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3 14:42:20幻羽

※中國古今的龍脈之說(下)※

                                                    相关图片 

                   ※中國古今的龍脈之說()

中國歷史上破風水、斷龍脈的案例 祖墳這種陋習之所以在歷史上屢屢上演,主要是因迷信風水的結果。人們大都相信,一個家族之所以興旺發達,很大程度是因他們的家族葬到了一塊風水寶地。相應的,對於帝王家族而言,他們也相信如果他們的祖墳葬在了龍脈上的話,那在龍脈的保佑下自己家族的皇位就會千秋萬代。如果龍脈斷了,或者祖墳被了,那就意味著自己家族和國家的衰落。所以,在古代,不論是王侯顯貴,還是普通百姓,都相信陵墓風水的存在。

正因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所以歷史上才會屢次出現祖墳的事件,其目的就是使被祖墳的家族從此一敗塗地。當然,對於帝王的祖墳,其政治目的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從政治和心理上來打擊自己所要反對的帝王。不可否認,祖墳的行和帝王所宣導的道德價觀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在中國古代複雜的歷史背景之下,卻又似乎有著某種合理性。 

 

◎秦朝一統天下靠霸佔周天子墓穴?

處於西陲的秦國之所以能由一個毫不起眼的國家而一統天下,據說是沾了龍脈風水的光。在此基礎上,更離奇的說法是,秦王佔據了周天子的墓穴,所以才使得秦國從此鴻運當頭,最終得以一統天下。關於這一說法,其背後的“理論依據”便是,考古學家在考察咸陽原上的“周陵”時,竟然發現西周王陵和戰國秦君墓同穴!

考古隊考察了位於咸陽市城北的“周陵”,並且探明了周陵外園牆,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園園牆以及兩陵各自的墓道,還發現了6處建築遺址、27座外葬坑、161座陪葬墓.現在的陵墓共有南、北兩座,南陵外形截錐體(即“覆狀”),平面基本方形。北陵南距南陵145.8,外形基本截錐體,方錐體略圓,平面基本方形略圓。兩座墓葬形制均“亞”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條,平面均梯形。

一直以來,人們大都相信“周陵”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稱,南周文王之陵, 北周武王之陵。不僅如此,考古人員曾于2004年發現了周公廟遺址群,而且相伴隨著的是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價非凡,也讓考古界更堅信此處就是西周王陵。

但是,後來隨著新考古成果的不斷發現,先前所作的推斷似乎又動搖了起來。因考古隊在陵園內的地表發現了散落的大量殘磚塊、瓦片,並在殘瓦片的外表上還發現有粗繩紋、細繩紋、籃紋以及素面等。根據有關資料推斷,素面圓瓦曾存在于戰國早期,到了戰國中期就已經很少了。結合以往的文獻記載以及此次考古的調勘探成果,有些考古專家認所謂的“周陵”其時代應戰國期某代秦王陵,而非傳說中的周王陵。

這些考古專家的理由如下:

第一,歷史上的考古文獻記載傾向于此處是秦王墓。《集解》引《皇覽》曰:“秦武王塚在扶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塚是也。人以周文王塚,非也。周文王塚在杜中。”《正義》引《括地志》雲:“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陽縣西北十五裏也。”《皇經解》引孫星衍《畢陌畢原考》雲:“畢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陽之陵,先諸書甚明,其誤自宋人始。”

第二,根據陵園的佈局分析,這座墓符合秦墓規制。因東西方向,東西方向的“亞”字字形符合戰國期秦王墓的特點。此外,根據陪葬坑內所陳列器物的次序比較混亂等情況來判斷,墓葬應該不是西漢時期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考古過程當中還發現了一些銅器,根據其紋路等特徵被專家鑒定戰國秦時期的器物。

鑒於以上理由,這些考古專家認,所謂的“周陵”其實應該“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然“周陵”並非周王陵墓,那周陵到底在里呢?

一般來說,周朝之後的陵一般有封土,歷史文獻對此記載也很多。但是,周王陵則是不樹不封的,而文獻對此也少有記載,因此尋找的難度很大。所以,綜合分析這幾種情況來看,最大的可能是,最初的墓穴原址是周王的陵墓,因他們不樹不封,所以戰國時期的秦王又在其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由此便造成了同穴的特有歷史現象(對此,我們將在後文中專門介紹)。

隨著問題的日趨明朗,一些風水術士也就有了所謂的占墓穴討鴻運的說法。而且戰國後期的發展趨勢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偏安一隅的秦國在不佔據天時、地利的情況下,竟然一消滅了其他列國而一統天下。如果是因陵墓風水的話,那秦始皇應該謝謝他的老祖宗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總擔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被別人給搶了去。當他聽方士說,統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龍脈上。於是,了使他的統治能綿延千秋萬代,秦始皇想盡了各種招數在全國各地來掘龍脈,以避免有人再度稱王稱帝。但是卻事與願違,造成了天怒人怨,天下大亂。很快,人們揭竿而起,奮起反秦,秦朝也成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短命王朝。

,秦始皇又是如何在各地興師動眾亂龍脈的呢?

春秋戰國時代,丹陽是楚國的屬地。西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國江南地帶,並設置會稽郡,管轄今江蘇東南部和浙江東部,丹陽也被改了雲陽縣。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雲陽縣邑,不知讓秦始皇費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價地來破壞此地的“王氣”。

原來,秦始皇這樣做是有他的原因的。當初,他在東巡路過丹陽境界時,隨從史官便占卜稱:雲陽有“王氣”。因而,秦始皇很是害怕丹陽會出皇帝來爭奪他的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來破掉丹陽的“風水”。這其中的一個“措”,就是將帶有“王氣”的“雲陽”縣名改“曲阿”。第二個措,就是將“會稽馳道”經過丹陽的地段改得彎彎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彎道,其目的也是了破丹陽的“王氣”。

這名字也改了,道路也弄完了,但是方士的預言最終還是不幸應驗了。在秦始皇死後的430年(222年),丹陽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原籍浙江富陽,後祖輩移居曲阿(今丹陽司徒),祖父孫鐘在丹陽司徒以種瓜生,死後被葬于司徒白鶴山,其父孫堅死後被葬于丹陽司徒吳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陽又出了兩代開國皇帝。其中的一位是蕭道成,字紹伯,小名將,是南朝齊高帝,丹陽訪仙蕭家巷人,享年56,死後被葬于丹陽胡橋獅子灣“泰和陵”。另一位便是蕭衍,字叔達,史稱梁武帝,也是丹陽訪仙蕭家巷人,549年在一場大禍中身亡,享年85歲,被葬于丹陽荊林三村巷“修陵”。

 

◎項羽一把火是否燒掉秦朝龍脈

西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富力後,自櫟陽遷都至距現咸陽市東北二十裏的古都咸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十二萬戶富豪遷到此地,設置成帝都,對都城規模,秦始皇一再擴大,並建造“東西五裏,南北千丈”、可容坐萬人,一直到秦朝滅亡也未建完的阿房宮。

