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07:20:39幻羽

【寰宇韜略】中共「一帶一路」影響未來發展趨勢


「一帶一路」肩負建立海外市場、推廣中共軟實力,以及建立路上通道或海上生命線等任務。圖
中共宣揚「一帶一路」的路線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寰宇韜略】中共「一帶一路」影響未來發展趨勢 

陸上絲路的經濟帶(一帶)與21世紀海上絲路(一路),象徵一個耗時數十年整合與合作工程的「遠景」=「一帶一路」。

共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迅即引發世界各國關切,咸認其在擴大經濟發展、國際合作、建設沿線基礎設施的龐大商機背後,潛藏不容忽視的戰略、政治、安全等深遠影響。透過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和平究院的專題究,尤其就國情全然不同的3國深入剖析,國軍官兵可進一步了解本世紀倡議的未來發展趨勢,本報特譯介紹如後,以饗讀者。(編按)

前言

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共已將「一帶一路」提升一套精心籌劃的外交政策;包括陸上絲路的經濟帶(一帶)與21世紀海上絲路(一路),象徵一個耗時數十年整合與合作工程的「遠景」。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聚焦歐亞大陸與非洲部分區域,具體目標係以嶄新的軟、硬體基礎設施,活化與拓展傳奇的商貿絲路、提升參與國家的貿易政策協調作、增進經濟合作,加速流通貨物、能源與人力。是故,「一帶一路」不僅著眼經濟,更擴及政治、安全,甚至文化領域。

中共於201710行的「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重申「一帶一路」對中共政權與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性,並罕見地將其納入「憲法」;此意味,「一帶一路」的政治生命將延續,並在未來持續接受中共人、財、外交各方面資源的挹注支持。

各界對於中共公開倡導「一帶一路」的背後動機,始終抱持懷疑論調。然究其成因,最可能係多重內在與外來力量的驅使結果,包括經濟、財政、安全、政治、外交、社經、地緣經濟和政治等因素。主要推動因素包括:

一、藉由建立新的海外市場,分散其市場依賴對象,維持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並提升經濟安定程度。

二、建立陸上通道或「生命線」,以利在衝突時刻,降低美海軍在海上交通要道封鎖其貨物與能源而造成的經濟衝擊。

三、擴大人民幣的國際支持,重塑現行國際貿易、金融與投資的體制,以更符合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需求。

四、調節中國大陸內部成長的地域偏差,建立穩定的周邊緩衝區、擴張中國大陸的鄰接範圍,降低可能衝突之擴散效應。

五、透過更緊密的經濟合作與相互依存程度,深化亞洲安全合作關係。

六、更有效推廣中共的軟實力,尤其是其發展模式與經濟影響力,藉此深化與全世界的連結程度。

綜上,「一帶一路」旨在鞏固中共內部的社經與政治穩定,惟此不代表其獨惠中國大陸;事實上,鑑於其消弭基礎設施的巨大落差,並調全球連結和合作,兼之世上同等規模的政治與經濟替代選項有限,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助於參與國家。

顯著的安全影響

「一帶一路」未楬藍圖,對參與行者、方式與常規亦無設定標準,故享有極大彈性;然而,其欠缺評判成功與否和達成目標的指標,此種設計引發許多利益關係者的疑慮。若干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日本、印度與越南,已表達其對於「一帶一路」欠缺多邊考量的關切。然就整體而言,當前全球各地保護主義的呼聲高漲之際,該倡議所主張「更正面的合作」精神,亦凸顯其獨霸世界的野心。

不容諱言的是,「一帶一路」或將惡化有的區域、國家,以及次國家安全問題,甚至引發新的問題。以「一帶」例,隨著「中共巴基斯坦經濟走廊」通過巴基斯坦與印度間爭議領土,此除撼動南亞地區地緣政治板塊,更引發印度高度不安。在歐洲大陸,中共已在中歐與東歐地區,與16個歐盟與非歐盟國家創立16+1合作機制;此亦罔顧歐盟決策權力,除被解讀消磨歐盟團結的措,更造成中國大陸與歐盟之間的摩擦齟齬。

同理,「一路」也讓南海現行的海上糾紛更複雜難解,加劇區域國家(包括印度洋區域)對海上與相關貿易通道的地緣政治競爭;透過「一帶一路」,中共在南海與周遭水域的經濟活動正蓬勃發展,伴隨中共海軍護航其投資與船運的活動與時俱增,造成南亞與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日本與澳洲等利益關係者戒以待。另如菲律賓,在總統杜特蒂主政下,基於「一帶一路」更大的投資利益而擱置其安全利益,推遲其海上主權的聲索主張。

外界關切該倡議的另一面向,係在若干參與國家內貪盛行,施政透明度和究責制都付之闕如的情況下,「一帶一路」恐將惡化一些治理的結構問題。歷來發展紀錄不良的當地主政治者,向來都置國家極權優先要務,罔顧人民安全,藉把持政權攫取經濟利益,長期下去恐加劇政治動亂,無從改善功能不彰、欠缺效率的市場。儘管當地政府肩負解決這些問題的終極責任,惟若當地公民社會、商業界、非政府組織,以及國際社會投入的力道愈,將更有助於解決相關問題。此外,就傾向於戰略導向的利益關係者而言,仍對中共藉此提高其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的可能抱持保留態度。對許多參與國家來說,挑戰係在擁抱「一帶一路」投資機會的同時,保持對中共主權和制度化改革的觀察;然對中共而言,則須確保能傾聽,並有效處理全球和當地的參與者對「一帶一路」反映之意見,儘管如此可能改變倡議的進程,卻能消弭來自於各地(包括下列3國)的抵制效應。

