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0 13:26:33台北光點

產經動態》全球經濟成長 邁向驚喜大道 

*台灣的危機是當全球經濟好轉、鄰國經濟好轉時,台灣的經濟不好轉。2012年底,我國各界由於2012年經濟成長過低,於是展望2013年經濟成長率少達3%;中經院、主計處則做出至少3.4%的成長預測,結果2013年僅成長1.74%,未見政府有一人為此道歉

彭博資訊專欄/全球經濟成長 邁向驚喜大道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 2013.12.10

目前對全球經濟的悲觀看法顯然多慮了。美國、中國、日本等三大經濟體情勢大好。除非歐洲情勢嚴重惡化,其他開發中國家意外發生重大災難,否則全球成長看來可能溫和加速。

經濟成長的速度和持續期間,部分取決於無法預知的事:全球成長率的長期趨勢。大家都想知道這個數字,以更輕易預估稀有資源的壓力,或判斷未來到底會通膨或通縮。若能事先得知經濟成長會高於或低於趨勢,要斷定全球總體經濟政策是太寬或太緊,就容易得多了。

可惜潛在成長趨勢藏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下。另有生產因素相加後是否等於所得總額的問題:所有國家能否都依自己的長期潛力同步成長?例如,大宗商品價格飆漲時,商品出口國能以健康速度成長,但進口國會受衝擊,反之亦然。

歷史多少可為殷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1980年代全球經濟成長平均3.4%,1990年代則為3.2%。許多經濟學家把3.3%視為趨勢成長率的合理預估值,問題是外表的穩定隱藏了許多變數,就國家而言,也掩蓋了從一個十年到下一個十年的變化,如日本1990年代的成長表現遠不如1980年代。

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成長率,比許多人所知的好得多,儘管稍後幾年陷入衰退。2001-2010年間,全球經濟成長平均3.7%,優於1980和90年代。包括我在內的部分人士強調這是因為金磚四國崛起:從結構發展可看出更快的成長趨勢。但其他人則歸結為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依照這種較悲觀的看法,這十年商品價格飆漲是通膨現象-意味全球入不敷出,2008-09年的崩盤也就在劫難逃。

這些詮釋各自暗示應採取不同的政策。比方說,悲觀派主張,許多新興經濟體動盪不安,應祭出資本管制。我並不贊同。儘管全球波動劇烈,但許多新興經濟體表現良好。別忘了聯合國原本希望1990-2015年間將赤貧人口減半,結果提早五年達標。

展望未來,有許多要仰仗中國。2013年底前,中國經濟規模可能再增1兆美元至逾9兆美元,是美國的一半以上。這麼大的經濟體持續高速成長,將推動全球成長趨勢。

依中國政府上月提出的新政策框架,和中國相關金融市場的論調轉趨樂觀,我仍持續看好快速擴張。果真如此,那麼世界其他地區必須大難臨頭,才會讓全球成長率回落至1980和1990年代的水準。

當然這也不是不可能。歐元區、日本、英國、美國等先進經濟都面臨挑戰,部分新興市場也一樣。但仔細觀察上述國家近來表現,不太可能出現大退步。

隨著這個十年持續向前走,大家會驚喜地發現全球成長超乎預期。

(作者Jim O'Neill為前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彭博資訊專欄作家)
 

貿易便捷化 降我進出口成本
*聯合報╱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 2013.12.08

WTO第九屆部長會議昨天上午就「峇里套案(Bali Package)」取得共識,其中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是貿易便捷化(Trade Facilitation, TF)部分,將可降低我國廠商進出口成本,對我業者有利。

經濟部國貿局表示,「峇里套案」議題包括貿易便捷化、農業議題以及發展議題。因我國是外貿為主國家,貿易便捷化是改進CATT中有關轉運自由、貿易程序與規費與法規透明化等規定。

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今年針對貿易便捷化協定執行成效分析,預估協定生效後,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貿易成本約可分別減少百分之十及百分之十五,有助我國貿易競爭力。

國貿局副局長江文若表示,過去我國廠商商品外銷時,常因需要原產地證明的紙本,遇到通關麻煩,未來各WTO會員力行單一窗口,採取簡便的通關程序後,就能省去原本繁雜的手續。我國在貿易便捷化及關港貿單一窗口等體制完善,別國需要較大幅度的改善,因此對我有利。
 

WTO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之後
*經濟日報八日社論

世界貿易組織(WTO)第九屆部長會議12月3至6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在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edo)以及印尼貿易部長吉達(Gita Wirjawan)積極奔走努力協調下,終於在7日傳出好消息,此次會議達成了WTO在1995年成立以來第一個全球貿易改革協議。 

