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7 22:17:00娟子
卡迪雅的面紗 (韓良露)
. 中國時報 浮世繪染坊 921130
生‧鮮‧地球村/倫敦---卡迪雅的面紗
◎韓良露 前些時日,沙烏地阿拉伯發生恐怖事件,讓我想起了久未謀面的朋友卡迪雅,不知她是否安好?
她看起來不太可親,不知道和她戴著回教頭巾是否有關
我是在倫敦的法語中心認識她的,當時班上只有兩位東方女性,其他學生都是英國人、美國人、阿根廷人、澳洲人等等,剛開始我和卡迪雅並未來往,因為她看起來不太可親,不知道和她戴著回教頭巾是否有關,她總顯得莊重拘謹、保守、退縮;但我和班上其他的西方人都很快就熟了,大夥開始會在下課後約在學校旁的法式咖啡店喝咖啡吃蛋糕,順便練練簡單的法文會話及聊聊彼此的故事,有一回,性格直接爽朗的澳洲女孩聊起卡迪雅,還替她取了個法語發音的外號,叫她絲塔都(雕像的意思),並且說不知道像她這種近東的人學法文要幹嘛?
對澳洲女孩而言,法國代表的浪漫似乎跟卡迪雅沒什麼關係,當時,我心裡突然覺得隱約不安,也許我體內的東方基因,讓我和所謂西方人的觀點有所差距,我開始覺得應該要主動對卡迪雅表示友善,也許她就是個害羞的東方女孩。
我開始主動找卡迪雅講話,慢慢地她雕像般的臉上露出溫暖笑容,後來因為住得近,放學後有時會一起穿過海德公園散步回家。
卡迪雅和我都住在海德公園的北邊,她住在靠艾吉維爾路那一邊,那一條路常被倫敦人戲稱為阿拉伯人街,因為在八○年代阿拉伯發石油大財時,阿拉伯皇室商賈據說幾乎買光了那一區的高級公寓及商店,而那一區如今的確住滿了阿拉伯人,街上也開滿了阿拉伯的食品店、雜貨店、餐廳、禮品店等。
熟了之後,我才敢問起卡迪雅為什麼戴頭巾?卡迪雅說她在倫敦只戴頭巾,但在沙烏地阿拉伯時,除了戴頭巾外,還得戴面紗!
在我倫敦的家附近,有一間倫敦十分有名的懷特利購物中心,常常有些坐著黑色勞斯萊斯大禮車的阿拉伯女人,從頭到腳包著黑袍,臉上戴黑面紗、嘴上還戴著黑色護口罩的女人在商場上大肆購買化妝品、珠寶、彩色內衣,那些女人大多是中老年女子,我真難以想像年輕的卡迪雅也戴著黑面紗。
不戴頭巾、面紗出門,就等於不給自己丈夫面子
卡迪雅告訴我,在沙烏地阿拉伯,有一種叫「穆塔瓦」的國家宗教警察,如果看到街上的阿拉伯婦女沒有從頭到腳包在叫「阿巴雅」的黑色長外袍,又沒藏在黑面紗之後,就可以把她們抓起來責罵處罰,除了穿衣的規矩外,這些一千多年來在神權政治下代表法律及社會秩序的宗教警察,也規定了一整套包括女人不准單獨行動、不准開車等等的行為準則。
但為什麼在沒有宗教警察的倫敦,拿下了面紗的卡迪雅,卻不敢拿下頭巾呢?
後來,卡迪雅約我去她家玩,我才知道她的媽媽、嬸嬸、阿姨,竟然就是會戴面紗、戴口罩的女人,但在家中的她們,卻穿著彩色的衣服,手臂上、腳下還繪著彩色的圖案,手指上都是寶石、腳踝上還有鑽石鍊子。但這些美麗炫目的裝飾,是不能給丈夫兒子之外的男士看到的。
卡迪雅告訴我,在沙烏地阿拉伯,有宗教警察管她們,到了海外,還是有社會輿論監督她們,這些家世良好的已出嫁的阿拉伯婦女,若不戴頭巾、面紗出門,就等於不給自己丈夫面子,會讓丈夫在社群中很丟人,而她因為還沒出嫁,因此面紗可以省了,但如果她敢不戴頭巾,以後就不會有好人家的阿拉伯男子敢娶她了。
法國記號學家羅蘭巴特曾探討過不同文化用不同的服裝做為神聖與世俗、貞潔與墮落、主流與異端的隱喻,而這些隱喻卻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中國的纏小腳原先是女性貞節服從的象徵,但當所有中國女人都不纏腳後,有些男人卻把小腳看成性感的符號,頭巾是回教婦女莊重的表象,但在好萊塢電影「Basic Instict」中莎朗史東卻用頭巾當成挑逗風情,黑面紗阻隔回教婦女入世的方法,但瑪丹娜戴起黑面紗時卻更顯淫蕩,同樣的服裝符碼,但被不同的人使用,卻可以顯示不同的文化意涵。
頭巾、面紗本身並不可怕,當有人用政治手段去規定戴與不戴時才可怕
如今,有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的婦女,希望有不戴頭巾、面紗的自由,也有德國、土耳其婦女希望有戴頭巾(但沒要求面紗)的權利,戴與不戴,如何是好?