在風水學家看來,咸陽城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以九峻山祖脈,以渭河平原明堂,以渭水朱雀,關住了九峻山的來氣而聚成正穴。這樣,咸陽介於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時,由於九峻山主脈的高大特異,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於是秦始皇仿效紫微宮,建造宮室145種,著名的有信宮、甘泉宮、興樂宮等宮殿。咸陽宮可謂殿宇林立、樓閣相屬、曲廊幽徑、花香景深。秦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徵發刑徒七十余萬人伐運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開鑿北山的石料,在故周都城、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阿房宮的著名宮殿。秦始皇還把渭水引入都內,象徵天河,以皇宮標示北極星,告知世人咸陽是帝都,宮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動搖,把整個都城建成一個宇宙圖式。不僅如此,秦始皇死後把自己的皇陵選擇建在渭河平原東北的臨潼,南依驪山、北跨渭河,形成氣度不凡的皇家氣派。

但是,有人卻說,秦始皇依靠龍脈,附之以阿房宮等宮殿的宏偉設計卻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個精光,這是

項羽(西元前232年~西元前202年),姓項名籍,字羽,古代中國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楚懷王封魯公,在西元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之後“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唐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更是以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阿房宮後,無限感慨地歌詠: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了尋找項羽火燒秦宮的證據,2002年考古學家來到今陝西西安西郊三橋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的阿房宮遺址上,開始了探索。雖然採用多種先進的設備和方法,但是,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沒有發現阿房宮被火燒的痕跡。會不會因兩千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呢?了進行比較,阿房宮考古隊來到了漢代長樂宮的遺址,東漢末年,長樂宮也和漢代其他宮殿一樣,逃不過被焚的命運,兩千多年過去了,這裏被火燒過的痕跡卻仍然歷歷在目。

,是不是流傳了兩千年的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灰燼的說法不實呢?

考古學家發現,人們通常所說的阿房宮遺址實際上是阿房宮的前殿遺址,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東三面已有夯築土牆,牆頂部有瓦的鋪設;夯土台基上面沒有建築南牆。三面牆裏面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跡。從路土分佈的情況來看,人們是把夯築台基用土從南面運到北面,再從北面開始往南逐漸夯築台基。專家就此大膽地推測,阿房宮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未動工,阿房宮沒有建成,也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被項羽放火焚燒!

我們翻看歷史可以發現,《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項籍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項羽是對咸陽採取了燒、殺、搶虜的政策,然而這裏並沒有明確提到火燒阿房宮。《史記?項羽本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在這裏也隻字未提火燒阿房宮。火燒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宮殿。《史記》中的另一條記載也從側面證明阿房宮並未建成:“四月,秦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複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事過也。'複作阿房宮。”但是,這年七月陳涉、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然阿房宮連前殿都沒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沒有宮殿建築,項羽也就沒有必要渡過渭河來放火燒一個沒有宮殿建築的夯土臺子,所以傳說認項羽燒了阿房宮是錯誤的!項羽雖然沒有燒阿房宮,火燒秦始皇依據龍脈所建的咸陽城其他宮殿卻是不爭的事實。   

 

◎武則天也是掘墓扒墳的高手

別人祖墳的陰損事兒女武則天也很.過去人很看重祖墳的所謂風水,因“祖墳”而引起的掘墓扒墳現象,便成了中國古代盜墓史上的一大景。  

唐朝中期,大宦官魚朝恩便動過郭子儀祖墳的歪念頭。魚朝恩與郭子儀素來不和,《新唐書?郭子儀傳》(150)記載,郭子儀“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破吐蕃靈州,而朝恩使人發其父墓,盜未得。”魚朝恩希望通過盜掘郭子儀的祖墳,達到遏制郭氏官運亨通的目的,但沒有成功,反而讓郭子儀告到了皇帝那裏。

隋唐的堪輿術,經過郭璞等魏晉堪輿名人推動後,又進入了一個高峰,出現了楊蕭吉丘延翰楊筠松等一批堪輿高人。所以,隋唐時期人們對祖墳的風水特別看重,且有一套新的理論。“祖墳”“壞風水”,同時便成了當朝懲罰叛逆者的一種厲害手段。

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便用此手段懲罰過反臣徐敬業。唐人張著《朝野僉載》(6)記錄了這件事情:唐英公徐績初蔔葬,謠曰:“朱雀和鳴,子孫盛榮。”張景藏聞之,私謂人曰:“所占者過也。此所謂朱雀悲哀,棺中見灰。”後孫敬業揚州反,弟敬貞答款曰:“敬業初生時,於蓐下掘得一龜,雲大貴之象。英公令秘而不言,果有大變之象。”則天怒,斫英公棺,焚其屍,灰之應也。

同樣出自《朝野僉載》,當過唐高宗李治時宰相的郝處俊,也被武則天如此制裁過。郝處俊下葬下,有一書生路過其墓,感歎道,“葬壓龍角。其棺必斫。”後來,郝的孫子出事,禍及郝處俊,武則天“斫俊棺,焚其屍。”據史書所記,郝處俊死後被掘墳辱屍,應該與風水無關,而是高宗欲遜位於武則天時,時宰相的郝處俊力諫反對,這才讓武則天懷恨在心。

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也是中國盜墓史的狂人之一。西元881年攻下唐都長安,建大齊國,改國號金統。在盜唐帝王的同時,其所建的“大齊”風水,便讓朝廷破壞過過。事發唐僖宗李儇的中和三年(西元883),有相地者密報,在金州牛山附近有“黃巢谷”,黃巢的發跡寶地,若破黃巢天氣子運,當掘此山。

據宋人王明《揮後錄》一書所記,李儇的信以為真,派萬把人去牛山,個把月,才將牛山破壞。出土了一個石桶,桶內有黃妖獸,桶上有一把三尺長的劍,黃巢不久兵敗自殺(一說被其外甥人謀害)

實際上這是不可信的,黃巢兵敗,與李儇牛山一點也不相干。中和三年時,黃巢的起義軍已經不行,當年的四月初八,唐軍自光泰門入長安,黃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逃走,從此戰事處處失利。

唐朝時也有不少人不相信風水的吉凶,唐玄宗李隆基時的名臣姚崇就是其中之一。《新唐書?姚崇傳》(137),開元年間太廟崩壞,其時李隆基正打算動身去東都洛陽,身邊人都認不吉,不宜出行。

姚崇認,“臣聞隋取苻堅故殿以營廟,而唐因之。且山有朽壞乃崩,況木積年而木自當蠹乎。但壞與行會,不緣行而壞。且陛下以關中無年,輪餉告勞,因以幸東都,所以人不己也。百司已戒,供擬具,請車駕如行期。舊廟難複完,盡奉神主舍太極殿?更作新廟,申誠奉,大孝之德也。”李隆基聽了很高興,“卿言正契朕意。”

 

◎派人了李唐祖墳的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殺父繼位,成隋朝的第二代皇帝。登上皇帝寶座以後,隋煬帝本性顯露,對民眾實行殘酷的暴政,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憤。於是,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其中一支便是太原的李淵家族領導的。

在得知李淵家族反隋的消息以後,隋煬帝深知李淵家族實力雄厚,他不去反思自己的暴政,反而幻想用斷李淵家族龍脈的方式來打擊李氏集團,然而,他不僅沒有找到,還落了個死於非命的下場,是可悲可歎。

