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14:50:07幻羽

第3篇-《信心銘》之【不識玄旨,徒勞念靜。】-4~5~ 6-六祖寺

           

                                        《信心銘》之【不識玄旨,徒勞念靜。】-4-六祖寺   

不能體認如來藏性不生不滅的玄旨,不能體悟道在一切,道不離我們生活的當下這個玄旨,一味地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打坐靜修,希望這樣能夠開悟,這個是徒勞念靜,因為你的出發點就錯掉了。    

生活就如同放電影,我們看到的電影,它的這個動態是由許多許多的靜態的圖連貫,但是過得很快,你就看成是動態了。凡夫的心在妄動,所以欺騙了我們的眼睛,所以認為世界在動,因此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信心銘》之【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5-六祖寺  

人人本具的佛性圓滿如同太虛空,心性法爾具足,體大、相大、用大,本來具足、無欠無餘。    

問題出在取捨之心,取捨之心成巧偽,所以我們與本具的佛性就不相應。

“如”,《信心銘》上的這個“如”有多種用法,“如”在《信心銘》裡面它如果作名詞用的時候就是指生命存在的本源,也稱為法性,也稱為佛性。比如說“心若不異,萬法一如”。在這裡面,這個“如”是指相應,“如如”就是與本源相應,“不如”就是與存在的本源不相應。    

我們的心性如同太虛空,本來就在,沒有欠缺什麼,也沒有多餘什麼,修心修到一個融豁的狀態,修到一個無心的狀態。或者參話頭,這個疑情爆破了,就會突然發現,知覺可以包括宇宙萬物,而我不見了,這個就是體悟到“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信心銘》之【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6-六祖寺   

不要去追逐緣起如幻的名利與五欲六塵,不要追逐因緣生的假相,也不要去追求證悟空的境界。因為“空”不可趨向,空是顯出來的,不是你證得的,一直破掉這個緣起的見,層層顯,層層破,層層顯空。    

比方說你建立了一個業感緣起,就能夠把凡夫的這個實執破掉;你建立了一個賴耶緣起,你就能夠把這個業感緣起的這個業力實有破掉,就顯出一層空來;更進一步,你就建立一個相對緣起,這個我們也稱之為如來藏緣起,建立相對緣起的時候,你就把賴耶緣起破掉了,就顯出一層空來;更進一步,你建立法界緣起,華嚴的境界,佛的境界,你就把這個相對緣起破掉了,就顯出空來。    

所以層層顯,層層顯,一直這樣是顯空,不是證空。你認為有一個空給你證,就已經不是了,是你的大腦思惟假造出來騙你的。你認為有個空可以趨向,那已經錯掉了。    

所以保持平等不二的胸懷,不執著能緣的意識心、不執著所緣的萬象森羅的境界,一切都是自性光明,所以“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活之中禪修的竅訣就是四個字“平心直行”。    

我們看這個“禪”字,左邊是一個開示的“示”,右邊是一個“單”字,就是我們的心顯示出單純狀態的時候,就是禪。怎樣是達到單純的狀態?就是平心直行,心顯示單純的狀態就是“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修禪你不需要弄得很複雜,有些人他把這個參禪,看得很玄妙很複雜,不是了,就在生活裡面,你只要有大信心、大疑情、大奮志,你一定開悟。只要有大信心,深信本具佛性,行住坐臥之處都令此信心不間斷,喜怒哀樂之處都不生分別,你自然就用功得力。    

《圓覺經》上開示說:“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也就是說修禪的方法。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五欲六塵之中修禪的方法就是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逢緣對境的時候,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要用小我的大腦思惟去分別取捨,就不會增生妄念,雖然妄相會生起來,但是不再增加妄念了。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有妄心生起的時候,也不要刻意去息滅它,也不要刻意去對治它,因為有心息妄的念頭還是妄心。我們只需要練習不被妄念綁住就好了,不要消除你的念頭,只要練習不被你的念頭綁住就對了。念頭你讓它起來,所以有一句話:“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沒有開悟的人說的。念頭是打不死的,如果你真的打死了,那你就是個癡呆漢,不是這樣的。不是要打死它,而是不被它綁住就對了,這個是說“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不用刻意排除妄念。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學禪的人明白,一切的依報正報都是妄想境,但是要知道,相雖然是妄想境,但是它的體是什麼?是真如,相妄體真,所以不加了知。    

不去妄想分別取捨,你不去取捨妄想境的那些好惡美醜,一切的妄想境本來就是靈知,你在這個妄想境去分別,其實就是知上加知,就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你去立一個知就頭上安頭了,所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就是不要在這個靈知上面去加一個知,如果刻意加了知,就是迷現量,就是頭上安頭了。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一切的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流出來的,都是大圓覺性海裡面的浪花,所以我們不要去分辨它的真與假。一切的浮冰都是水,都融入真如性海。所以說“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這種“不起妄念,亦不息滅。不加了知,不辨真實”的實修方法就是“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為什麼你能夠很有信心,不需要了知、不需要去息滅、不需要去辨真實,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面很有信心,知道“圓同太虛,無欠無餘”,你對這個本體有大信心,所以你才能夠真正地有底氣,不加了知,不辨真實,就是“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這樣你的行為上面就不會刻意起分別了,不會去追逐有,也不會去趨向空,這樣就是行中道,這樣就是真正的禪者的生活。    

無欠,就是一切都是圓滿的,沒有不圓滿的,無不圓滿是大圓滿。    

無餘就是沒有執著,沒有多餘的頭上安頭,沒有多餘的知上加知,沒有二元對立。這個時候就是當下證到了三祖所說的“一種平懷,泯然自盡”的解脫境界。看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眾生都是法身如來的顯現,“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聽一切音聲、讚歎聲、誹謗聲、鳥鳴聲、水流聲,都是如來說法,“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是明心,是直顯法界性,是直顯自心佛性。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是見性的功夫,是悟後重修。    

你能夠一直做到,不追逐有,不趨向空,一種平懷,泯然自盡,這個是真正見性的功夫,是悟後起修,是真正地證得了。前面是你見到了,後面是你證得了,終於最終有一天你就會達到圓明無礙,佛性全露,佛性全露就是真正的見性。    

看看祖師的教誨,他總是這樣先說明心,接著就說見性,先讓你樹立見地,再告訴你實修的功夫。你看前面一句“圓融太虛,無欠無餘”就是說明心;底下“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就是說見性。很多人會混淆,他把明心見性混為一談,其實不是,明心是見地上,見性是你實際地證得見性的功夫。願大家與三祖璨大師相應,頓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