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 15:00:00meimei

出糗時,看起來越尷尬的人,在他人眼中是越重視社交價值、且值得信任的人


容易把尷尬情緒表現出來的人,社交上比較受歡迎?

文/泰田.代;譯/謝凱蒂

達爾文很早以前就從科學觀點解釋人類處理情緒的本能,在「適者生存」的理論下,若是出現危及生存或福祉的狀況,人類必須有能力快速回應。人類遭受掠食者攻擊或爭奪稀少資源的時候,沒有充裕時間進行認真思考。情緒是反射、非自主的,就像醫生用橡皮槌敲擊你的膝蓋,你的腿就會往上踢一樣。同樣地,當你感受到像是憤怒的情緒,頭腦就立刻啟動生理反應,例如充血、肌肉緊繃,好幫助你準備因應威脅。負面情緒的強烈刺激可以讓你更專注因應威脅,例如憤怒使你採取作戰反應,而恐懼則讓你想逃跑。

尷尬也會伴隨強烈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快速、呼吸急促、肌肉緊繃,但尷尬不像恐懼或憤怒,並非來自於安全和生存資源受到威脅的狀況。尷尬出自於社交小失誤,忘記拉上拉鍊或是以朋友前妻的名字稱呼他的現任老婆雖然都不是好行為,卻不會造成危險,也無邪惡意圖。那麼,為什麼這些看似無害的社交失誤卻能激起強烈的情緒反應?

我們下意識知道太頻繁的社交違規很可能導致被社交圈放逐的後果。因為歸屬感對人類福祉至關重要,所以社交違規的狀況也特別容易引起心理反應。喬治梅森大學的譚妮(June Price Tangney)教授曾進行廣泛研究,發現人在社交犯規之後常出現「自覺情緒」,這些情緒本身有各種不同的功能,包含「糗」、「罪惡感」、「丟臉」,以及我自己加上的「尷尬」。

我曾很討厭自己在出糗的時候會臉紅,凸槌的感覺已經很糟糕了,但漲紅的臉等於公開承認自己的笨拙,只是讓狀況更加糟糕。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佛伯格(Matthew Feinberg)曾進行一系列研究,旨在檢視「出糗」是否有社交功能,是否可以讓旁人知道你在乎社交價值,也就是你在乎他人的福祉,基本上不希望造成他人的傷害或不便。佛伯格發現,描述自己的出糗時,看起來越尷尬的人,在他人眼中是越重視社交價值、且值得信任的人。重點是,受測者表示他們比較想跟尷尬程度較高的人往來,也就是說,尷尬情緒明顯的人,社交上比較受歡迎。

另一個與尷尬感相關的情緒是罪惡感。罪惡感使得你為自己的行為感到難過,因而有動機想要修補你造成的傷害,例如道歉、清理打翻的東西,或是賠償你弄壞的物件。這些因應社交失誤所做的反應有助於讓他人知道你對自己的失誤行為有覺知,知道你覺得後悔,並且正在採取彌補措施。尷尬感與罪惡感都可以讓他人看出我們「懂了」,幫助我們為笨拙的行徑做補救。你等於是舉起標語,公告你知道自己違反社交規矩,對造成他人不便感到抱歉。

問題是社交囧星人不見得清楚自己違反了哪一條規矩,有時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太合理,卻不知究竟違反了什麼規則。尷尬的功能是讓我們警覺到正在違規,並警醒一些,以免付出更多社交代價。不過,尷尬與罪惡感的出現,是因為我們自知忽略了社交常規,但卻無法判斷到底是哪裡做錯了。

如果你出糗之後沒有表現出尷尬的模樣,或未試圖彌補錯誤,旁人就無從得知你已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與對他人的影響。有些社交困難者的情緒表徵不明顯,因此在他們造成他人不便,或傷害他人感情的時候,很可能顯得毫無悔意。

知道出糗了才會懊悔,罪惡感能督促你去彌補,尷尬感則能讓你對犯規有自覺,不過,丟臉的感覺很可能造成自尊心跌落谷底、不知所措,因而更難承認錯誤或修補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我們總能設法面對自己的糗態,但是,一旦因此覺得丟臉,就容易裹足不前。雖然情緒是反射性的,我們通常還是能設法修正我們在出糗時的反應。此外也不妨自問:「眼下的錯誤是否代表我就是個壞人,或者只是個犯錯的人?」

若能明白判斷你的社交失誤只是短暫的錯漏,而無關乎個人的價值,自然就會以更適當的情緒處理狀況。夠幸運的話,你只要紅著臉說聲對不起,就足以讓他人慷慨原諒你最笨拙的行徑。

※ 本文摘自《社交囧星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