3國專題

究基於各國在「一帶一路」願景的關鍵角色,及檢視白俄羅斯、緬甸和烏茲別克的後續發展。每一國家的經濟與安全挑戰都不同,然3國都處於一種內部變革,或在快速發展的「一帶一路」活動下經歷重大變化之處境。白俄羅斯位於「一帶」的關鍵門戶位置,亟需經濟現代化,又因與鄰國烏克蘭的衝突不斷,外部安全環境急遽變化中;烏茲別克係「一帶」中亞區段的重要組成國家,也是區域內最大的軍事力量,自現任總統米爾濟約耶夫掌權後,迄今已推動重大變革,且逐漸改造經濟並重新融入更廣泛區域事務;緬甸則是「一帶一路」連結陸、海路走廊的關鍵者,除實現中共自陸路進口能源的期望外,如今更處於複雜、同步的政治轉型與和平演化階段,且中共在此扮演的是一個與過往作風迥然不同的關鍵角色。

白俄羅斯:新絲路上的明珠?

白俄羅斯位於俄羅斯與歐盟之間,與3個歐盟國家接壤;就軍事與經濟而言,其與俄羅斯保持緊密的政治關係。白俄羅斯是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歐亞經濟聯盟的創始會員國,甚至自1997年起成俄羅斯白俄羅斯聯盟國的成員。白俄羅斯具備廣泛的工業基礎,但在許多方面仍有待經濟改革,國家控制的色彩濃厚,私人企業產值僅占國民生毛額約2530%。儘管曾歷經緊繃的政治低潮,白俄羅斯現已成功在俄羅斯和歐盟之間取得平衡;該國政府也在未遭遇政治與經濟的重大變革下,透過選擇性政治妥協手段,順利避免經濟崩盤並持續掌控關鍵資

近年來,中共透過「16+1」合作機制的制度化作,大幅增進與東歐國家的交往。白俄羅斯雖非「16+1」的成員,但考量位置在倡議的亞洲歐盟新歐亞陸橋之間(中共重要的陸上「生命線」)上,中共視其「一帶一路」在歐洲的關鍵成員,迄今已承攬一野心勃勃的工業合作專案:「中」白工業區專案。該案的2大目標,係成通往歐盟的後勤閘道口和工業生,包括外銷至歐亞經濟聯盟;中共和白俄羅斯,視該專案聯手競逐高科技品的大好機會,取法中共和新加坡在蘇州試行的經濟特區模式,並透過跨政府協調機構的最高層級管理,如此亦有助於吸引歐洲其他憂心白俄羅斯投資條件的公司跟進。

對白俄羅斯政府與該國艱難奮的經濟來說,中共不設條件的投資承諾自然受到歡迎。前總統經濟顧問魯迪表示,「中」白工業區計畫係發展新式工業,助其逐步「汰舊換新」,可在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同時,避免大幅改變以國家中心的體制。然而,在欠缺制度化經濟改革,且與歐盟關係未改善前(包括符合歐盟標準以促進經濟合作的努力),該計畫究竟能實現到何種地步,則有待觀察。

2013年,白俄羅斯與中共簽署協議,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提升雙邊安全合作,包括聯合反恐演習與訓練交流;該國總統盧卡申科更在2015年採取罕見行動,下達總統指導,支持與中共的雙邊關係。雙方除增國防發展合作外,中共另提供白俄羅斯軍事武器;2017行的雙邊會議中,安全合作議題直接置於「一帶一路」的內容框架下,以防範「中」白工業區設施遭到惡意破壞與恐怖攻擊,中共並在會議中首度提及有關園區內工作的陸籍公民執法議題。自2014年烏克蘭因抗議導致政府輪替,俄羅斯隨後併吞克里米亞後,白俄羅斯執政當局就重新審視其安全政策,包括對俄羅斯的安全與國防合作依賴程度;隨著中共在「中」白工業區的投入程度與時俱增,安全合作也逐漸成雙方聚焦的共同利益。

綜上,白俄羅斯有2項核心利益和發展對「中」關係密不可分:經濟復甦和投資挹注,以及分散安全合作的依賴對象。白俄羅斯希冀成新歐亞陸橋的主要運輸樞紐,以及與中共互惠的工業合作中心;然而,除非白俄羅斯推行顯著的改革作,否則其與歐盟的貿易仍將困難重重。在安全合作方面,中共與白俄羅斯確有進展,且並未引發俄羅斯不快,然其中部分考量,或許在於「一帶一路」最終成功與否,亦取決於和俄羅斯能否進一步合作而定。

緬甸:考驗中共「不介入」政策的界線

層出不窮的武裝動亂、獨裁專制政體,以及國家體制薄弱等問題,都造成緬甸長期位居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單」之列。儘管如此,緬甸已在2011年脫離軍事統治,轉型「全國民主聯盟」政府,並追求民主、經濟與安全的多向改革。

