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5 18:27:04失衡天秤

Lina Joy案件后的新闻自由探讨2/2

亚洲时报在线中文版
馬來西亞:法院裁決損害伊斯蘭形象 新聞自由再成焦點(2/2)
撰文: Ioannis Gatsiounis ,編譯:晏陽
2007/06/13, 週三
原文:http://www.atimes.com/atimes/Southeast_Asia/IF07Ae01.html

馬國政府實際上試圖“改正”新聞界的國際標準。國際標準基於這樣一種理解,即沒有自由表達,就不會出現有活力的新聞文化。馬國正為回避國際標準付出代價。該國政府去年取締了四家媒體的經營執照。在2007年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新聞自由排名中,馬國在195個國家中名列第150位http://www.freedomhouse.org/uploads/fop/2007/pfscharts.pdf。當地一人權組織說,“政府在國內營造了一種令人恐怖的氛圍,其結果是非常嚴格的自我審查。”

其必然結果是,普通的馬來西亞人往往不瞭解自己國家的實情。去年當巴金德(Abdul Razak Baginda)涉嫌謀殺一名蒙古模特而被拘留時,該國媒體含糊其詞,只是說他是一名與執政黨有聯繫的政治分析家,而沒有像因特網媒體和國際媒體更具體地指出的那樣,他跟副總理拉扎克(Najib Razak)有聯繫。當我問馬來西亞人,他們是否知道這種關係時,大多數人回答不知道。只是在接下來的幾周,政府媒體才開始有氣無力地提及這種關係。

如果馬來西亞人更多些獨立精神,該國官員扼殺知識的破壞性不至於那麼大。該國的博客和獨立網站的確不受嚴格管制印刷和廣播媒體的法律的限制(至少目前如此),而且日益普及,但大多數馬來西亞人仍心甘情願地將政府的宣傳作為首要的(如果不是唯一的話)“消息”來源。
我必須承認,令我難以理解的是,有些想汲取知識的人怎麼能靠政府控制的媒體汲取營養,而這些人同樣難以向我解釋清楚。其實在該國獲取未經審查的消息相當容易,有些咖啡館就有《國際先驅論壇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外國報紙,而且該國的因特網用戶據估計高達1000萬。

於是我猜想,他們形成這種習慣部分是因為他們真的相信政府的宣傳。比如,當政府說嚴格控制信息流通和表達自由符合國家利益,而民主會威脅國家穩定時,他們可能真的信以為真。

再努丁邁丁最近就這麼說:“媒體自由不能超越經過時間檢驗的社會契約”。http://www.nanyangpost.com/Media/2007/0521/content_1139.htm根據這種契約,馬來西亞的締造者授予印度人和華人公民權,其交換條件是,佔該國人口多數的馬來人穆斯林及其他“大地之子”可享受特殊權利和待遇。

再努丁邁丁和其他官員都說,修改這種契約將會打破馬國“脆弱的”種族團結。正式根據這種邏輯,內政部沒收了一家書店裏有關1969年馬來西亞種族暴亂的書籍。此書聲稱,那場騷亂並非自發的種族暴力的結果,而是巫統內部一個派系企圖發動政變的結果。
但倘若統治精英真的關心該國的社會和諧,而不是他們對權力的控制,那麼他們為何又那麼喜歡發表帶有種族色彩的評論呢?再努丁邁丁最近指責華人社區為共產黨建立紀念碑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t.phtml?sec=1&sdate=2006-12-17&artid=200612162494。不出所料,此番評論引起了華人的憤怒。他們表示,他們所建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所有在二戰期間反抗日本佔領的戰士,而不只是共產黨人。

再努丁邁丁拒絕收回評論。我曾想問他,當他發表這樣的言論時是否還想著國家利益,但他通過助手表示拒絕接受採訪,即便是有關伊斯蘭新聞中心的採訪也不行。

不出所料,確實沒什麼可談的。國家新聞社負責人說,在提出建立伊斯蘭新聞中心的構想一年後,它“仍只是一個構想”。即便建立起來的話,充其量也只是政府新聞機構下屬的一個部門,而且是為了便於對外宣傳,能否贏得別人的信任還很難說。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