什麼轉變?是難以將它條列說明的。或許導演希望的是引起大家在內心某一部份小小的共鳴,好似為追求觀者的一份同感。導演並不認為拍攝此片,能抹去當年八歲的記憶。套一句李爸所說:「曾經發生過那一件事情,才會有現在的你。」導演採用「自拍」的方式,試著與觀者的心靈交流,已經引起某些感動、某種共鳴。

沉默,不代表忘記,不代表堅強。那只是自我保護武裝的臉孔。時間不斷的往前流逝,火車車廂不停的往目的地行駛。曾經烙下的傷痕,那一瞬間的痛會永遠記得,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的隱隱發疼著。坦誠的描述自己的內心世界,將它攤在鏡頭前,這樣子的舉動似乎很詭異。採用「自拍」在技術層面或拍攝手法不是很創新,但對某些人來說,用這樣子的方式,來找回真正的自己,才能通往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幸福。那有何不可?



圖片來源:
http://www.tdda.org/Documentary/Content.aspx?Mode=Introduction&DID=35



王大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