西方國家設下的經濟制裁,多年來已促使緬甸市場較重視亞洲投資者,主要是中國大陸。從中共的角度而言,無論是能源供應、通往孟加拉灣的海上通道、做「一路」的陸上節點,甚至是開發較落後的雲南省等種種考量,緬甸都占有關鍵的戰略位置。中共在緬甸經營廣泛的勢力網絡,範圍包括「全國民主聯盟」政府、緬甸政府軍,以及不同的民族武裝團體;中共的「政策協調」作,同時擴及緬甸的區域合作事務(如東協)。

中共的「一帶一路」規劃,如今在緬甸動盪的安全局勢中進退維谷。緬甸政府展開改革後,中共的許多交往動作,包括「一帶一路」項下的政府重要投資,都遭受新的透明度、社會與環保標準,以及更多的公開辯論等要求而前景堪虞。預計在緬甸北部克欽邦建造,但備受爭議的密松大案,就凸顯出中共巨額投資案,與其號稱「不干涉他國內政」政策的矛盾處。在充斥民族武裝團體、環境保護者,以及當地村落居民的抗議示威和暴力衝突後,緬甸政府在2011年暫緩該計畫。除公開挑戰中共的計畫外,緬甸也傳達一個明確訊息:軍隊的改革派當家,且新興的民主浪潮將持續下去。

對緬甸來說,「一帶一路」範疇下最具戰略複雜考量的提案,當數在飽受衝突的若開邦內之皎漂港計畫;天然氣與石油管路自此將穿越緬甸全境,直通大陸雲南省昆明,該油管是中共用來替代麻六甲海峽海上通道的替代途徑,極具戰略重要性。皎漂同時也是指定的經濟特區,中共「國營」的中信集團(CITIC)重金投資該地發展;然要扮演生和轉運樞紐的關鍵角色,仍有待新增鐵路或升級公路等基礎設施方能實現,惟迄今緬甸與中共未就此達成協議。此外,即便計畫許久的「孟加拉中國大陸印度緬甸經濟走廊」,未來若果實現,同樣無法解決延伸至中國大陸邊界的運輸問題。

20178月起,若開邦爆發一系列暴力與人道危機,中共始終支持緬甸政府,一開始調其「不介入」政策,隨後積極提出衝突解決計畫。在緬甸東北部,管路通過的區域動亂頻仍;2017年春季,更因政府軍與當地民族武裝團體的戰,導致跨邊界的貿易活動中斷。邊界區域的若干民族武裝團體,不時接受外界各式支援,包括來自中共的武裝;其中一支關鍵武裝部隊邦聯合軍,即敦促中共介入當地活動,歷來更因「一帶一路」的影響獲得顯著支持。

事實上,中共近來積極投入緬甸持續推行的和平進程,並派遣特使團與緬甸政府直接對談(稱「勸和促談」);中共不僅著力於官方的和平過程架構,實質上也促進與全國停火協議非簽約方的個別進展。但就算發揮上述影響力,中共仍未能主宰緬甸複雜的和平與過渡進程。

簡而言之,推展「一帶一路」的各項實質作,已提高中共在緬甸的投資成本,如今更轉化成多層次的交往,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合作、支持政府的和平進程,乃至於近期在若開邦的危機解決方案。中共的核心議題,係與緬甸政府和不同的民族武裝團體達成可長可久的協議。身一關鍵的外部行者,「一帶一路」的各項作正有助於中共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對緬甸而言,許多迫切所需的連結和工業發展,都仰賴「一帶一路」的承諾,然必須在當前改革持續進行的前提下方能實現。

烏茲別克:新開放熱點?

中亞,是習近平在2013年首度宣布「一帶一路」之處,也是該倡議初始考量最多的關注區域。截至目前止,該區域仍是通往歐洲與中東陸上走廊的關鍵所在;另基於富藏礦產和能源,比鄰有待開發,但動盪不安的新疆特別行政區,對於中共的重要性不言而。中亞的能源資、連結哈薩克並通往歐洲的鐵、公路,都可滿足中共「一帶一路」所需;此外,中亞幅員廣遼闊、基礎設施不足、安全有待改善、政府治理能力欠佳,且欠缺區域整合,卻是可供「一帶一路」大展鴻圖之處。

烏茲別克接壤其他4個中亞國家和阿富汗,擁有區域內近半數人口,以及號稱最龐大的軍力。烏國經濟雖具備多樣化工業基礎,但長期受到進口替代政策的保護,欠缺生力和競爭性,外移勞工的匯款約占10%的國民生毛額。

長期掌權的烏國總統伊斯蘭卡里莫夫於2016年病逝時,烏茲別克已是一個秉持「不結盟政策」的獨裁政權樣板,與鄰近國家亦處於不時交惡,區域合作有限的狀態。2012年,烏茲別克退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並改以上海合作組織做與中共發展雙邊關係的管道。烏國潛藏的安全風險,包括就業機會付之闕如、高壓統治,以及毗鄰阿富汗等,在在促使新任總統沙夫卡特米爾濟約耶夫改弦易轍,大力推行改革措施,積極與周邊國家重修舊好、逐漸解放政治與宗禁錮,並改善貿易與投資氛圍。