李淵起兵以後,他向長安民眾“約法十二條”,除此之外,大隋各項苛刻的法令也都被廢除了。當時,隋大臣陰世師、骨儀等按照凡是犯上作亂者都要發掘他的祖墳、辱他的祖先的法令,命令京兆尹尋找李淵的五服祖墓所在地,將其全部掘開來,並將屍骨在野地裏。李淵對此非常痛心,每一提及必定流淚。

據說陰世師,頗陰陽風水,在派兵士去李淵在河東老家的祖墳那天下午,當兵士剛開李淵祖父李虎的墳墓,突然,從中躍出一條碩大的蛇,蛇身有水桶粗,那蛇高起頭,“哧哧--”地呼嘯著沖向兵士們,兵士們紛紛閃開,陰世師揮劍上前,不料蟒蛇吐出一團霧氣,陰世師當時便昏倒在地。當時,在蟒蛇身邊還有大小不一的三條蛇和二隻金蟾,四散逃避,兵士們的,一隻金蟾開了,其餘的則全被隋軍的刀劍殺死了。當李淵的軍隊攻克長安以後,投降的兵士供認了陰世師的惡行,李淵悲憤不已,立即命隴西公李建成把陰世師等人斬殺於朱雀道。

雖然李淵的祖墳被掘了,但是隋朝的天下仍然在農民起義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雙重合力下走向了終結,而最終修成正果的則是李淵、李世民父子。

北宋釘破太原龍脈,火燒水灌太原城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恭帝繼位,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並率軍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取了皇位。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所以建國號宋,定都於開封。史稱北宋。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並逐漸進入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的鼎盛時期.唐朝最盛時有五千多萬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時突破一億。宋人有曰:“生民以來,能濟登茲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在宋朝建立之初,使宋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繼五代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北宋王朝除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大力實施“幹弱枝”政策之外,還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特別是當宋太宗聽說,當時仍被北漢統治的晉陽出過好幾個皇帝,是個“龍城”之後,更是親自帶兵攻下太原城,並火燒太原城,再水灌太原城……

太原古稱晉陽,西依懸甕山、東臨汾河水,地勢十分險要,城堡十分堅固。晉陽城城池堅固,唐以後的五代,這裏幾度被一些野心軍閥作割據稱雄的堡壘,稱王稱霸,自立帝。太原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幾個王朝。

979年,宋太宗親率大軍,來到太原城下指揮攻城。晉陽城高大堅固,使得宋軍損失慘重,內外馬步軍都軍頭王廷義,殿前指揮使部虞侯石漢卿陣亡,大將李漢瓊、荊嗣、呼延贊、韓起重傷,以下將士傷亡者更多不勝數。當時,主要是由於宋已統一中原,平定南方,傾全力攻晉陽一城,晉陽孤城難守,北漢主才不得已降宋。自此,北漢十州全部歸入宋的版圖。五代十國時期最後一個分裂的小王朝被消滅了。

太原城被攻破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決定平太原城,這是出於多方面考慮的。首先是晉陽城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宋軍攻晉陽造成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故宋太宗決心徹底平晉陽城以消心頭之恨。其次是當時的李唐是從晉陽起兵而奪取天下,到唐末五代一些割據者又據晉陽爭奪天下,或抗衡中原王朝,望氣者認晉陽有王者之氣,這是宋太宗要嚴加防範的。再次是宋太宗繼位時,多有道人物相助、道附會天象認:宋起之地歸德(今河南商丘市)屬於“商星分野”,而太原則屬於“參星分野”,自古參商不相見,這樣,當中央政權盛時,太原地區最後才服從,而當中央政權衰弱時,太原則將最先叛亂,因此,不宜把太原列,應當降低的等級。鑒於上述原因,宋太宗決定平太原城,讓居民遷往汾水東的新城,把新設立的並州府遷到次。居民出城後,宋太宗下令放火,“萬炬皆發,宮寺民舍,一日俱盡”。第二年四月,宋太宗又封堵汾水、晉祠水,灌入太原。古太原城經此火燒、水灌,變一片廢墟。往日被譽“錦繡太原城”,並已逾千年的大都會便不復存在了。

太原舊城被後,宋太宗又命將太原治所從次遷到唐明(即今太原市)。逃出城的百姓逐漸聚集到這裏定居下來。由於此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宋太宗趙光義派三交都部署潘美在唐明的基礎上,擴大範圍,修築城牆,興建太原城。宋初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城池周長5.28公里。築四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遠;西曰金肅;北曰懷德。城西南至現迎澤大街北邊,西至現新建路東邊,後小河、東後小河是當時北面東邊的城壕。據說趙宋在新修太原城街道時,都築成丁字街,取其諧音,“釘”破“龍脈”,使太原不再出現“龍天子”,危及趙宋天下。並忌諱使用“晉陽”、“太原”名稱,而設緊州軍事,派潘美、楊業把守。

金代詩人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在講到此事時說:“南人鬼巫好機祥,萬夫畚鋪開連岡。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並州渠亦亡。”舊的晉陽城平了,但太原的戰略地位並沒有變,當時遼據大同,建遼契丹又遊牧民族,其騎兵可以隨時南下太原,太原街道修成“丁”字形對阻遏遼騎兵的馳騁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李自成與崇禎互斷龍脈便宜了多爾袞?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他率領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崇禎皇帝,建立了大順政權,但不久農民起義軍就在吳三桂和滿軍隊的聯合夾擊下敗亡,李自成也死於非命。有人說李自成和崇禎的兩敗俱傷是因互斷了對方的龍脈,才使滿的多爾袞撿了一個大便宜,這是怎麼一回事?

關於明皇族朱氏的龍脈之說,據《朱元璋系年要目》介紹,朱元璋祖居江蘇省句容縣通德朱家巷。元朝初期,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帶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一帶,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裏的孫家崗。

王文祿《龍興寺記》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楊家墩家有個窪窩,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經常臥於其處。有一次,一個道士路過此處,見了這個地勢說:“葬于此處,後代可出天子。”

道士的徒弟追問原因,道士說:若是不信,就拿個枯樹枝栽在這兒,十天之內就能起死複生”,朱初一偷偷試驗了一下,果如此,於是把道士的話告訴了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十年後,泰定四年(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於此。半年後,朱世珍妻陳氏即懷了朱元璋。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一路登上皇帝之位,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標,帶領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楊家墩,開始修建祖陵。以後陸續增修,經過28年,耗費大量資金,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楊家墩改稱明祖陵。李自成攻破此處後,了破壞明朝的龍脈,將明祖陵破壞的一塌糊塗。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了打擊李自成起義軍,崇禎皇帝竟然也派人了李自成的祖墳。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縣人,從小苦大仇深,和一些窮苦百姓參加了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後來因作戰勇敢和有智慧,得到高迎祥的賞識,最後,接替高迎祥成起義軍首領,所到之處,百姓雲集回應,一時間朱家天下搖搖欲墜,李氏“帝王之相”隱隱可見。當此之時,崇禎帝不知聽了何人建議,希冀用伐掘李自成祖墳的辦法斷其“龍脈”,泄其“王氣”,以使“賊勢當自破矣”,從而挽大廈於將倒。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禎皇帝密旨的陝西總督汪喬年命延安府米脂縣縣令邊大綬等人進山尋找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