 過去,WTO部長級會議通常的作用只是表述已通過的協定,而非實質技術性協商,鮮少在部長會議還在喬爭議,因此,原本在此次會議想要通過的資訊技術協定(ITA)擴大方案,早在會議前便宣告破局。 

 在ITA擴大談判確定失敗後,一直沒有談成的杜哈回合談判,倘若以精簡版的小型套案還是無法談成,那麼,WTO進展走向被邊緣化,將成既定趨勢,這也就是為什麼,部長們至最後一刻,仍不放棄的主因。 

 WTO杜哈回合從2001年以來,目的在解決全球貿易不平衡問題,使開發中成員可以享受到全球貿易帶來的好處,因此杜哈回合也被稱為發展回合,國際商會甚至預測,WTO的全球貿易協議可為世界經濟成長帶來9,600億美元的效益,創造2,100萬個工作機會,其中1,800萬個工作機會在開發中國家。但顯然開發中國家並不買單,尤其農業補貼問題更是談判困難的核心,已開發國家要求,農業補貼不能超過產量10%;而開發中國家則指責已開發國家,把原來給農民的生產性補貼,轉換為環境補貼,實則低價傾銷,若無補貼,將造成開發中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在彼此無互信基礎下,導致談判陷於癱瘓,本是預料中事。 

 再者,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一些新興經濟體不斷發展壯大,話語權也在逐步增強,WTO裡美國與歐盟獨大的時代早已過去,這雖然使WTO的聲音更平衡,但卻也使得達成共識更困難。因此,說實話,即便此次會議所達成協議的只是精簡版的小型套案,甚至美國與印度妥協的方案,也非永遠性方案(需要四年內談出永久性方案),但無論如何,這一小步,可謂是全球貿易協議的重要里程碑,尤其對於類似我國頻頻想加入區域貿易協議卻無門的國家而言,更是重大利多,至少在相當程度上,我國企業可以在較公平競爭的地位上,參與國際貿易。 

 此次會議從外界不看好,到最後突破困境達成協議,除了阿茲維多及吉達積極協調,功不可沒之外,美國態度的轉折也值得一探。美國始終是最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國家,但明顯地自2008年起,無論是再平衡、製造業回流政策,或是主導並致力推動跨太平夥伴協定(TPP)等,都顯示美國已不寄望於WTO能夠達成全球貿易協議,而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推動區域性貿易協議。從此次會議前11月21日,美國宣布中止ITA擴大方案談判,就可看出,會前美國已決定走自己的路。 

 但從最後結果來看,此次會議許多爭議點,都可以看到美國的讓步,包括開發中國家可以持續農業補貼政策(雖然是階段性)、以及對古巴禁運文字上的妥協等,為了全球貿易利益,適度地妥協也算是大國責任吧。 

 再看看ITA擴大談判的爭議,1996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年會通過ITA倡議,並於一個半月後WTO部長會議通過,1997年開始生效,資訊產品全球貿易金額從當時的6000億美元,至今已超過4兆美元,這項效益遠遠超過其他全球及區域貿易協議。 

 原本ITA範圍擴大方案,也是此次WTO部長會議的重點,但今年6月,中國大陸宣布ITA會員初步彙整之256個產品清單中,有148個產品為其敏感性產品,中國將如此大量產品納入敏感性產品清單的舉動,不僅讓各國談判代表感到錯愕,也註定了今年WTO部長會議沒有ITA擴大議題。明年APEC年會及領袖會議將於中國召開,屆時,中國是不是也願意極力促成ITA擴大方案達成共識,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ITA擴大 經長:明年有機會 
*2013/12/7 中央社 

  世界貿易組織(WTO)第九屆部長會議主要聚焦峇里套案進行討論,至於資訊科技協定(ITA)擴大是否有機會在明年完成談判,經濟部長張家祝今天(7日)表示,「有機會」。

  ITA擴大主要為了將更多資通訊產品,納入零關稅,對台灣出口資通訊產品具有重要意義。由於中國所提敏感產品過多,且拒絕進一步讓步,會員11月21日宣布暫時中止談判,待中國調整立場後,再重啟談判。

  張家祝晚間接受電話專訪指出,明年是否有機會完成ITA擴大談判,張家祝表示,有機會,但最主要還是要看中國人的態度。

  他說,由於資通訊產品為台灣主力產品,ITA擴大談判對台灣的重要性特別高,希望能儘速推動ITA擴大談判。

 