2015年,中共超越俄羅斯,成烏茲別克的最大貿易夥伴;米爾濟約耶夫以總統之姿首度造訪中國大陸,簽下價220億美元之協議。2016年,19.2公里長的卡姆奇克鐵路隧道開通,中共盛大慶祝此「一帶一路」重大成就;該項工程由「中鐵集團」(CREC)旗下分公司施工,在中國大陸進出口銀行支援下,僅用3年即宣告竣工。除達成與吉爾吉斯盼望已久的劃界協議外,該鐵路隧道亦提升後續跨國界「一帶一路」計畫的立基條件,包括停滯的中國大陸吉爾吉斯烏茲別克鐵路。在烏國西部,「中」資企業已在吉札克工業特區內落,推動工業能量合作;供應鏈主要整合「中」資企業,甚至在鄰近村落裡育當地員工學習中文。早在「一帶一路」念問世前就已運作的中亞中國大陸天然氣管路系統,則無論對中國大陸的能源安全,抑或土庫曼與烏茲別克的外銷多樣化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關鍵基礎建設。

截至目前為止,所有參與國都顯然受益的中亞中國大陸天然氣管路,可謂中亞地區唯一的大型區域整合成功案例。中共的重大計畫,大多透過雙邊協議展開,且在當地行銷的重點,通常都是提升合作國家的自主能力;以卡姆奇克隧道為例,就可供烏國首都塔什干以鐵路直達其人口稠密的費爾甘納谷地,而無須經過塔吉克。

開放象徵嶄新的契機,有助於貿易和紓解長期以來緊張的安全議題;烏茲別克的改革與開放政策,主要仍以經濟為主要訴求。中共或能再度運用「16+1」與其他機制,參與區域「政治協調」,投入烏國的改革合作事務,藉此營造新交流氣象,例如金融政策、貿易與投資氛圍,如此將更有利於其推動以基礎設施為主的交往作為。

綜上,閉關自守與欠缺改革的經濟,長期以來已限制烏茲別克發揮其實現運輸樞紐和工業生產中心的潛力。中共主導的多項計畫,則在完成能源傳輸後,仍受限於烏國狹隘的國家發展計畫,鮮有跨邊境的倡議付諸實現。

放眼未來,烏茲別克逐步開放與審慎改革的走向,有助於不斷更新跨邊境合作的對話;中共則挾其區域內主要貿易夥伴之姿,強力推動「一帶一路」計畫,或將成為穩定當地社經環境、強化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大助力,進而結合其他影響因素,有助於消弭國際間衝突的風險。

結論

「一帶一路」是中共多重內部驅動因素和外部發展匯集而成的綜合體。該倡議旨在滿足其國家利益,但也具備能促成更大連結性、提升參與國家安定程度、激發經濟成長的潛力。整體而言,其為保護主義盛行的全球注入合作發展的全新活力;然而,「一帶一路」也不脫兩個層面的安全議題。

首先,「一帶一路」直接關係到當地的即時安全動態。基於此原因,且後者對於「一帶一路」能否成功的影響與時俱增,中共已調整其「不介入」政策,以確保投資免於衝突風險。本文提到的例子,包括在緬甸直接參與和平進程和危機解決機制及和白俄羅斯進行軍事和安全合作。在緬甸,中共在政府與數個民族武裝團體的和平進程中扮演一積極角色,近來更介入處理若開邦危機;在白俄羅斯,共軍則與當地安全部隊合作訓練、聯合演習,算得上是確保「一帶一路」據點安全的顯例。促成這類交往的考量,係基於國家政府與中共合作夥伴規劃和執行的專案,可能受到當地或跨國界威脅的認知,以烏茲別克為例,許多跨邊界的專案,就是因為長期以來不睦的跨區域關係影響而困難重重。

其次,「一帶一路」暴露(有時更凸顯)制度方面的缺陷,以及欠缺政治精英究責制度和利益關係者參與程度不足的問題。中共有必要和其他利益關係者加強溝通與協調,確保更廣泛的利益和考量能妥善處理,同時消弭負面散播效應,以及潛在的中、長期抵制力量。「一帶一路」各專案的共通特色,係中共對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不論其過往的發展軌跡紀錄,以及其經濟治理的制度現況。在處理制度化「缺陷」衍生的安全議題時,迄今鮮有證據顯示中共在「一帶一路」參與內部積極促成制度化改革;雖然中共強調對當地訴求的尊重,實務上專注於政府支持,相對排除其他利益關係者的作法,則顯然是其短處。事實上,不少計畫受到公眾抗議而中止或被迫改變條件;例如,緬甸政府在2011年後採取更嚴格的審查,加上更多利益關係者的投入,已經暫停或延遲多項公路、鐵路與工業區的專案。「一帶一路」的利益關係者已快速在相關領域汲取經驗,許多「一帶一路」參與國對於透明度與當地衝擊評估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一帶一路」塑造未來國際權力與財富分配模式

美國政治學家托馬斯·勞爾森(Thomas D.Lairson)和大衛·斯基德莫爾(David Skidmore)在他們合著的一本政治經濟學著作中非常明確地指出,國際政治的本質是尋求權力與財富的鬥爭。儘管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諸多好處,例如自由開放的市場、高效的資源配置、快速的技術擴散等,大大提高了人類生活水平,但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在這場席捲全球每一個角落的歷史進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獲益並不均衡,既有發達國家進一步固化了它們在權力和財富領域的結構性優勢。

所以,近代以來,儘管絶大多數國家縱向相比都獲得了某種程度的發展,但橫向來看真正從欠發達國地位成功躋身發達國家行列的案例並不多。

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形式上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民族搭建一個合作共贏的平台,但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新的發展路徑,推動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一帶一路高峰會:習近平發表開幕演說 盤點會議五大看點

"一帶一路":習近平的故事會即將開講

美國"不滿"中國邀朝鮮參加一帶一路論壇

英媒:習近平"一帶一路"面臨單行道風險?

