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6 00:32:25幻羽

***全球暖化***

地球發燒全球暖化「即時上演」【央廣國際新聞˙】 - YouTube

                        ***全球暖化***

極端熱浪與野火在全球釀災,連北極圈都出現攝氏32度高溫,德國河魚被熱死,瑞士警犬要穿鞋免遭燙傷。氣候科學家說,這就是氣候變遷真面目,全球暖化衝擊現正「即時上演」。

2050年前全球氣溫聯合國警告全球氣溫若上升攝氏1.5度,將帶來嚴重災難,需把握未來12年時間減少碳排放。

人類只剩下12年時間防止全球暖化帶來的災難!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發表一份重要報告,指出2050年前全球氣溫若上升攝氏1.5度,將帶來嚴重旱災、水浸,熱浪、暴雨及酷暑等。

2030年前碳排放需減45%  2030年之前,地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減少45%。聯合國呼籲減少吃肉,更密集種植樹木等,否則低窪島嶼生命受威脅、珊瑚礁消失,北極於夏季沒有冰,並警告全球只餘12年時間。

多隻北極熊在雪地中捱餓,無奈於垃圾堆覓食,其中一隻更嘗試爬上垃圾貨櫃,可惜未見成功,畫面令人痛心。 

近日有「地球之肺」之稱的巴西亞馬遜森林山火不斷,喚醒各國對全球暖化的關注,另一邊廂,冰川融化問題日漸加劇,正嚴重威脅北極熊的生態環境。有網民上載一則短片,多隻飢餓的北極熊在雪地的垃圾堆中覓食,其中一隻更嘗試爬上垃圾貨櫃,畫面令人痛心。 

早前一名俄羅斯網民在Instagram發文,拍攝到當地北極熊在雪地的垃圾堆中四處翻垃圾的情景,影片在網絡瘋傳,引起各地不同動物及環保組織關注。從片段可見,約7隻北極熊陷入飢餓狀態,其中一隻北極熊多次嘗試爬上垃圾貨櫃,途中更從口中吐出「食物」,惟出盡全力仍未見成功。 

其中一隻北極熊多番竭力嘗試爬進垃圾貨櫃。

片中顯示雪地中滿佈垃圾,多隻滿身骯髒的北極熊在貨櫃旁尋找食物,當中有一隻北極熊看到同伴未能爬進貨櫃,便繼續走往前方的垃圾堆覓食,遠處的垃圾堆中也看到一隻北極熊的身影。 

其實早在今年2月,曾有超過50隻飢餓的北極熊闖進俄羅斯北部的偏遠民居覓食,當時政府無法得以驅趕,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專家相信,由於氣候變化一直對北極熊的海冰棲息地(sea-ice habitats)造成破壞,逼使牠們要更常到陸地上尋找食物,因而逐步靠近人類的居住區域。

從片段可見,北極熊的口中吐出垃圾。

北極熊出沒於橫跨北極圈的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羅斯、格陵蘭、挪威的斯瓦爾巴島等5大地域。現時挪威和俄羅斯約有3000隻北極熊,不過周遭所傾倒的垃圾及廢棄物,已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並危及動物的生活。有專家表示,單是俄羅斯在北極傾倒的垃圾污染,已需花數百年時間清理。

北極浮冰數量減少,影響北極熊的狩獵環境。不少北極熊缺乏糧食,難以生存,最終導致同類相殘的情況增加。雄性主要攻擊雌性及幼崽,更有北極熊媽媽將自己的子女吃掉...... 

最熱的10年?熱浪、乾旱、森林大火、暴風、豪大雨今年仍將會在世界各地肆虐,而高溫的海洋也會嚴重傷害珊瑚礁及海洋生物,加速兩極的冰融,提升海平面的上升。另外還可以肯定的是,儘管可能發生某種重大的地球物理事件(如地震、火山噴發、海嘯),下一個十年期(2020~2029)依然會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

除了北極熊的家消失以外,上升的海平面將吞噬海拔較低的國家土地,屆時將會有上千萬、甚至上億人將淪落氣候難民,無家可歸而只能求助於其他尚未被淹沒的國家。 除此之外,目前尚有數百萬人的飲水仰賴於冰山的供給,一旦冰川消融,水源也將短缺。 不只是水源,異常的氣候也將影響糧食的收成,水源、食物、土地都將因此而減少,冰川消融所連帶影響的,可不單單只有讓北極熊無家可歸而已。

由於全球氣溫升高,乾燥地區將更容易引發大火,除了濃煙影響環境與森林消失破壞生態,全球暖化所帶來的乾旱氣候將使森林的復原更加困難。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暖化效應。 

人類的影響包括排放諸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這樣的溫室氣體,鑑於人類活動在全球暖化中扮演主要角色,這種現象有時候被稱為「人為全球暖化」或「人為氣候變化」。 

未來的氣候變更及相關的影響將存在地區差異。已經在進行以及預期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降水變更和亞熱帶地區的沙漠擴張。 

預計將來陸地變暖情況要比海洋嚴重,最嚴重的會是北極,冰川、凍土和海冰將不斷縮減。其它地區的改變包括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例如熱浪、乾旱、山火、洪水、雪暴、海洋酸化和因溫度變化引起的大規模物種滅絕。

對人類重大的影響包括因農作物減產引發的糧食安全危機和海平面上升使得人們不得不放棄一些人口稠密地區。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