文章引中共當局不悅 張雪忠遭解聘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言喬/北京報導 2013.12.10

一再使中共不悅的中國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張雪忠,昨天被校方約去談話後,告知被解聘。

張雪忠說,學校法律學院負責人告訴他,因為他寫了「新常識」一書及發表「二○一三反憲政逆流的根源及危險」等文章,在學校做出停課處理後,他仍不能認識自己的錯誤,學校將在近日決定停聘。

張雪忠說,他當場向校方表示,一所大學若因教師思想和觀點而對其政治迫害,將成為一起嚴重的公共事件,他希望學院和校領導能秉承法學教授的公正精神和專業良知,不要淪為專橫權力的幫凶,更不要做出讓華政蒙羞的事情。張雪忠是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民法教研室教師、碩士生導師,近年他的文章屢屢觸犯中共當局,二○○九年他在「聯合早報」發表「中國需要去馬克思主義化」一文,一度被校方停止授課資格。

去年十月起,他的新浪微博被封,敏感文章被刪。這次導火線是他的新書「新常識」與短文「反憲政逆流的根源及危險」。前者分析一黨專政的性質與後果,以有系統論證一黨執政的合法性問題;後者是今年六月,他在網上撰發文章,直言憲政必須改革與落實。

他還是異議人士趙常青、劉萍的義務辯護律師,讓中共頭疼不已。
 

中國失策 南韓將宣布擴大防空識別區
*中央社╱台北8日電 2013.12.08

南韓媒體報導,南韓國防部將於首爾時間下午2時(台北時間下午1時)正式宣布韓國防空識別區(KADIZ)的擴大案。

南韓政府表示,中國11月23日片面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與濟州道南方的KADIZ重疊,並涵括南韓管轄水域內的離於島,事隔15日,政府對此提出決定案。

南韓政府所要宣布的擴大案將涵蓋既有區域中尚未包括的離於島(中國稱蘇岩礁)、馬羅島和紅島。

南韓國防部長金寬鎮5日曾在國會國防委員會全體會議表示,離於島海域受南韓管轄,島上空包含在KADIZ之內,而馬羅島和紅島也是南韓領土,上空自然也應包括在KADIZ之內。

南韓政府關係人士今天表示,該案在宣布之前已向周遭國家知會南韓政府立場,是經由國防、外交方面雙管齊下詳細說明,旨在不傷害國家間的信任。
 

東海爭議 李登輝:台灣忽略自己是國家
*自由時報訊 2013/12/9

    中國片面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引起亞太各國嚴正抗議,馬政府卻態度曖昧而招致批評;前總統李登輝今(9日)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演講時指出,面對東海主權爭議,台灣只把政治和經濟的注意力放在中國身上,卻忽略了「我們也是一個國家」。

  李登輝今天應邀赴屏科大以「領導能力的修練」為題演講,前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在演講後提問,詢問李登輝面對中國、韓國接連擴大防空識別區,台灣應該如何因應?

  李登輝說,東海爭議牽涉到國際法的範疇,台灣卻把自己孤立起來,「唯一的對象只有中國,沒有想到台灣也是世界裡的一個國家。」他提醒馬總統,作為國家領導人,應該要把老百姓的權益擺在第一位;他也呼籲現場師生要更有勇氣,因為台灣只能靠老百姓站起來,才能在中國的步步進逼中找到出路。

  李登輝認為,台灣面對中國的主權侵略,只要拿出勇氣、肯奮鬥,並非沒有辦法解決。他以我國與日本的釣魚台爭議為例,表示早在1997年,時任總統的他就要求日本把漁場給台灣漁民,爭取至今,台、日兩國已經簽訂漁業協定。
 

前總統李登輝出席感恩音樂會
*聯合報系攝影中心╱記者林伯東 2013.12.08

前總統李登輝出席在北藝大的感恩音樂會,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媒體詢問對於「九月政爭」,行政院長江宜樺陪同馬英九總統召開要立法院長王金平下台的記者會,傳出江揆日前接受監委約詢時表達後悔之意。李登輝表示,「應該就是這樣啊,現在講太慢了」,當領導者就是要看得清楚,情形是什麼,司法是什麼,及本身的責任、應該要做什麼事情,自己要清楚才對。
 

策略行銷/業務戰將你準備好了嗎?
*經濟日報╱何秀玲 2013.12.09

2008年金融海嘯後,工作機會減少,主管職缺停滯,升遷機會大為降低,其實即便不是擔任主管,只要立足關鍵職務,老闆非用你不可。放眼望去,每個產業幾乎都需要業務人員,甚至將業務視為重點職務,你要成為立下業務功績的戰馬?或只是個默守成規的忠驢?