中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距離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依然有很大差距。如果繼續沿著現有的模式前進,很難再獲得真正的發展,只不過是在數量上的簡單增加。事實上,全世界都幾乎面臨類似的挑戰,經濟增長乏力、貧富分化嚴重、社會動蕩加劇等。正如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所指出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針對這些挑戰,中國的回應是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並尋找答案,"一帶一路"倡議應運而生。

偉大的倡議能夠成功不僅在於道德上的優勢,更重要的是現實可行性。"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國家多是地緣政治上的高風險國家,這也是長期以來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之所以差別對待的原因之一,同樣也是部分西方國家詬病"一帶一路"倡議最主要的理由。但是,一味規避風險無疑還將繼續原有的全球化路徑,進一步固化"核心""邊緣"之間的金字塔結構。所以,"一帶一路"建設必須迎著風險而上,這是傳統權力邏輯的訴求,也是今天財富邏輯的訴求。

技術進步已經為經濟發展模式的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礎。這種新的發展模式正在顛覆傳統的"經濟交換"觀念,越來越多地以提供"低於成本"乃至"免費"商品和服務為特徵。例如華為公司在國外鋪設光纜和建設基站看重的並不是商品本身的盈利,而是標凖和後續的服務。同樣道理,近年來中國很多城市出現的各種顏色的便民共享單車,其使用費用也接近於零。用戶在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同時,積累起天文數字般的數據,一個個個體衣食住行等生活軌跡和消費習慣的數據積累,成為智能精凖廣告和金融服務的基礎,甚至能夠真實反映某個地區乃至國家經濟運行情況。這些數據所蘊含的知識和金融財富遠遠超過商品和服務本身的成本。不斷擴展、全面交互的物聯網,為新技術應用提供了幾乎無限的消費潛力。在這一輪技術革命中,掌握標凖和數據才是創造財富的關鍵,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換。

所以,"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簡單地輸出落後產能——這在當今"非殖民化"的時代事實上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更不是"賠本賣吆喝"當國際慈善家。

相反,"一帶一路"倡議有著最為先進與新穎的商業邏輯。這種商業邏輯不再是單純的資本輸出和商品交換,而是依托基礎設施建設為快速蓬勃發展的新型經濟奠定基礎,打破地緣政治上高風險國家中普遍存在的貧窮與動蕩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如果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比作一個支點,那麼中國千億資本的投入將吸引整合更多的國際資本,以杠桿的形式撬動廣大被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所遺忘和忽視的市場,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動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打造更加扁平與民主的全球權力與財富分配結構。因此,"一帶一路"建設意味著未來數萬億美元甚至更多的商業前景。在這一過程中,零和博弈將讓位於合作共贏,各方都能夠分享經濟繁榮所帶來的福利。

所以,習近平所強調的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並不是簡單的道德導向,而是現代商業邏輯的本質要求。"一帶一路"是推動這一偉大變革的原動力。那麼,對此還有什麼疑慮呢?目前亞投行已經有77個正式成員國,包括多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例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美國新政府也一改上屆政府拒絶參與的態度,對此次"一帶一路"峰會派出了由總統特別助理、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波廷傑率領的高級別代表團。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帶一路"建設必將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造福世界,造福人民。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因為它充滿了各種希望和可能。 



 "一帶一路"基於古絲綢之路而設計,希望推進中國經濟走向世界。 

中共的一帶一路持續吸引西方媒體的關注,美媒日前發表分析文章說,如同對西伯利亞的開發拖垮蘇聯一樣,在沒有收益的地區進行大手筆投資可能會拖垮中國。彭博社專欄作家費克林(David Fickling)近日發表一篇題為蘇聯的崩潰迴響在中國一帶一路中的觀點文章。

文章開篇即問道:什麼能夠導致帝國崩潰?”“一個頗具影響力的觀點認為,最終就是投資問題。

文章指出,大國能最好地利用其經濟潛力發展軍事力量。而當他們變得過度擴張時,維持戰略優勢的巨額花費會令經濟中更具生產力的部分缺乏資本,從而導致不可避免的衰退。

文章說,對於中共領導下的中國來說,這應該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前景。中國目前經濟增長與日益激進的軍事姿態和對戰略鄰國的巨額支出息息相關。

一帶一路大手筆撒錢帶來經濟問題被指是錯誤投資

外界對一帶一路項目的普遍擔憂是,此項目實則為中共擴大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手段。批評者指出,這個專案往往令合作小國深陷債務危機。中共借機獲得對這些國家的控制,甚至獲得他們在聯合國的支援。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上2015112日的一篇文章稱,建設一帶一路,必須抓住歐洲得歐洲者得天下。這凸顯中共的戰略野心。