事先,邊大綬找到了曾參與埋葬的李自成的同李誠。經過拷訓,李誠給邊大綬提供:“記得李闖祖父下葬掘土時,地下面有三個空穴,其中的一個空穴發現有一隻黑碗,當時用土了兩個空穴,在其中一穴安葬,並用黑油點燈放在墓內棺前。因此,只要找到那個置有黑碗的墳墓,便是李闖的祖墳。”

根據李誠提供的線索,邊大綬立刻下令尋找,但是,一連掘了數座墳,未見黑碗。到天,難以下山,他們坐在李自成舊窯中火。翌日晨,他們又了數家墳塚,到了正午時分。果然在一墓中發現黑碗,照李誠所說必然是李自成祖父的墳墓了。出來的髏如黑墨,額骨上長出了六七寸長的白毛,狀極恐怖。在李自成祖父墳的左側下方還有一座墳墓,據李誠指認是李自成父守忠之墓。墓的正頂長有一棵榆樹,粗如臂膀,枝葉詭異,邊大綬命人樹,不料樹倒墓開。墓中竟蟠著一條白蛇,“長尺有二寸,頭角嶄然”,役卒上前捕捉,將蛇置於練總郝光正行裝袋內。役卒把棺木打開後,只見所有的骨節都變成銅色的綠色,額骨上也有六七寸長的白毛。其餘七八座墓中髏上也都有白毛。邊大綬了斷李自成的“龍脈”,還派人在舊址上邊的大小之間下寬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他命人將骨骸“聚火燒化”,並把周圍“大小樹木一千三百餘悉數斫伐”。

李自成祖墳的全過程,邊大綬詳細記錄在了向陝西督軍汪喬年呈報的《塘報》中,陝西督軍汪喬年得知後,嘉邊大綬:“據來報,知闖王墓已開,可以制賊死命。他日功成,定當首以酬。”然而,崇禎皇帝的這一招並不奏效,就在前一年,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河南攻城破邑,所向披靡,並進逼潼關、直指西安,結果是眾所周知的:兩年後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崇禎到皇宮北面的萬歲山投繯自盡。

李自成與崇禎在龍脈上兩敗俱傷,這也成就了軍將領多爾袞。在他的功業基礎上,順治皇帝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開創了大王朝的歷史篇章。 

 

◎定都南京的六朝短命而亡的玄機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六個王朝定都南京。211年,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都城周長約11公里,開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晉滅吳後,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建鄴”。建興元年(313年),避司馬鄴之諱,改“建康”。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以建康都建立東晉(317420年),南京從此成正統中華文化的中心。東晉以後,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年)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南朝。南朝與此前的吳、晉合稱“六朝”。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東有“龍盤”紫金山,西有“虎踞”涼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臺,山水環抱,形勢極險要。

關於南京的風水,當年蜀國軍師諸葛亮順江而下時,看到金陵古城,不禁失聲驚叫:“鐘山龍蟠,石頭虎踞,乃帝王之宅也!”東晉大臣王導也曾說:“建康,古之金陵。”然而,十分奇怪的是,這座王氣旺盛的古城,定都於此的六個王朝,卻都短命,東吳69年,東晉102年,南朝宋59年,齊23年,梁55年,陳32年。後來,明初定都於此,一世而終,僅僅50餘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維持了9;有人認,楚王埋金以王氣,風水沒了;有人認,是秦始皇斬斷地脈,斷了龍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城還沒有成城的時候,先是吳王的屬地,後來被越王佔領。接著,楚王又走越王,駐軍江邊的獅子山。有一次,楚王巡視自己的疆土,登上獅子山,環望四周,看到此處風景雄麗,喜悅之情油然而生。可是突然,楚王的色由晴轉陰。大臣們忙問原因,楚王煩躁地說:“這地方風景雖好,但王氣太盛!”大臣們表示要想法子解決這個問題,不能讓這裏再出帝王,於是徵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一巫師來應徵,設計了一個方案,即在獅子山上埋一批黃金,用黃金壓此地的王氣,可保不再出帝王,此乃黃金“王氣”。楚王同意後,大臣們馬上操辦在獅子山頂坑砌磚,埋下一批黃金。

按皇家習慣,一般地上的建築物稱宮,地下的建築物稱陵,埋金子的地方自然就叫“金陵”了。這個地方最早的名字就是叫“金陵邑”,“邑”是比“州”級別低點,比“縣”級別高點的軍事重的建制。從此,這個地方就有了金陵的名字。

 

◎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斬斷地脈,斷了龍氣。

西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金陵。秦始皇深深被這裏虎踞龍盤的氣勢所吸引。但是,陪同左右的是方士常生、仙導卻沉默寡言。秦始皇問:“金陵形勝,氣象萬千,兩位何故沉默寡言?”兩位方士憂心忡忡地對秦始皇說:“金陵地形險要,氣勢磅,乃龍脈地勢,王氣極旺,若不採取對策,五百年後會有天子坐!”

秦始皇大驚失色,他自認自己是始皇帝,自己的子子孫孫永天下一統的皇帝,能容忍金陵有別的天子出現?於是緊詢問對策。兩位方士指著不遠處的方山說:“方山地處金陵東南,,方山頂部平坦如官印,人稱天印山。天印,自然是上天賞賜的官印,決定了金陵之地的王氣興衰和吉祥命運。斷了方山龍脈,就是阻隔了金陵的王氣。再引淮水貫穿金陵,通達長江,讓這條秦淮河沖盡王氣,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皇帝之位千年萬世、萬萬世了!”

秦始皇見金陵城北的獅子山、馬鞍山氣勢宏偉,於是命令將此兩座山也斷了山脈,並將金陵改稱秣陵。秣陵意飼馬的草料場。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大量軍士開始了行動,方山被截斷,淮水也貫穿了南京城。

當然,這兩種說法只是傳說。南京之所以沒有出現定都於此的大王朝,還有更深刻的地理、經濟、人文的原因。從地理上來說,南京依山傍水,虎踞龍盤,易守難攻。在此處建都的天子們,一開始就著眼于“守成求穩”,缺乏攻略開拓,問鼎中原的進取雄心。而且南京處於整個中國的東南一隅,一道長江“天塹”把與遼闊的北中國隔斷,最易於偏安苟且。

從經濟上來說,江南向來魚米之,富庶的經濟條件反給統治者提供了加速腐敗的溫床,使“後主”們沉醉于“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上苑”。除了地理、經濟等外部因素外,定都南京的幾個王朝,都沒有問鼎中原、統一中國的決心和實力。也許正是這種種原因,使得六朝短命而亡。     

 

滅太平天國洪秀全祖墳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洪仁坤、洪火秀,原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福源水村人,後來移居到官祿布村。洪秀全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領袖,建立了太平天國,稱“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國在他死後不久滅亡。

據一位對太平天國並無敵意的英國翻譯兼代理寧波領事富禮賜在其所著的《天京遊記》中記載:“天王有王冠,以純金製成,重八斤;又有金制項鏈一串,亦重八斤。他的繡金龍袍亦有金紐。他由內宮升大殿臨朝,亦乘金車,聖龍車,用美女手牽而走……”洪家祖輩只是農民,何洪秀全會富貴煊赫至此呢?這跟洪家祖墳選址有無關係?洪秀全的敗亡是否與祖墳被有關係?