早年,英國的龐克族,染紅豎直了頭髮,臉上彩繪刺青,身穿迷彩非洲戰士服,許多人視這些龐克為兇神惡煞,但曾幾何時,英國主流社會見龐克怪而不怪了,反而有不少文章討論龐克族都是心靈脆弱、渴望認同歸屬的人,而龐克符碼正是他們認同的符號。當社會慢慢理解龐克後,英國的龐克族卻越來越少了,但如果有某個組織,有政治實權,可以規定人人都得打扮得像龐克呢?龐克族會覺得他們的特立獨行代表自由嗎?
如今,大部分在西方社會選擇戴頭巾、面紗的回教婦女,絕大多數也是為了不同的認同,或認同宗教,或認同社交或認同家風,這些力量就和在西方社會對十字架、資本主義、性的認同,並無誰高誰下的問題,保守與前衛,就像光譜一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深淺。
但當宗教、倫理,有了政治力量、法律力量為後盾時,卻可以變成極可怕的事情,回教世界可以用石頭砸死偷姦婦女,中國傳統儒教也可以逼女人上吊,西方神權政治下也可以隨意燒死女巫。
頭巾、面紗本身並不可怕,但當有人把這些當成政治符號,用政治手段去規定戴與不戴時才可怕。
卡迪雅後來嫁給了沙烏地阿拉伯的皇親國戚,如今住在吉達的她,永遠要戴著頭巾面紗出門,她和世界之間也永遠要隔上穆塔瓦監視的眼神,面紗雖輕,卻如鐵幕般沉重。
(公共電視即日起至十二月十一日,在周一至周四晚間十一點,推出「面面觀女人」系列,精選多部紀錄片,呈現世界各地女性面貌。)
Copyright 2003 China Times Inc.
生‧鮮‧地球村/倫敦---卡迪雅的面紗
◎韓良露 前些時日,沙烏地阿拉伯發生恐怖事件,讓我想起了久未謀面的朋友卡迪雅,不知她是否安好?
她看起來不太可親,不知道和她戴著回教頭巾是否有關
我是在倫敦的法語中心認識她的,當時班上只有兩位東方女性,其他學生都是英國人、美國人、阿根廷人、澳洲人等等,剛開始我和卡迪雅並未來往,因為她看起來不太可親,不知道和她戴著回教頭巾是否有關,她總顯得莊重拘謹、保守、退縮;但我和班上其他的西方人都很快就熟了,大夥開始會在下課後約在學校旁的法式咖啡店喝咖啡吃蛋糕,順便練練簡單的法文會話及聊聊彼此的故事,有一回,性格直接爽朗的澳洲女孩聊起卡迪雅,還替她取了個法語發音的外號,叫她絲塔都(雕像的意思),並且說不知道像她這種近東的人學法文要幹嘛?
對澳洲女孩而言,法國代表的浪漫似乎跟卡迪雅沒什麼關係,當時,我心裡突然覺得隱約不安,也許我體內的東方基因,讓我和所謂西方人的觀點有所差距,我開始覺得應該要主動對卡迪雅表示友善,也許她就是個害羞的東方女孩。
我開始主動找卡迪雅講話,慢慢地她雕像般的臉上露出溫暖笑容,後來因為住得近,放學後有時會一起穿過海德公園散步回家。
卡迪雅和我都住在海德公園的北邊,她住在靠艾吉維爾路那一邊,那一條路常被倫敦人戲稱為阿拉伯人街,因為在八○年代阿拉伯發石油大財時,阿拉伯皇室商賈據說幾乎買光了那一區的高級公寓及商店,而那一區如今的確住滿了阿拉伯人,街上也開滿了阿拉伯的食品店、雜貨店、餐廳、禮品店等。
熟了之後,我才敢問起卡迪雅為什麼戴頭巾?卡迪雅說她在倫敦只戴頭巾,但在沙烏地阿拉伯時,除了戴頭巾外,還得戴面紗!