另有評論認為,中共為維持戰略優勢,大手筆撒錢,但卻拖累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多合作小國無能力還債增加了中國的借貸風險。商業內幕引述澳洲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亞洲力量和政策項目主管Herve Lemahieu的分析說,如果那些貸款的小國因償還不起債務而拖延還貸,這將會使中國經濟風險升高。

彭博社的文章也指出,投資違約會給債權人和債務人帶來一系列問題。中共面臨的風險是,所有的這些錯誤支出逐漸削弱了中國的生產力增長。

中共國企中信集團正在領導一個96億美元的深海港皎漂港Kyaukpyu)和工業區建設,以配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建造的中緬油氣管道。

中緬油氣管道從開通起一直被認為是一項昂貴的專案。《紐約時報》早前發表題為中緬油氣管道,中國昂貴的一課?的分析文章。

文章引述中國《財經》雜誌的報導說,中石油這一項目總投資或高達50億美元。

但這一專案並未給中國帶來收益。《紐約時報》說,這項投資令中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通常天然氣管道的容量利用率至少要為一半才能實現收支平衡。但自2013年開通以來,中緬天然氣管道的利用率甚至連三分之一都難以打破,與之平行的油管在去年才首次實現運載,在那之前該油管因沒油已經幹了好幾年。彭博社報導說,和投資金額相比,這並不是什麼好回報。該管道在昆明的末端連接一個日加工能力為26萬桶的原油加工廠。該加工廠和英國最大的煉油廠規模相當。但由於來自管道的原油供給不足,該加工廠同樣處於未充分利用的境況。

還有評論認為,日前正在持續的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會令中共承受不起任意大手筆揮霍資金。鈍角網政治評論者馬雲根說,中美貿易戰將加快一帶一路對中國實力的消耗,也令本已風險激增的一帶一路雪上加霜。

中共無視東西方貿易歷史和規律導致判斷失誤

彭博社文章說,穿越中亞的鐵路專案網路形成了多數一帶一路項目的核心。這些項目違背了東西方貿易的悠久歷史和基本經濟學規律。長久以來,東西方貿易總是更依賴於通過東南亞、印度和阿拉伯半島的海上運輸,而不是靠通過歐亞大草原的陸上絲綢之路來運輸貨物。

文章還進一步闡明了海陸運輸相較陸路運輸的優勢。現代的海陸運輸有巨型集裝箱船,一次能承載近10億美元貨物,這加劇了陸路運輸的競爭劣勢。再加上亞洲鐵路存在不同的軌距,往往令陸路運輸既昂貴又耗時。

根據中國鐵路快運公司的資料,今年前四個月,歐洲與上海附近的陸路鐵路樞紐義烏之間的貨運價值達到22.7億元人民幣(合3.3億美元)。但這僅相當於一艘巨型集裝箱船所能運載價值的三分之一。此外,這個數額也僅相當於中國的四大港口每三個小時處理的貨物價值。

中國與歐洲之間的絕大多數貿易是通過海運和空運。根據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2016年的資料,從運輸的貨物價值來衡量,空運占28%,海運約占64%,鐵路和公路加起來才是8.1%

鑒於東西方貿易的歷史和規律,一帶一路仍大舉投資陸路建設,必然會引發收益問題。彭博社說,很值得結合蘇聯衰落的歷史去思考所有這些錯誤投資。

西伯利亞開發拖垮蘇聯

20世紀中葉,莫斯科主持了一場中國式的經濟奇跡,令許多西方許多國家擔心他們會被超越。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除日本之外的任何其他主要國家。 

◎中共沒錢了,重大戰略高開低走!外媒:若敗!將重蹈蘇聯覆轍!

中共媒體近日嘲笑美國對印太戰略投入只有1億多美元,和中共一帶一路投資根本無法比。旅美學者何清漣撰文表示,中美雙方戰略都是需要第三方積極參與。而美國推出的印太戰略,涉及的第三方國家,對美國的這種戰略有些國家是持積極的傾向。而一帶一路高開低走是因為中共沒錢了。韓媒報道,美國總統川普明目張胆地、當面批評習近平一帶一路具有“侮辱性”。美媒稱,“一帶一路”如失敗,中共可成下一個蘇共。

一帶一路若失敗中共 將重蹈蘇聯覆轍

美國彭博社812日發表題為《蘇聯的崩潰在中國一帶一路中迴響》的文章稱,在沒有收益的地區進行大筆的投資此前曾導致過帝國崩潰。

文章稱,什麼會導致帝國崩潰呢?一個有影響力的觀點認為,是投資問題。

文章指出,大國是那些能夠用最佳的方式利用其經濟潛力來發展軍事力量的國家。當它們過分擴張時,維持戰略優勢的巨額費用將使得經濟上有收益的地方缺乏資金,進而導致不可避免的衰退。

對中共而言,這將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前景。

20世紀80年代的蘇聯一樣,中共勞動力帶來的長期繁榮走到了盡頭,希望通過投資來維持增長神話。“一帶一路”的如果失敗,會因為那些曾讓蘇聯走向滅亡的同樣力量而倒下。

旅美學者何清漣近日在澳洲電台SBS上撰文表示,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在亞太(印太)地區的戰略構想都需要第三方力量做為依託。中共的多數分析就錯在一點:印太戰略VS一帶一路的重點不在於雙方撒錢的多少,而在於多國的“第三方參與”,中美兩國比拼的其實是第三方的政治信任。