洪秀全的祖墳位於廣東省花縣之北的芙蓉嶂山上,芙蓉嶂位於芙蓉之北,海拔360米,處於縣北群山之中,山峰重疊,狀若芙蓉。又因綿亙於該縣中部平原之背,一字排開,宛若帷,故稱芙蓉嶂。山之南,有“白水”,又名“西山瀑布”,其狀如同白練自50米高處分五級瀉下,濺石飛花,傾注入潭,其聲轟轟。曾有文人墨客詠之“峭壁中懸一段雲,山橫玉龍分。勢傾河漢難窺測,聲雜風雷駭聽聞。當暑向人寒瑟瑟,空觸石雨紛紛……”

芙蓉嶂雖風水寶地,但長期以來,外地人很少知道。後來被一位風水大師賴布衣發現,芙蓉嶂才逐漸名聲遠播。賴布衣是江西省定南鳳崗村人,約1276年宋朝末年,出生於風水名門世家,原名賴文俊,布衣是他的自號。他少年時,就得到父親賴澄山的傳,18歲就行走江湖,以風水相術生。他在北群山中發現“龍脈”南延,氣勢磅,十分高興,決心要跟蹤“龍脈”。他沿著“龍脈”出南雄,過曲江,下英德,越遠,入花山北部山區,來到芙蓉嶂。他見氣勢不凡,認此乃龍脈之“結穴”。臨行時口占偈語一首:“頭頂芙蓉嶂,踏土地壇,右有覆船崗,左有鶯蜂竇('窟穴'的意思),鼇魚把水口,獅、象守門樓。誰人葬得中,代代王公侯。”

原來這山南麓,有三個小山崗突起,居中的名土地壇最大;左、右兩邊的分別名叫覆船崗、鶯蜂竇。正南面約一公里之遙,又正好與三座山崗相對。其中間一座名鼇魚崗(後人訛傳
鯉魚崗),左、右兩邊相距各幾百米處,有名叫“獅”、“象”兩山,均以形似而得名……賴布衣在芙蓉嶂住了幾天後,便告別村民離開。聽說他又跟蹤“龍脈”,以後去過南海、順德、番禺、寶安,直到九龍又住下一段時間,然後租一小船去海南島,從此銷聲匿跡、不知所終,只有他留下的詩在花縣一直流傳。

朝嘉慶年間,廣東梅縣石坑有洪族一支全家遷來花縣福源水村定居,不到兩年,洪老漢逝世,初葬于福源水村附近。洪老漢的二兒子洪英倫稍風水相術,他得知芙蓉嶂的風水詩後,於是便按照詩中所指,到芙蓉嶂察看,見果然風水寶地。於是選定位置,把父親屍骸遷葬到此,重建了墳墓。墓形像一座太師椅,用磚砌結,正中有花崗石造的墓碑,碑上款刻“嘉慶二十年秋谷旦吉日重修”,正中是“顯祖考諱公三洪公大人墓”,落款是“祀男英繹、英倫、英緘、英緯,孫會玄同立。”

賴布衣的預言是否能變現實呢?1851年,洪公三的第六代傳人洪秀全在廣西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起義,席捲半個中國,定都天京,成太平天國的天王,應了賴布衣“六百年後必有王者出”的預言。但他只當了十三年天王,太平天國就失敗了,實現不了賴布衣:“世代出公侯”的預言。有人說,這是因為清廷派人了洪秀全祖墳的緣故。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一路勢如破竹,這引起了咸皇帝的極大恐慌,他一方面下罪己詔,穩定人心;另一方面卻又下令:明逆賊洪秀全、馮雲山、韋正祖,先經廣東花縣、廣西桂平發掘……密飭各該州、縣明察暗訪,務得該首逆及逆諸三代確實墳墓,悉加掘,並其坐山后,行鑿斷,以消逆焰而懲大。花縣知縣牟崇齡收到上諭後,即奉命急將洪秀全之祖墳掘。洪秀全的祖墳雖然被了,但是,或許是芙蓉嶂積聚的王者之氣太強吧!洪秀全還是當了十幾年的“天王”,直到病死。而掘洪秀全祖墳仿佛也起到了部分作用,賴布衣“代代王公侯”的預言並沒有實現,愛新覺羅的王朝仍然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袁世凱當皇帝扒掉自己祖墳圍牆?

袁世凱(18591916年),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赫赫有名人物。他曾擔任過中華帝國的皇帝、中華民國第1任大總統、北洋軍閥的領導人、朝內閣總理大臣、朝鮮國總督。據說,袁世凱得勢後,曾有取王朝的天下而代之的想法,此,他還扒掉了自己的祖墳圍牆。

事情還得從袁世凱的經歷說起,袁世凱生於咸九年(1859年)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頸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間傳說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癩蛤”投胎轉世。袁世凱年輕時科場失意,22歲棄文從軍。曾隨軍東渡朝鮮平叛。甲午戰爭後,被李鴻章薦到小站編練新軍,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裝力量。從此,逐漸為清廷所倚重。1908年光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醇親王載攝政。載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戊戌政變一事(他認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致使光被慈禧太后幽禁致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世凱所有差事;袁世凱知其勢不吉,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

袁世凱從小就十分迷信,做事經常看相問卦,測算風水。袁世凱迷信地認,自己之所以被排擠,這可能是祖墳風水出問題,於是請風水師給祖墳“會診”。風水師看了後表示,袁家祖墳系龍結穴處,貴不可言。但因“龍穴”四周築了圍牆,因而“龍身受制、氣脈阻塞、不能發旺、反遭挫折”。當務之急就是拆掉祖墳的圍牆,袁世凱信以為真,於是派人拆掉自己祖墳的圍牆,讓祖墳看起來更正、更有龍勢,讓龍脈更加鼎盛。民間有歇後語說:“袁世凱墳頭兒--祖墳不正。”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袁世凱非常相信風水學說和相命之術,甚至決定他用人的取捨就是以面相主。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任民國大總統,有人向他薦頗有才幹的吳鼎昌財政總長。但袁世凱認:“此人背後可見,曹操就是這樣的骨相。”有才而不能受重用,吳鼎昌後來只做了一個造幣廠的廠長。

袁世凱有一隻朝鮮國王賜給他的由上等碧玉雕刻的茶杯,袁世凱非常喜歡。一次,茶童給袁世凱送茶,見袁還在鼾睡,就直直的去看床上的袁大總統,看了一會兒眼就花,越看眼前就越模糊,下一絆,將茶杯個粉碎。當袁世凱醒來時,見茶杯碎了,就生氣地大聲訓斥茶童,並問茶童怎麼回事。茶童怯生生地說: “剛才我看見睡在床上的不是大總統,而是一條玉爪大金龍,金龍全身閃閃發光,正要騰空飛起。”袁世凱聽後上的怒容全消,變得異常平靜,順手在床上拿了一件錢的東西賞給茶童,並對茶童說:“此事千萬不要告訴別人。”

