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2 09:53:43主席

入世、出世通用的成功學 (上)

  老師常說讀歷史是為了借古鑒今,從前人的經驗中學曉做人處世之道,入世未深的學子卻未必能體會歷史的重要。不過,如果老師可以帶他們去電影《翻生侏羅館》(Night at the Museum, 內地譯為《博物館之夜》)中的博物館參觀一下,他們定會有新的感受!

  《翻生侏羅館》講述人到中年的拉利長期找不到工作,令到妻子要帶同兒子離開,另嫁他人。拉利堅持留著兒子在身邊,承諾努力找工作維持生活。幾經辛苦,他得到一份在博物館當夜更管理員的差事。兒子知道爸爸在博物館辦事(而不清楚其確實職務),覺得他很厲害;拉利為了保持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也沒有說明自己的工作性質。

  第一天上班,博物館即將退休的三名年老管理員,給了拉利一本工作手冊,叮囑他一定要照著做。博物館休館後,拉利獨自於晚上當值,嚇然發現博物館的展品模型如蒙古大汗、古羅馬軍隊、美國內戰士兵、西部拓荒牛仔、仍停留於鑽木取火階段的原始人、只餘下一副骨頭的暴龍、非洲草原上的大小動物,紛紛到處亂跑、四出破壞,有的更互相開戰,甚至攻擊拉利。幸好,拉利在美國第廿六任總統羅斯福蠟像的幫助下,狼狽地依照工作手冊的指示,封鎖了各項展品的活動。

  「羅斯福」告訴拉利,自從一塊有法力的古埃及金碑送到博物館展覽後,這裡的展品每晚都會被賦予生命。拉利知悉後,大喊辭職,羅斯福卻說:「有些英雄是天生的,有些英雄是造就出來的。凡事都不能輕言放棄。」拉利最初不以為意,但後來兒子發現他在博物館原來只是當管理員,大失所望;加上前妻可能會以他沒有工作為由要回兒子,令他想起羅斯福的話,決心要做好這份工作,為兒子豎立榜樣。

  拉利認真地研讀歷史書,針對不同歷史背景的展品,絞盡腦汁想出許多點子,懷柔、強硬手段並用,努力嘗試令展品乖乖聽話。某夜,那三名前博物館管理員偷偷回來盜取古埃及金碑,因為金碑的法力能令他們晚上得到如青年一般的活力,也許還能令他們長生不死。他們本以為拉利一定應付不了這工作,打算偷走金碑後嫁禍給他,豈料拉利仍在此當值,還帶同兒子進來參觀。大家碰個正著,拉利不敵這三個「龍精虎活」的長者,遂跑到大堂向正在搗亂或互相打罵的展品們宣佈金碑被盜、大家將失去生命,呼籲各人團結捉賊。於是,一眾展品放下私人恩怨,齊心合力拿下賊人,奪回金碑。過程中,不和的展品化敵為友,拉利也表現出勇氣和才智,贏得兒子和展品們的敬重。

  由於展品追賊時造成了一點破壞,並留下了一些活動痕跡,翌日引起傳媒和公眾關注。毫不知道內情的博物館館長認為拉利鬧事,正想把他辭退,卻發現平時門庭冷落的博物館,因為今次事件而吸引了許多市民到來參觀,所以打消念頭。自此,博物館的展品每晚都在拉利的監管下,融洽地開派對玩樂。

  電影裡拉利工作的博物館一直門可羅雀,似乎暗示著現實中人們不重視歷史、不反思過去。這樣有甚麼問題?本來地球上的資源足夠全世界人享用有餘,但由於資源分配不平均,以致有人富可敵國,有人卻三餐不繼。然而,坐擁資源的人不僅很少與有需要者分享,還不斷想把更多的東西據為己有。是以數千年來,人類不斷為私利而鬥爭(有些愚蠢的鬥爭,更沒啥利益可言,只是某個族群容不了非我族類的人而發起),製造了數之不盡的人間疾苦。更甚者,人類不啻要霸佔同類手上的資源,連所有生物共享的自然資源也要搜刮殆盡,結果嚴重威脅到大家的生存環境。

  戲中的展品雖然本身就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卻沒有吸收歷史教訓,常因為大家種族、背景不同或芝麻綠豆的小事而拼個你死我活,把自己的家園(博物館)弄得一團糟,完全沒想過成為好鄰居共榮共存;金碑是整個博物館的活力之源,並不屬於某一人,那三名前度管理員卻企圖將之獨占。如果家園破壞了,共享資源失去了,甚至生命沒有了,爭贏了還有甚麼意義呢?

  真正的人類並不比這些歷史人物彷製品聰明。自古至今,人與人間的明爭暗鬥、國與國間的利益衝突、人類對大自然的無度苛索,無日無之。不論人們付出多沉重的代價,事後還是沒有深刻反省,繼續重蹈歷史的覆轍。這樣下去,難保人類不會有一天走向滅亡。博物館彷彿是一個象徵,提醒我們要正視歷史,參考前人的功過得失。

  每個人吃喝玩樂的能耐都有極限,擁有再多的東西也無法消受;但在最大化自利的過程中,對自己、對別人乃至對地球卻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問題。這不是說自利是錯的,每個活在世上的人都要為自己打算,但不能過分至令自己失去生命的真正意義,甚至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所謂「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我們即使不能全身投入利生事業(如出家),但能在生命過程中奮進磨練,發揮自己的才能貢獻社會,獲取豐厚的利益後幫助眾生,這樣也是一個成功的人生。