文章稱,在中美關係研究中,第三方國家對中美雙邊關係的影響一直放在從屬地位,他們的主觀意志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它們的參與熱情與參與程度決定中美兩國地緣戰略是否成功。

以日本為例。日本“印太”地緣外交的實質是謀求政治大國地位、針對中共的較量與博弈。對於美國針對中共當局的印太戰略,日本當然歡迎之至。

文章還說,澳大利亞與中共當局曾經一度友好。但中共當局趁此機會向澳大利亞進行滲透,這種滲透遍及政界、學術界與媒體業,引起澳大利亞嚴重焦慮。因此,美國正式宣布實施印太戰略的話音剛落,731日,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就在美國的投資計劃之外,宣布了日美澳三國在印太地區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方針。

印度對北京的態度比較矛盾。

中共的一帶一路,第三方紛紛離棄

何清漣指出,中共於2013年正式提出“一帶一路”計劃之時,原來擬向外輸出龐大過剩產能——以高鐵建設為中心,將幾十個過剩行業的產品輸出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國家也反應積極。但到20175月“一帶一路”北京峰會正式召開之時,卻出現了高開低走之趨勢,過去一直與中國同列為“金磚國家”的印度與巴西也未贊襄此會。印度作為亞投行第二大股東,其總理莫迪拒絕到會。

其中原因非常簡單:三年多以前提出這一計劃時,中國“錢多”;在推行過程中,中國卻變得“錢少”。

朝媒:川普當面批習近平一帶一路具有“侮辱性”

10日,韓媒朝鮮日報網稱,川普明確地批評一帶一路具有“侮辱性”,同時表示:“我在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面前也是這麼說的。”上月30日,蓬佩奧為了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創立了對印度和太平洋地區進行投資的基金,宣布要投入11300萬美元作為啟動資金。美國對中國一帶一路項目的牽制和攻擊正在日益露骨化。

一帶一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就像“毒蘋果”。大部分項目資金由中國以貸款形式提供,這些資金又支付給作為施工方的中國企業。例如,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ECRL)項目資金的85%,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貸款,由中國企業承建。因此,美國和歐盟(EU)將一帶一路構想定義為中國通過讓發展中國家負債,企圖操縱相應國家的“債務帝國主義”,出手進行牽制。

今年6月起,川普政府將學習機器人工學等尖端技術的中國研究生簽證期從此前的5年縮短至1年,這是為了阻斷中共利用在美國的本國留學生從事間諜活動的可能性。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IE)的報告披露,去年在美國讀書的中國留學生為35755人,佔美國國內整體留學生的32.5% 

◎一帶一路──砸錢內幕

面對海外貿易保護主義的狂風, 中國砸大錢欲藉「一帶一路」搶當全球化捍衛者角色。然而推行四年來,「一帶一路」進展緩慢。

2017年5月15,北京「一帶一路」國際高峰會閉幕,
儘管官方大肆渲染「一帶一路」取得的成績, 但從目前傳出的多方信息來看, 「一帶一路」面臨投資持續下滑、項目利潤受限、風險隱憂等多重難題。

這項擬投資9000億美元的計畫, 能否為中國闢出新路?

2017514,由中國大陸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29位外國元首及3位國際機構(聯合國祕書長、世界貨幣基金IMF總裁、世界銀行行長)的負責人出席,此外還有來自130多個國家、70多個國際組織約1500名人士與會。

四年來一帶一路進展緩慢

「一帶一路」是20139月習近平提出的以中國為主導的跨國經濟帶,全稱叫「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的港口到東非的高速鐵路,再到穿越中亞的天然氣管道,中國計畫投資9000億美元的「一帶一路」(One Road, One Belt)倡議,稱得上是歷史上由單個國家發起的最大規模的海外投資行動。

目前有65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一帶一路,其中包括俄羅斯。為了突顯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專門安排了圓桌會議,以中國為中心,依序按國家或機構字母排列,最後是Russia,這樣,普京剛好坐在習近平右邊,兩人比鄰而坐,傳遞了中俄關係密切的政治信號。

4年來,「一帶一路」進展緩慢。《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Jonathan Hillman觀點:當前全球有抱負的國際化構想不多,「一帶一路」是其中之一。面對海外貿易保護主義的狂風,中國藉「一帶一路」搶當全球化捍衛者角色。巴基斯坦一學校的校長甚至稱,「一帶一路」讓「沉睡之龍已經完全甦醒」。

據中共商務部宣稱,2014年至2016年,大陸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約20兆元人民幣;陸企對沿線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3049億美元。並先後在20個沿線國家建設5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超過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職缺。

習再砸8000億繪「美好前景」

在此大背景下,514日,習近平發表主題演講,並大手筆開出多張巨額支票。習表示,大陸將加強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除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外,還將以各種方式提供超過7000億元以上的基金或貸款。

習近平表示,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於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

習近平說,中國還將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及其他多邊開發機構合作支持「一帶一路」項目,與有關各方共同制定「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

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並向「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項目。中國將向有關國際組織提供10億美元落實一批惠及沿線國家的合作項目。