1914年,遠在河南項城袁祖墳的墳丁進京來報,說在袁世凱生父袁保中的墓旁長出一條紫藤,長逾丈許,蜿曲折,形似龍狀。袁世凱聽後,重賞了墳丁,並再三囑咐他不對外人談及。此,袁世凱還派長子袁克定回驗證真偽,袁克定在項城寫信稱:“藤滋長甚速,已粗逾兒臂,且色鮮如血,或天命攸歸,此瑞驗耶!”袁世凱看信後大喜,回信讓兒子招募墳丁,築牆護衛,防止牛羊踐踏。

當時,北京城的一位天文學家也呈文袁世凱,說他多日夜觀天象,發現三更以後,有帝星朗照某緯度,經仔細勘探發現正是河南項城。現在帝星已向北而來,一個月後就可以到達北京,沾沾自喜的袁世凱在各界的“大力呼籲”下,終於決定稱帝。

了打破自己家族壽限不超過五十七歲的宿命,他將祖墳移往了河南省安陽市北門外五裏遠的洹水之濱。這裏原是當年袁世凱被貶職後“隱居”的地方。慈禧太后安撫袁世凱,曾將這裏賜名“養壽園”。這養壽園地形奇特,四周低窪、中部隆起,遠遠看去猶如一隻大黿魚伏臥在那裏。所以當時老百姓都傳說袁世凱是甲魚轉世,人們稱袁世凱“老袁”,實指他是“老黿”。這些牽附會的傳說本不足信,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好惡情感,幾句通俗的歇後語也記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軼聞。

 

◎蔣介石毛澤東祖墳的歷史玄機

蔣介石對祖墳的風水也相當看重,去臺灣之前曾多次去浙江奉化掃墓。《民國官場迷信實錄》一書記述,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奉化淪陷,蔣介石最擔心的事是祖墳被,尤其擔心母親王采玉的墓被破壞。曾密令軍統頭目戴笠派員去探察,並拍下照片給他看。汪政府中一些漢奸挑動日本人蔣介石的祖墳,都被汪浙江省省長傅式以各種辦法保護下來。因保護蔣家祖墳有功,“漢奸”傅式後來被蔣介石從輕發落。

蔣介石還曾派人過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的祖墳。據國民黨方面已公開的資料,國共戰爭期間,蔣介石曾三度派兵去斷毛家龍脈,被毛氏當地族人巧妙地保護下來。毛氏族人把毛家祖墳的墓碑埋藏起來,又平掉墳頭,讓人找不著。第一次是1930年,時湖南省省長何鍵,指派親信副官熊道幹統率一個連的兵力,往湘潭去毛氏祖葬,因毛氏族人已有準備,所的不是毛澤東家的祖墳,而是地主毛俊賢家祖墳。

從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蔣介石毛澤東祖墳不是空穴來風。據毛氏家譜記載,毛澤東祖父墳墓所在地叫“虎歇坪”,是一塊天王出宮,九龍朝聖的風水寶地。此處左龍右白虎,“一鉤流水一拳山,龍蟠虎踞在此間”。當年,毛的祖父死後8年才安葬,時間選在農曆八月十五,也充滿了故事。

1968年,蔣介石聽說一些紅衛兵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炸了慈庵,十分氣憤。曾囑兒孫要報此“家仇國恥”。後周恩來很快派人修好了蔣家祖墳,出於“統戰”的需要,周恩來還拍下照片,通過“中間人”傳給蔣介石。有報導稱,1949年後毛澤東曾談到祖墳被一事,表示,“蔣介石要我的祖墳,這是失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風水與祖墳的關係真偽不辯,風水中迷信的成分太多,甚至荒誕。那盜墓史上“祖墳”時靈驗,時不靈驗?其玄機,或許就在毛澤東的一番話中。

據《民國官場迷信實錄》等書記述,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奉化淪陷,蔣介石最擔心的事情是祖墳被,尤其擔心母親王采玉的墓被破壞,曾密令軍統頭目戴笠派員去探察,並拍下照片給他看。汪政府中的一些漢奸,知道蔣介石對祖墳的看重,曾挑動日本人蔣介石的祖墳,但被汪浙江省政府主席傅式以各種辦法保護下來。因保護蔣家祖墳有功,“漢奸”傅式後來被蔣介石從輕發落。  

但蔣介石對他人的祖墳,尤其是多年來的老對手毛澤東的祖墳,就不那客氣了。從國民黨方面已公開的資料和大陸相關專家的究成果來看,國共戰爭期間,蔣介石曾三度派兵去毛澤東家祖墳。現在被坊間談論最多的是第一次,即19308月(一說是19326月,第四次“剿共”期間)那次,時湖南省主席、國民黨軍隊第四路軍總指揮何鍵,指派親信副官熊道幹統率一個連的兵力,往湘潭去毛澤東祖墳。

但這一次並沒有成功,錯了。因毛氏族人已有準備,毛澤東祖墳被巧妙地保護了下來.毛氏族人把墳的墓碑埋藏起來(1980年代才被重新找到),並平掉墳頭,沒有知情人指點,外人根本找不到。但後來何上報給蔣介石的材料中,還是說了。實際上熊道幹所的不是毛澤東祖父毛翼臣的墳墓,當地人回憶,被的是毛的族人、地主毛俊賢的祖墳。同期被的,還有中共高級將領彭德懷家的祖墳。

此後,蔣介石一直沒有斷過毛澤東祖墳的念頭。由於國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蔣聽信旁言,認毛澤東家祖墳風水未斷,又派國軍中的桂系將領、後任民國政府國防部長的白崇禧(白先勇的父親)去破壞過,但也因不准位置,只好亂一通走了。就因這次亂,國民黨在大陸的氣數被減短了,導致其提前敗退臺灣,當然這是老百姓的迷信說法。 

蔣介石是十分迷信風水的人,毛澤東的祖墳自然是相信毛家祖墳的風水太旺,了毛家祖墳,就等於壞了毛澤東的好運,當不了“天子”了。這種祖墳的手段,也是歷朝歷代對付威脅自己政權政敵的一慣懲罰措施。如唐末起義軍頭領黃巢、明末起夜領袖李自成,其祖墳都被過。甚至連朝滿族人的遠祖、金代帝王陵都讓明熹宗朱由校搗過。 

黨人是不相信風水的,但如果依照傳統的堪輿術來分析,毛澤東家的祖墳風水佳,至今當地都有這樣一種傳說,誰家祖墳葬到這種地方,誰家子孫便會當大官。兩座高聳挺拔的山峰,兩山對峙,蔚壯觀。一山叫虎歇坪,一山叫龍頭山。毛翼臣墳墓所在地方叫“虎歇坪”,是請地理先生相得的。虎歇坪對面還有一座龍頭山,故有“一鉤流水一拳山,龍蟠虎踞在此間”一說。毛澤東也曾提到過“龍蟠虎踞”,不過換了一個說法,其著名詩詞《百萬雄師過大江》中便有一句,“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此地又名大石鼓,當年往下開墓坑時,只有墓坑所在是土壤,其他地方都是沙石,當時大家就覺得奇怪。此地得名因有一塊鼓狀巨石,重擊之下有咚咚聲發出,蹊的是,自從毛翼臣下葬此處後,再也擊不響了。臺灣出版物上稱,這是一塊天王出宮,九龍朝聖的風水寶地,左龍,右白虎,完全對應傳統寶地的風水格局。