在我倫敦的家附近,有一間倫敦十分有名的懷特利購物中心,常常有些坐著黑色勞斯萊斯大禮車的阿拉伯女人,從頭到腳包著黑袍,臉上戴黑面紗、嘴上還戴著黑色護口罩的女人在商場上大肆購買化妝品、珠寶、彩色內衣,那些女人大多是中老年女子,我真難以想像年輕的卡迪雅也戴著黑面紗。
不戴頭巾、面紗出門,就等於不給自己丈夫面子
卡迪雅告訴我,在沙烏地阿拉伯,有一種叫「穆塔瓦」的國家宗教警察,如果看到街上的阿拉伯婦女沒有從頭到腳包在叫「阿巴雅」的黑色長外袍,又沒藏在黑面紗之後,就可以把她們抓起來責罵處罰,除了穿衣的規矩外,這些一千多年來在神權政治下代表法律及社會秩序的宗教警察,也規定了一整套包括女人不准單獨行動、不准開車等等的行為準則。
但為什麼在沒有宗教警察的倫敦,拿下了面紗的卡迪雅,卻不敢拿下頭巾呢?
後來,卡迪雅約我去她家玩,我才知道她的媽媽、嬸嬸、阿姨,竟然就是會戴面紗、戴口罩的女人,但在家中的她們,卻穿著彩色的衣服,手臂上、腳下還繪著彩色的圖案,手指上都是寶石、腳踝上還有鑽石鍊子。但這些美麗炫目的裝飾,是不能給丈夫兒子之外的男士看到的。
卡迪雅告訴我,在沙烏地阿拉伯,有宗教警察管她們,到了海外,還是有社會輿論監督她們,這些家世良好的已出嫁的阿拉伯婦女,若不戴頭巾、面紗出門,就等於不給自己丈夫面子,會讓丈夫在社群中很丟人,而她因為還沒出嫁,因此面紗可以省了,但如果她敢不戴頭巾,以後就不會有好人家的阿拉伯男子敢娶她了。
法國記號學家羅蘭巴特曾探討過不同文化用不同的服裝做為神聖與世俗、貞潔與墮落、主流與異端的隱喻,而這些隱喻卻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中國的纏小腳原先是女性貞節服從的象徵,但當所有中國女人都不纏腳後,有些男人卻把小腳看成性感的符號,頭巾是回教婦女莊重的表象,但在好萊塢電影「Basic Instict」中莎朗史東卻用頭巾當成挑逗風情,黑面紗阻隔回教婦女入世的方法,但瑪丹娜戴起黑面紗時卻更顯淫蕩,同樣的服裝符碼,但被不同的人使用,卻可以顯示不同的文化意涵。
頭巾、面紗本身並不可怕,當有人用政治手段去規定戴與不戴時才可怕
如今,有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的婦女,希望有不戴頭巾、面紗的自由,也有德國、土耳其婦女希望有戴頭巾(但沒要求面紗)的權利,戴與不戴,如何是好?
早年,英國的龐克族,染紅豎直了頭髮,臉上彩繪刺青,身穿迷彩非洲戰士服,許多人視這些龐克為兇神惡煞,但曾幾何時,英國主流社會見龐克怪而不怪了,反而有不少文章討論龐克族都是心靈脆弱、渴望認同歸屬的人,而龐克符碼正是他們認同的符號。當社會慢慢理解龐克後,英國的龐克族卻越來越少了,但如果有某個組織,有政治實權,可以規定人人都得打扮得像龐克呢?龐克族會覺得他們的特立獨行代表自由嗎?
如今,大部分在西方社會選擇戴頭巾、面紗的回教婦女,絕大多數也是為了不同的認同,或認同宗教,或認同社交或認同家風,這些力量就和在西方社會對十字架、資本主義、性的認同,並無誰高誰下的問題,保守與前衛,就像光譜一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深淺。
但當宗教、倫理,有了政治力量、法律力量為後盾時,卻可以變成極可怕的事情,回教世界可以用石頭砸死偷姦婦女,中國傳統儒教也可以逼女人上吊,西方神權政治下也可以隨意燒死女巫。
頭巾、面紗本身並不可怕,但當有人把這些當成政治符號,用政治手段去規定戴與不戴時才可怕。
卡迪雅後來嫁給了沙烏地阿拉伯的皇親國戚,如今住在吉達的她,永遠要戴著頭巾面紗出門,她和世界之間也永遠要隔上穆塔瓦監視的眼神,面紗雖輕,卻如鐵幕般沉重。
(公共電視即日起至十二月十一日,在周一至周四晚間十一點,推出「面面觀女人」系列,精選多部紀錄片,呈現世界各地女性面貌。)
Copyright 2003 China Times Inc.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