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2 17:18:53幻羽

【禪 意境】 *釋慧律*法師開示

相关图片
 

                   【禪 意境】 *釋慧律*法師開示 

打開報紙、翻開雜誌,禪、禪修、禪坐這類話題無時無刻不被爭相討論著。許多流通處甚至藉此機會開起禪坐班,並且推廣禪坐的種種好處。然而是否將雙腿盤起,坐在那兒如木石般不動就是禪了呢?如果不是,那禪的意境究竟?

簡單來說,禪所展現的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心二十四小時都非常祥和,沒有任何壓力的狀態。當他人給予侮辱或讚美時,皆能保持平靜的心情,並不會因而感到憤恨不平或欣喜萬分。

禪不在坐中求,坐只是禪的一個方便法門。對於初接觸佛法,有心修行的人,是可以先學學打坐,這對平息那顆妄念紛飛、躍動不已的心是有所幫助,但這不代表已進入禪境。

情感與理性的矛盾,可以說是每個人修行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唯當感情和理性達到平衡點,就符合禪的意境。可是一般人,在生活之中,往往不是過於感性,就是偏重理性。因感性之中含有非常主觀的意識,而這些主觀意識,往往源自于過去所培養出來的見解看法,或是累積自個人的學歷、經驗乃至於權力所生的成見,這些都使得人們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充滿了自己的主觀意識,無法認清真相,才導致彼此之間爭論不休。

我們常說禪代表‘佛心’,因此沒有禪,就無法於一切境界中自在解脫。而將自己束縛在某一種自以是的範疇裏,又不能包容他人,別人過得灑脫自在,卻陷入苦痛膠著之中,而無法自拔。

所以,禪的體現是在現實,非只是‘坐’而已,如果‘坐禪’時能暫時忘卻煩惱,‘下坐’又依然痛苦,那,還不如平常就訓練自己‘放下’的功夫,養成放下的習慣,如此,禪就非只是‘坐’,而是行、住、坐、臥都能用得上的東西了。

禪,是感情和理性達到最平衡點的境界。此外,禪亦可解釋不二法門的圓滿現量。所謂不二法門,是指在現實生活申獲得超越和解脫,因此不能離開現實的煩惱而求解脫。因離開煩惱,也是找不軌解脫境界的。

好比說有的人習慣每天吃山珍海昧、大魚大肉,那天餐擺得是菜粗飯時,他可能感到氣憤、很丟、沒味口。但是,禪的意境,是讓我們把物質降到最低點,才比較容易體悟到理平凡、平淡的一面;唯有當精神生活領域昇華到最高點時,我們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所以在禪的境界中,是不會因吃得少,或缺乏大餐而不高興,因在聖者眼中,這不過是一種幻化的東西而已,根本不得生氣。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個女孩受外道指使,喬裝成孕婦來謗釋尊,見到釋尊,劈頭就罵:‘喬答摩,你真沒良心,我懷了的孩子,卻不聞不問。’釋尊聽了並不所動,且笑依舊。面對這種情況,若換成是現代人還得了,譽,那就等著法庭上見!‘以諍滅諍只有更增加困擾’,爭論、氣憤、對簿公堂並非正解決之道;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超越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才是不二法門的圓滿現量,換句話說:眼見、耳聞、口說,都不會在的內心裏造成壓力。‘生活就是佛法’,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現實不離超越,超越不離現實,這才是修行最高的境界。  

禪之意境—中道理性

莎翁曾說過一句話──禪意甚濃:『一個談過戀愛失敗的人,也勝過沒談過戀愛的人幸福。』男女之間在面對感情問題,欲脫離超越情感所帶來的種種束縛時,所呈現出來的理性,多半分兩種。

一種稱‘經驗的理性’:意即由育屈想的累積,及挫折生的經驗的理性。知道什事情不能做,什話不能講,在現實生活中,他被迫用這種方式,來應付他人。雖然此人很有理性,但卻是在意識經驗累積下所培養出來,這樣的理性是無法得究竟解脫的,因為教育中生觀念,覺得做人應該這樣做才不會痛苦、才叫有修養,這不過是觀念化的人格。

另一種理性稱‘明心見性的中道理性’:這就不管別人如何待他,他都不會去逢迎拍馬,只要是對他人有利益的,他一定坦言相告,無益則口不提。在這當中流露出來的語言,是非常慈祥溫馨與關懷,而這便是禪的意境—中道的理性。

曾經有位臺灣留學生在美國拿到博土學位,他們夫妻生活一直很美滿,可是有一天倆入不曉得發生什爭執,他把妻子殺死了。對於這位博士能說他沒有理性?他的育程度如此高,學識如此淵博。

這位博士的行表現,說明了經驗的理性所蘊藏的危機,當這由外在生的經驗保護作用失去時,所顯現出來的,便是赤裸裸的無知、嗔恨、貪心。因為教育只能壓抑一個人達到某一種人格,並不能斧底抽薪的整個改造我們的思想,轉變成自性的東西。

唯有透過中道的理性,才能沒有壓迫,沒有貪嗔癡,沒有無明煩惱,沒有攻擊傷害,才能體現圓滿、圓融的心境,將一個人最高的精神層次,‘禪’的中道意境完全展露。

“禪意境”的图片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