當地還有傳講,毛翼臣是190411月病逝的,死在“壞時刻”,迷信講不能立即下葬,一直暫厝,直到1912年,即中華民國元年才正式下葬,時間正好8年。下葬時間選在當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而在中國農村,一般人家是不會蔔選“團圓節”來埋葬先人的。原來其中也有講究,根據陰陽命理,推算當在這時候下葬,子孫才能得風水。

驚人巧合的是,蔣介石的父親死後,也是拖了八年才下葬的,即在毛澤東祖父死前一年,1903年下葬的;而在上世紀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將日本打敗,也是八年時間。如果要在過去,又會有附會,會說這是一風水上的因果了。

有意思的是,最不迷信的“紅衛兵”也曾幹過一件十分迷信的事情。在前面博文我也曾提到,“文革”期間,“紅衛兵”將蔣介石的結髮妻毛福梅和母親王采玉的墳墓搗了。據親歷者回憶,事情發生於1968年,“紅衛兵”把兩口棺材從墳墓中來進行“批”,後澆上汽油焚。蔣介石聽說後十分氣憤,曾囑兒孫要報此“家仇國恥”。周恩來聞訊很快制止了這種行,並派人修好了蔣家祖墳,嚴格保護。出於“統戰”的需要,周恩來還拍下照片,通過中間人傳給蔣介石。蔣家對大陸對其祖墳的保護行十分感動,蔣經國生前曾說過,大陸其修祖墳的錢應該記在他的頭上。

1949年後,已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的毛澤東,在回老家韶山時曾與人談到蔣介石其祖墳的事情,表示“蔣介石要我的祖墳,這是失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毛澤東對祖墳一事的看法,在大陸改革開放後拍攝的一些影視作品中已有體現。

原來,當時的國民黨湖南省主席、國民黨軍隊第四路軍總指揮何鍵幾次派兵圍剿湘贛一帶的紅軍,都被毛澤東所指揮的紅軍打得落花流水。更使他惱羞成怒的是,彭德懷指揮的紅軍趁他的主力部隊遠離長沙,去湘南追擊桂系部隊之際,竟從平江、瀏陽一帶突然殺出,一消滅了他幾個團的兵力,並佔領了長沙,燒了他的省政府和第四路軍總指揮部,還差點要了他的老命。

何鍵百思不得其解。國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怎麼就對付不了那長矛鳥銃的泥巴腿子軍?硬的用了,軟的也用了,卻越發不可收拾。後來,在蔣介石的幫助下,他重占了長沙。回城後,他想的第一件事,還是如何剿滅紅軍。這天,他找來了拜把兄弟吳肯南商討對策。

吳肯南是個迷信大王,他早就聽說過關於毛澤東祖墳的傳說,似乎從中找到了戰勝毛澤東的上乘之策。今日,何老兄弟親自召見商討對策,是助他的大好時機,於是連忙說:“毛澤東率領的紅軍之所以猖獗,非人力之功,乃天蔭之力,我早就聽說湖南是帝王將相之地,舜帝南巡時就在韶山演奏過韶樂,那地方靈秀非凡。除此,毛澤東的祖父輩在一塊風水寶地上,那地方藏龍臥虎,傳說其後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毛家得地靈之光,我們如不去斷掉他們的龍脈,掉他的祖墳,毛澤東就會越發興旺,必將後患無窮。倒不如派幾個人去韶山,斷他的風水。”

何鍵詳細詢問了半天“寶地”的一些其他情況,這才恍然大悟,連誇吳肯南的計策“高妙”,馬上密令總指揮部副官長熊士鼎和特務隊隊長龔仲蓀(又名龔澍),率領一個連到韶山毛澤東的祖墳……據考證,何鍵決定毛澤東祖墳的原因,的確是基於上述情況,然而從上述情況可明顯看到,何鍵毛澤東的祖墳與彭德懷率兵攻打長沙有關。

《彭德懷自述》和湖南出版社於19914月出版的《紅軍攻打長沙》等著作記載:彭德懷曾先後兩次率兵攻打長沙。第一次攻打長沙是1930725日。此戰役,是在敵我兵力41的情況下,我8000人打敗3萬有餘之優勢敵軍奪占長沙的。這次戰役,是紅軍時期攻佔的唯一省城,也是我軍初創歷史上的著名戰役。                  

1930823,紅軍第一、第三軍團按預定計劃在湖南瀏陽縣東北的永和市會師,召開了兩軍團前委聯席會議,成立了黨的總前委。在黨的總前委會議上,決定第二次攻打長沙。由於長沙守敵準備充分,工事堅固,未能攻下。912日,鑒於敵據城堅守,援兵逐漸增多,紅一方面軍決定撤圍長沙。彭德懷率三軍團向湘東、贛西開進。紅一方面軍撤離長沙後,何鍵了實行報復,他千方百計收買叛徒,驅使特務搜捕共黨人,破壞党的地下組織。193010月下旬的一天,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不幸被捕。

楊開慧被捕的消息,引起國內輿論譁然。一些知名人士紛紛打電報到長沙,烈要求釋放楊開慧。面對這種情況,何鍵非常驚恐,決定早下毒手。於是,便於1114(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晨將楊開慧五花大押往刑場,下午1點殘酷殺害在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不僅如此,何鍵於193012,還指令國民黨第十五、十六、三十一等師,對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據此,許多歷史究工作者認,何鍵毛澤東祖墳的事,其時間應當是1930年底前後的事。

199310月,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家書》一書,記述了毛澤嶸的回憶。毛澤嶸說,何鍵派兵毛澤東祖墳的時間是“民國十九年的秋天”。謝柳編:《毛澤東家書》,中原農民出版社199310月版,第163頁。毛澤嶸的祖父毛德臣與毛澤東的祖父毛翼臣是親兄弟。毛澤嶸生於1897526日,比毛澤東小4歲。根據他的回憶,何鍵派兵毛澤東祖墳的事,是在1930年。因191110月辛亥革命後,于1912年元旦建立中華民國。民國十九年,即1930年。而何鍵當年指派毛澤東祖墳的原國民黨軍統局湘站特務隊長龔澍提供的情況與毛澤嶸的記憶是不同的。

龔澍,1890年出生于長沙縣。他原是混進革命隊伍裏的一個手工業工人。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投靠國民黨,歷任湖南省“懲共”法院偵緝隊第一組組長、湖南清鄉司令部偵緝隊第三組組長、國民黨第四路軍總指揮部特務隊長、湖南省保安處偵緝隊長、軍統局湘站特務隊長。他雙手沾滿了共黨人和進步人士的鮮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曾殺害湖南省總工會委員長郭亮。受何鍵的指派,率領特務到韶山毛澤東的祖墳,就是他幹的。194995,他被緝拿歸案後,有關部門對他的犯罪事實進行了認詳盡的審理和清查。他供認了以下的犯罪事實:

1932年初夏, 江西中央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第三次大規模的“圍剿”。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國民黨反動派開始恐懼不安。當時的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更是憂心忡忡,特別是因兩失長沙受到蔣介石的責難。了博取主子歡心和發洩仇恨心理,於是在19326月,指派國民黨第四路軍總指揮部副官長熊士鼎和特務隊長龔澍去毛澤東的祖墳。629日夜,月黑風高,熊士鼎和龔澍帶著十幾名特務隊的特務,會同湘潭縣政府保安隊的數十名士兵悄悄竄至韶山沖,按照事先繪好的地形圖,去毛澤東的祖墳。然而由於韶山群眾對何鍵的罪惡企圖早有察覺,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毛澤東的祖墳未遭厄運。

根據龔澍的供詞和其他多方面的考證,可以斷定,何鍵派兵毛澤東祖墳這件事的時間,是1932629日夜。而有的專家、學者認,19326月,蔣介石向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紅八軍和湖南茶陵獨立團在蕭克指揮下,英勇戰,殲滅國民黨六十三師的輜重隊和增援部隊,斃傷敵人副旅長以下500余人,俘敵1000餘人。遵照蔣介石的電令,何鍵了支援六十三師,於528,便開始忙於調動湘軍,並派重兵組成龐大的運輸隊.湘贛革命根據地軍民的第四次反“圍剿”,堅持一年之久,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何鍵無暇顧及毛澤東祖墳的事。筆者認,此觀點是得商榷的

湖南出版社於19917月出版的《湖南人民革命史》記載,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三湘大地。從1928年“西征軍”入湘後,反動派開始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清鄉”,並且於這一年的427日成立湖南全省清鄉督辦署。11月底,魯滌平削弱何鍵的權力,曾將清鄉督辦署撤銷。19292月何鍵主湘後恢復,3月起改全省清鄉司令部,何鍵擔任清鄉司令,提出“除惡務盡”的口號,對革命軍民實行瘋狂的“進剿”和壓。

19307月,彭德懷率兵第一次攻打長沙時,何鍵認紅軍根本打不進長沙,省會“決保無虞”。而其結果,紅軍一攻佔長沙城,何鍵差一點被活捉。因此,他“至堪痛憾”。19308月,紅軍第二次攻打長沙,雖未能攻下,但嚴重打擊了何鍵反革命政權,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使其經濟處於“山窮水盡”的困境。

1931128,何鍵根據湖南“軍隊與各行政機關食接濟均極感困難”的情況,特急電向蔣介石請求“急賑”。蔣介石答應從國庫中撥10萬元,但久拖不兌現。基於這樣的情況,何鍵根據蔣介石的命令,雖然調動湘軍參與了國民黨軍於19314月對湘贛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於193111月發動的第三次“圍剿”,於19326月發動的第四次“圍剿”,但他最耿耿於懷的是報復紅軍攻打長沙,特別考慮如何維護他在湖南的統治。陰謀策劃毛澤東的祖墳,不是很複雜的事,他不必花費太多的精力,指使人去幹就行了,戰事再忙也能做到,能說無暇顧及呢?

然而,時至193310月,蔣介石在發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圍剿”的同時,以6個師另6個旅及16個保安團的兵力,對湘鄂贛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此時,特別是在19341月,何鍵親自帶領4個師又3個旅的兵力,到湘贛邊界的江西銅鼓縣幽居一帶部署大包圍圈。以後,又帶兵到江西修水縣、奉新縣、宜縣等地區“圍剿”紅軍,直到193410月紅軍突圍長征,何鍵才又調兵堵截紅軍,在湖南各地加緊辦理保甲實行所謂堅壁野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何鍵於1934年前後派兵去毛澤東的祖墳,可以說是難以顧及的。

 

毛澤東祖墳在龍脈上:風水先生卜了11

在韶山西面,有三座山峰,南面是龍頭山,北面是黃峰山,西面是牛形山,滴水洞就被環抱其間。

滴水洞占地約五平方公里,只有一條公路蜿能至。的豁口是韶山水庫,深幽雅。三面樹木挺立,杜鵑火紅。有兩山陡立,過去原有一橋,橋下是小溪,橋頭邊有一個山洞,即使是天干大旱,洞中仍滴水不斷,回聲悠揚,其韻如琴,這就是滴水洞。只因毛澤東由東而至,所以有人稱它為“西方山洞”。

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中央警衛團團長的張耀祠在跟隨毛澤東的日子裏曾經到過韶山滴水洞.他在《在毛澤東身邊的日子:張耀祠回憶錄》中提到:

毛澤東的祖祖輩輩都在這裏辛勤勞作。當地人很迷信風水,毛澤東的祖父也是很信這個東西的。

有一次,毛澤東講:“我的老祖宗就住在滴水洞旁邊的虎歇坪,了選擇這個地方,請風水先生卜了11天時間。”毛澤東還講:又搬到上屋場 (即現在的毛澤東故居)來了呢?我父親早年還是一個很勤奮的人,他沒有看重風水,而是看重了這一片的土地好。”

毛澤東給我們講了一件趣事:他的祖父毛翼臣有一個哥哥叫毛德臣,他們在虎歇坪幹活時,發現這個地方很乾燥,任何時候的雨水都淋不到。他們活著就在考慮死後的歸宿,兩人都想埋在這裏。還不僅僅因這裏乾燥,因他們請了一個風水先生看了的,說這裏是一個風水寶地,正好在“龍脈”上。於是兩兄弟爭不休。

對於老人流傳下來的說法,毛澤東笑著說:“我看這個風水先生會挑撥離間,又能平息一些事情,他說:‘這塊土地告訴我,們兩人誰先死誰就埋在這裏。’奇了,風水先生還能與土地對話。”他還說:“只有在封建時代是這樣,誰願意早一點死呢?死是一種自然規律,誰又控制得了呢?”

毛澤東沉靜地講道:“不過,老祖宗是不能忘記的,我至今還很懷念我的母親,我母親非常善良,非常慈祥,濟困扶貧,愛老憐幼,我不能忘記她啊!”毛澤東講這番話時,兩眼含著淚光。誰能理解主席的這一孝母之心呢?有一次,毛澤東看韶山縣誌,他說:“蔣介石要我的祖墳,這是失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毛澤東講這話時,是很高興的,因中國共黨最終勝利了,打敗了蔣介石。


龍脈,中國古代有個著名的成語叫“來龍去脈”,就是關於龍脈風水的理論的括:山,;脈之源,脈行山之勢。注:風水中借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因龍善變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能飛能潛。山勢就象龍一樣變化多端,故以龍稱呼。平地也有龍脈,其標誌是微地形和水流。對龍脈好壞的看法,是審定山脈的長遠,辨別山脈的大小興衰如何。山脈來得綿遠者,發富亦綿遠,山脈來得短促者,發富亦短促。總之,風水龍脈大致反映了我國的山脈走向,是古代先哲對中華地理的樸素認識,是千百年經驗的積累。

“中國古今的龍脈之說”的图片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