根據104資訊科技比對最近三年資料庫顯示,「三分天下」的職務有工程研發、業務相關、技術專業類,其中以業務職務占比最高,尤其電話行銷人員人才供給相對最稀少,企業求才若渴,每位想擔任電銷人員的求職者可以獲得21.5分工作。

104資訊科技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表示,只懂得介紹產品,以及解說銷售的業務,不是企業主心目中的高竿業務。

養成全方位優質業務

 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洪廣禮,大學就讀成大電機工程學系,二十多年前因對業務一無所知,甚至認為業務只要高中學歷就好;畢業後他「理所當然」依循許多電機系學生的就業道路,到人人稱羨的IBM擔任工程師。

兩年後,他卻選擇離開IBM,走出辦公室,擔任起業務,因為他發現業務工作才是主流,他到美商優利系統擔任基層業務人員,磨練自己的溝通能力,慢慢地晉升至諮詢顧問副總經理,後來再到其他外商擔任總經理,掌管業務擴展等相關事務。

洪廣禮表示,多數人對業務人員有只會求客人給業績、說話不切實際、爾虞我詐的刻板印象,他認為這不是成功業務的代表,畢竟為了短期利益達到目的,不算成功業務人員。

業務應思考,如何將產品的價值推薦給需要的客戶,學習站在客戶角度思考,而非總是「我以為」,能掌握這些思維,才是勝任業務與否的關鍵。

洪廣禮從一位只管技術的工程師到掌握市場的業務人員,使他可以易位思考,深入了解客戶經營的方向與重點後,再有效地提案與客戶溝通,最後從公司和客戶的需求中折衝平衡。

如果公司提供的產品與客戶的需求有落差,應針對客戶客製化。他說,這段過程雖必須由研發團隊提供技術,假設業務同仁無法將客戶要的東西帶給專案團隊,無法弭平彼此想法的落差,產品就可能被市場淘汰。

 當企業的眼睛與手腳

「很多公司主管都是從業務人員歷練上來的,因為了解市場和客戶,加上具有溝通和協商能力,對高階主管養成有一定幫助。」洪廣禮表示,高階主管必須善用溝通能力以平衡和折衝多部門意見,與擔任業務人員時的培養有很大關係。

擔任管理顧問及銷售講師的吳育宏認為,十年前的市場環境變化不大,客戶穩定,消費者的習慣也差不多,業務被當成是接訂單的操作人員。

十年後,市場趨勢變化快速,就算是今日業績第一名的企業,一旦創新的腳步慢了,便會成為明日黃花,因此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經從研發技術的工程師轉移至應對市場變化的業務人員,也是業務工作被重視的原因。

他說,外部環境一旦變化,能快速因應的企業才可能生存下去,因此應該提高業務部門的格局,他們不應再被視為「只是接訂單的人」,而是企業的「眼睛」或「手、腳」,經由他們可以觀察市場、與外界連結;不重視業務人員品質的企業只有走下坡的命運。

吳育宏曾經輔導一家中國製造業公司,某位資深業務員將顧客服務得很好,有一次他問這位業務員,如果今天有位國外客戶特地飛來,除了可以聊訂單、出貨等話題,是否還能聊公司未來三年的競爭對手,市場的趨勢和變化等訂單以外的話題?這位資深業務員愣住了,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本事聊這些。

吳育宏說,業務的「格局」是自己定義的,如果你當自己只是一位處理訂單的白領作業員,那麼業務的格局就被定型於此;若你將業務定義為公司的火車頭,可以暢談策略性議題,層次當然不一樣。

 大格局累積專業能力

他認為,擔任業務所培養的能力和經驗,對之後擔任管理要職有正面影響,因為世界上人與人最難溝通的情境之一,就是業務跟客戶之間;業務員壓力來自客戶的拒絕,被推銷的客人壓力也大,渾身不自在,所以業務總是在處理溝通情境,擅於處理溝通情境者擔任主管後,跨部門溝通往往都能游刃有餘。

業務是一個「賣想法給客戶」的工作,「調整心態,人人都是業務」。吳育宏表示,企業生存關鍵在於「與利害關係人培養不同關係」,高階主管其實也做業務的工作,因為他們必須與企業利害關係人溝通,這其中包括客戶之外,還有員工、協力廠商或策略聯盟廠商,做好溝通,培養好的關係,企業才會有經營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