  回顧歷史,可以找到不少善用自己生命、甚至豐富別人生命的英雄和偉人。他們為何能做出豐功偉績而名垂千古呢?影片裡的「羅斯福」說:「有些英雄是天生的,有些英雄是造就出來的。凡事都不能輕言放棄。」其實,英雄是沒有天生的,不管你有多少天賦,還是要靠後天努力才能成功。只是若沒有甚麼特別天賦的話,便需要付出更大、更持久的努力,不能隨便放棄。

  許多關於富翁、機構高層,以至運動、音樂等不同技能和專業領域中卓有成就者的研究報告,都顯示沒有一個是天生會成功的,努力才是他們成功的主因;天賦不是沒有用,但重要性卻被人過分高估。有些國際級棋王的智商(IQ)只有九十(正常人是一百),其棋藝全是艱苦練習的成果;全球知名的投資高手巴菲特(W. Buffett)花費大量時間研讀其他公司的財務報告,才能在股壇上無往不利。這類例子多不勝數。

  一般來說,天賦僅能在開始做某件事情時發揮作用,事情越做下去,天賦的影響便越小,以後的成就則全賴個人的付出。學者指出,一個人要成功起碼要努力十年(此即「十年法則」),例如十六歲就成為西洋棋巨星的波比費雪(Bobby Fischer),別以為他全靠天才,其實他已密集學藝九年。然而,十年只是一個保守估值,不少令人欣羨的成功人士,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錘鍊才能造就出來。成就世間的事業需要艱苦奮鬥,要成就出世間的佛行事業更不待言。

  既然努力便可成功,為甚麼世上只有少數人成功呢?因為有些人被別人的成就嚇到,覺得自己沒有天賦而不去嘗試,或遇到失敗旋即退縮;有的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去努力,或努力不得其法,令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有的甚至沒有努力的動機──不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或者沒有想過要成功。

  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一八八三~一九七○)所著的《成功法則》中,指出設定明確的目標是成功的關鍵,九成以上的人失敗正是因為缺乏清晰目標。這說法同時適用於世、出世間兩個層面,世間事業所說的定立目標,在修行上即是發願,這樣做的好處包括:

.專業化──當自己的目標清晰,你就會專注做有助達成目標的事,有時還會訓練自己有關的專業技能,這樣能拉近你和目標的距離。正如片中拉利為了應付博物館中的「歷史人物」而研讀歷史,這不僅令他一度控制博物館的情況,最終他也憑著對展品的了解而擒獲盜賊。

  修行人所定的目標,主要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真心發此四弘誓願者,當會自覺地修學不同法門,努力淨化自心、利益他人,做個「專業」(而非掛名)的佛子。

.及早訂立計劃──不論想辦好甚麼事,都不能胡亂行動,應預先計劃該做甚麼、先做甚麼和預算投放的資源。修行亦然,如果雜亂無章地修學程度過高或過低的東西,或所學前後不能連接,或不能平衡理論與實踐,都會事倍功半。因此,學佛應該有「次第」(先後次序)和方法。建立著名的「菩提道次第」的宗喀巴大師,建議行者先好好守護因果和皈依,保障人身;再觀修苦、無常、業力、輪迴等過患而生起出離心,修持四諦、十二因緣;從修出離心的過程中得知自苦而推己及人,悲愍眾生而生菩提心,修持六度、四攝;以前述修行為資糧,修持止觀以悟空性,再此作修金剛乘法的基礎,並以金剛乘法圓滿空有圓融之證德。大師的巨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內,載有此等次第之具體修法,解行兼備,行者可自行研讀。

.對機會的警覺性──明確目標會使人對有助成功的事物較敏感,故比其他人更易抓緊機會。例如一般人對世間無常、生老病死的現象可能無動於衷,碰上乞丐時也許不看一眼,遇到仇人時則只會想到報復;而志求菩提的修行人,卻會把無常和苦看在眼內以警惕自己,碰上乞丐時會視對方為給自己機會修習佈施的恩人,遇到敵人則會以慈悲心修持安忍。甚至一般人渾渾噩噩吃飯睡覺時,修行人都會同時觀想為眾生祈福,利用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提升自己的心靈,所以其福德、智慧比一般人高。

.提高決斷力──世間中,社會瞬息萬變,有明確目標的人碰上機會後,可根據自己的計劃迅速作出決定,且不會經常改變主意而影響大局。就出世間來說,由於生死不定,歲月稍縱即逝,修行也是要分秒必爭、把握當下的。但未證果的凡夫很容易因辛苦、困難或逆緣而退心,有時遇到累積資糧的機會也不懂珍惜(譬如明知有人需要佈施救濟,還在計較應否把自己的錢白白送人)。如果追求解脫的志向堅定,則可杜絕這些問題,善用此難得之人身。

.促進合作──拿破崙希爾認為,目標明確的人,其性格、言行會散發出一種特質,令別人注意和信賴他,願意與他合作,增進大家的成功機會。這似乎與佛教中人相信發心清淨、修行有成者,自然能招聚善緣的想法一致。

.培養成功意識──人很容易為了達成目標而發展出信心、進取心、主動性等成功素質。

  定立目標之後,有何具體方法可以讓我們在世、出世間的層面上都有所成就呢?下一期繼續討論。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54期
拉利被活著的暴龍骨追趕
「羅斯福」教訓拉利不要斤斤計較和小猴子模型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