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9 08:50:09亞特蘭提斯的追夢人

陳澤南有本生命紀念冊 (轉載中國時報---黃庭郁/報導)

課堂裡的生死學教導我們面對死亡,尊重生命,卻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能不悲傷的 與心愛的人談論生死。
推動「生立囑」觀念多年的康泰醫療基金會去年四月推出了從20歲到80歲都可以書 寫紀念的《生命紀念冊》,做為正面思考生死的入門手記,一年半來獲得各方迴響,目前已印行五、六千本,讓人驚喜。
康泰醫療基金會執行長陳良娟說,推出這本小書的靈感來自一位康泰的乳癌病友。 有一天這位病友很苦惱的告訴她:「我希望嘗試預立遺囑,但誰能告訴我到底該怎麼開始呢?」
也因為這位乳癌病友的疑問,大家才發現,關於「預立遺矚」這件事,很多人並不是不願意嘗試,而是缺乏入門的媒介,因此她有了做一本指引小書的構想;構想成形之後幾經討論,並徵詢律師意見,釐清了法律上的疑慮後,將小書定調為不悲情、不僵化的《生命紀念冊》。
「我們從學校畢業有畢業紀念冊,生命到了一個階段,也應該有本生命紀念冊,不 必等到生命最後才寫;這本紀念冊可以當作送給自己及家人最珍貴的禮物……;想說的話、想做的事趁早安排,會是一件很美的事。」陳良娟特別把這段話放在小書的第一頁,就是希望大家能這樣認識《生命紀念冊》。
陳良娟說,一年多來很多人來詢問《生命紀念冊》的事,除了學校老師選來當做生 命教育的教材,也有媽媽讀書會以它為指定讀物,一同討論;超乎一般人想像的,來詢 問這本書的人,很多是希望能與子女談生死的長輩。
陳良娟說,很多老人家其實已經開始思考生死的問題,但身邊的孩子卻不願意談, 一聽到老人家提起,就連忙以「不要想這些」、「你一定會長命百歲」等話來中止。她 認為,一個人應該趁健康的時候,對死亡有一些假想與準備,這對老人家來說,更是一 件很好也很重要的事,《生命紀念冊》就是希望能夠扮演開啟討論的媒介。
陳澤南有本生命紀念冊
黃庭郁/專題報導

透過書寫,他回顧自我也表達對家人的愛和叮囑。
「我是一個快樂的老頭,……到生命不能救的時候,就讓我先走一步上天堂幫大家先打點,咱們就天堂見吧!」
康泰醫療基金會執行長陳良娟的父親陳澤南今年已經八十多歲,生過幾次病,體力雖不比年輕人,但思緒敏捷,是家中精神支柱。在女兒的「引誘」下,陳爺爺動筆寫起這一生精采點滴,當成給自己與家人的生命紀念冊。

及時表達 人生無憾
陳澤南祖籍山東濮縣,家族是地方上有名的大商號,歷經戰亂顛沛在台灣落腳學醫、行醫近60載。大時代刻畫出陳澤南精采的人生故事,陳家四姊弟從小聽到大,但從來沒寫下來;沒想到這點滴記錄,竟是父親自己來完成。
陳良娟說,推廣安寧療護預立遺囑這麼多年,深刻體會「及時表達、趁早安排」對自己與親人有多麼重要。「我從構思編纂《生命紀念冊》開始,就時常與父親討論生與死的課題,父親對我們做的事很支持,我也順勢一步一步的把『這件事』帶進我與爸媽的生活裡。」
陳良娟採取的是「以身作則」法,自己先著手寫,然後再向父親透露書寫的心情;一次一點點,並且不經意的留一本空白紀念冊在爸爸家。女兒的「計誘」,父親是理解的,醞釀了快一個月,有天突然跟她說想試著「整理」自己的一些故事,之後便開始認真寫起來。
陳良娟請孩子給父親送去了4本空白日記本,自謙筆拙的父親有時動筆、有時口述;要整理的回憶滿溢,因為父親有豐富的一生。
陳良娟說,父親是經歷過戰亂的人,顛沛的前半生塑造了他豁達、儉樸、不喜奢華的人生哲學,回憶裡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但整理起來卻都是感恩。
此為陳伯伯的手寫稿

透過書寫 了解家中長輩
薄薄不到50頁的《生命紀念冊》裡,每一道「題目」都簡單而深刻,父親根據「題目」的引導,另外就著孫子的小學生筆記本,一天一點點寫著自己的故事,寫了一本不夠,再加一本,寫了一年多、密密麻麻的3本還沒停筆。
「父親寫到第7頁的『我有哪些未了的心願』時想了很久,最後的答案是:『我是一個快樂的老頭』;而花最多時間書寫的,則是要給我們的『愛的叮嚀』,寫了一整本不夠,又加了一本。」陳良娟說,子女總希望父母親快樂,因書寫與分享得知父親對人生感到圓滿,真的是做子女的一大安慰。更珍貴的是,透過書寫,家人有更多時間分享與談論人生,透過閱讀父親的故事,家人看到他的人生、了解他的幽默、體會他的豁達,明白父親期待他人怎樣記憶自己的模樣。
陳良娟說,原本今年9月要陪父親回山東老家看看,但因為擔心路途奔波讓父親太辛苦,最後決定由她一人代老父前往;行前她興起了將父親書寫中的紀念冊「數位化」的念頭,決定請父親擔綱演出拍一段影片,讓她帶回去播放給鄉親們看。
拍攝前,父親緊張的「預演」了好幾晚才正式開拍,談了他掛心在老家的家人,談 他對家鄉的思念,但更讓陳良娟意外而驚喜的是,父親在講話中主動提到了:「我贊成安寧療護」。
記錄自己 認識無常
《生命紀念冊》不僅開啟了陳爺爺的「創作」,還激發身旁人的靈感,發展出不同風格,但同樣豐富而意義非凡的個人化格式。
陳良娟說,因為父親的書寫,母親也有了興致,開始整理起她自己的記憶抽屜,滔滔不絕的說起自己的得意事:60歲學會游泳、女兒出嫁時婚禮上穿的美麗旗袍是她親手裁縫。「媽媽已經決定要用作品集的方式,把自己一幅幅書法、國畫作品,編輯成生命紀念畫冊。」
「我與父親已經各自挑好照片,當『那一刻』來臨時,就不會只能慌張地拿張醜醜的大頭照。」面對人生的無常,陳良娟選擇了面對,這是從兒子的身上學到的「免疫哲學」。
她說,有一回參加了安寧讀書會,當時指定的讀物是《西藏生死書》,討論主題是 「無常」,厚厚的一整章,陳良娟讀不完,就請當時讀小學四年級的老三幫忙讀。孩子 讀完來與她分享心得說:「媽媽,我知道了,『無常』是一個不常聯絡的朋友,所以當 他突然來的時候,我們都會被嚇一跳;要不被嚇到,就要常常與他接觸,讓無常變成有常。」
《生命紀念冊》的意義,之於談生與死的事,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
2008-11-19 17:15:01

真喜歡良娟兒子對 "無常"的詮釋! 冰雪聰明啊!

詠棠 2008-11-19 13:46:18

很有意思

阿雅 2008-11-19 10:25:35

生命紀念冊真的是一件好禮物
送禮自用兩相宜
不過
如果送人要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