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故事突然有感
這幾天在喜馬拉雅聽阿含經的故事,突然有感:
一個人的緊張害怕,先出於嗔心。生氣自然想反駁。壓著藏起來,以為忘了不在意,殊不知當時的身體緊繃會留在筋膜裡,累積再累積,病就這樣出來了。
解除緊張,比如按摩,還只是一個表象處理。不害怕,學會不害怕,也還只是一個表象。
現在的我知道真正要解決,可以去處理的,不是向外尋求,而是反問自己到底是誰在生氣!
一次一次的經驗歷練都在跟自己對話,在心經,在金剛經,在阿含經的故事裡逐 一 印 證
怎麼做,就傻傻的做啊,可是這個傻啊,不是真的傻,這個傻,是清醒的,是沒有迷糊的,不是裝傻,裝儍也無妨。傻子傻子就可愛起來了,傻子傻子就歡喜起來了。放空,大概是這樣吧!
———————
佛陀如何面對謾罵?
有一次,佛陀到交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來了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因為不滿他的哥哥隨佛陀出家,所以就當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辭,十分氣憤的謾罵佛陀。
佛陀靜靜地聽完這位年輕婆羅門的謾罵發洩,然後才反問這位年輕的婆羅門
:婆羅門,你有沒有親朋好友來你家拜訪的經驗?
:有啊。瞿曇,那又怎樣?
:婆羅門,你曾經準備餐飲來招待那些到訪的親朋好友了嗎?
:有啊,瞿曇
:婆羅門,如果他們沒吃你準備的餐飲,那你所準備的餐飲最後會歸誰
:瞿曇,如果他們沒吃那些餐飲當然還是歸我了。
:這就對了。婆羅門,你來我面前對我粗言惡語,侮辱謾罵我都沒接受。那你剛才那些粗惡謾罵最後又歸誰了呢?
:瞿曇,雖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經給你了。
:婆羅門,沒有我的接受,何來你的給予?
:瞿曇,那你說說看,什麼是接受,什麼是給予,什麼不是接受,什麼不是給予。
:婆羅門,如果你罵我,我反過頭來回罵,你對我動怒,我也回過頭來對你動怒。你答我,我也回答你,你鬥我,我反鬥回去。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給予。反之,如果不以謾罵響應謾罵,動怒回應動怒,拳頭回應拳頭,爭鬥回應爭鬥,這就沒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給予。
:瞿曇,我聽以前我們有德行的婆羅門長老說,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面對別人的怒罵侮辱時,是不會生氣的,也不會動怒的。而今,你生氣動怒了嗎?
這時,佛陀回答說:
嗔恚永斷的人,還有什麼事會讓他起嗔心呢?
你應當瞭解,善於自我調伏而正當生活者,是不會有嗔心的,更何況是全然依於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脫者。
以嗔怒來回應嗔怒,這是惡劣的人,惡劣的事。不以嗔怒回應,嗔怒的人才能贏得最難贏的戰爭。因為他不但明白對方為何憤怒,也能夠讓自己沉靜而提起正念,不但戰勝他人,也戰勝了自己,讓自他都獲益,是雙方的良醫。
如果有人認為這樣的人是傻瓜,那不過是個不懂正法的無知者。不嗔勝過嗔恚,善行勝過不善,佈施勝過慳貪,誠實勝過妄語。
聖賢者不會動嗔心,也不會有害人的念頭。但惡人執著於嗔恨,卻像山那樣難以鬆動。
嗔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馬,狂奔的馬要靠繮繩控制,但那控制狂奔馬兒的繮繩,遠比不上能控制內心的調伏力。所以我說,世界上最好的調御師,不是那手持繮繩控制馬兒的人。
———————
出處https://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shun38-05.html
二一 婆羅門相應(1)
一(2); 一二五0(一一五一)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時有年少阿修羅,來詣佛所,於佛面前,麤惡不善語,瞋罵訶責。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怒勝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慳貪,真言壞妄語。 不罵亦不虐,常住賢聖心,惡人住瞋恨,不動如山石。 起瞋恚能持,勝制狂馬車,我說善御士,非彼攝繩者」。
時年少阿修羅白佛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辯、不善,於瞿曇面前訶罵毀辱 」。如是懺悔已,時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4); 一二五一(一一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 前,作麤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 眷屬耶」?賓耆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賓耆白 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
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麤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 。
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 ㄨㄟˋ,何得便為相與」?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更相贈遺,不名相與」?
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
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 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呵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無瞋何有瞋!正命以調伏,正智心解脫,慧者無有瞋。 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瞋,臨敵伏難伏」。 不瞋勝於瞋,三偈如前說。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而於沙門瞿曇面前,麤惡不善語,瞋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上一篇:20250513日記
下一篇:20250515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