面對中共官方的承諾,很多人擔心這些空頭支票在現實面前難以兌現。

人們注意到,這次峰會上強調將以人民幣作為結算單位,而自從去年813日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後,人們一直擔心持有人民幣的風險在不斷升高,而且作為國際兌換貨幣之一,人民幣的比重在不斷下降,這令沿途不少國家非常擔憂。

同時在這次會上,習近平也擔心國內資金、特別是太子黨操控的國有企業的資金,將趁機逃出國門,加劇資金外流的惡化局面。另外,中共藉一帶一路傳播的是什麼文化,這令外界擔憂。

「一帶一路」的正反兩面評說

擬投資9000億美元的「一帶一路」計畫,從一開始就受到各方質疑。
擁護者稱有五大好處:一、減緩對國內增長放緩的擔憂;二、擴大中國全球影響力;三、有望幫助填補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缺口;四、可以助推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五、提振貿易並為投資者帶來回報。

中共官方聲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沒有附加任何政治或軍事條件,疏通世界經濟血脈。比如,2015年,荷蘭鹿特丹港迎來了第一批經由鐵路運抵的中國貨櫃。這一陸上路線開通後,海路大約60天的貨運時間被縮短至約14天。

但反對者表示,中共搞一帶一路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尋求國內經濟增長,那一帶一路歸根結柢只是「一項具有地緣戰略影響的國內政策,而非外交政策」。比如歐盟前駐華外交官查爾斯.帕頓(Charles Parton)說,一帶一路倡議變得無所不包,是受到了中共官員的推波助瀾,因為在中國,「如果你希望一個項目或計畫獲批,你就說它是一帶一路項目,結果是,所有項目都成了一帶一路項目。」

據稱,一帶一路計畫沿兩條路線展開:一條大致沿古絲綢之路(Silk Road),從中國經由中亞和中東直至歐洲;另一條通過海路連接中國到東南亞和非洲東部。一帶一路的核心項目包括一條投資540億美元、連接中國新疆地區與巴基斯坦深水港瓜達爾港(Gwadar)的陸路通道。中方將投資11億美元在斯里蘭卡科倫坡建造一座「港口城市」。規劃中的一條長3000公里(1900英里)。
令中國境內外觀察人士擔憂的是,由於許多規劃項目(包括處於飽受腐敗和不穩定困擾的地區)帶有地緣政治色彩,一帶一路計畫可能只會加重中國快速增長的債務負擔,後者如今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0%。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沿線國家占世界人口的60%、全球經濟總量的30%。這些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它們既面臨著嚴峻的發展挑戰,也蘊藏著巨大潛力。這些國家大部分都迫切需要升級公路、鐵路、港口、電力、污水處理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它們可以從中國提供的幫助中受益,但倘若那些投資因各種因素而血本無歸,那風險是中國難以承受的。

例如,一帶一路的中巴走廊要穿過動盪的部落地區,而瓜達爾港處於叛亂分子幾十年來與政府軍爭奪的地區的中心,迫使伊斯蘭堡承諾用一支由1.2萬名士兵組成的特種部隊保護該走廊建設。位於中東的眾多項目意味著,中國將日益被捲入該地區的政治動盪。

到目前為止,一帶一路倡議在中國境外的項目,都進展非常緩慢,鮮有已經完成的。例如,位於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邊境的霍爾果斯(Khorgos)「無水港」計畫將打造貨物從中國進入中亞和歐洲的樞紐。中國計畫投資6億美元,建設包含批發市場、鐵路線和貨運起重機的大型綜合設施。儘管中國邊境一側環繞著新建的高樓,但哈薩克斯坦一邊只有幾座半廢棄的建築。與泰國的高鐵談判也陷入停滯。

據官方媒體報導,明顯緩慢的項目進展促使習近平於20168月呼籲「實施好一批示範性項目,多搞一點早期收獲,讓有關國家不斷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一帶一路」面臨單行道風險?

《金融時報》510日發表評論說,表面上來看,一帶一路這一項目引人入勝。中國希望為沿途的亞洲乃至歐洲國家提供投資,建設基礎設施以及貿易往來等,實現共同繁榮,但是從目前看來,它的政治意義似乎大於其實際的投資計畫。而且一些中國公司利用「一帶一路」的名義擺脫國內的資本控制,並且以國際投資的名義把資金轉移國外等。

文章說,貿易必須是雙向的才能使「一帶一路」真正成為一條在經濟和政治上可行之路。但由於中國對市場的限制以及制度障礙,使想與中國做生意的歐洲國家感到受到限制,導致中國對外投資和出口遠高於海外對中國的投資和進口。

而中國與歐洲的貿易與投資是不平等的,「一帶一路」也解決不了雙方所面臨的貿易問題和阻力。因此,歐洲一些企業擔心「一帶一路」很可能變成「一帶一陷」(One Belt and One Trap),成為一個浪費資源的項目,因為它很多時候要依賴於那些效力低下的中國國有企業,而不是高效的中國企業家和歐洲私人資本。

文章作者指出,為了避免「一帶一路」可能成為這種單行道(one-way traffic)的命運,中國需要在514日的峰會上重新思考和調整其戰略。然而作者指出,中國依靠中央計畫和政令來主導商業決定,而不是以市場力量來推動,因此風險係數總是很高,令人失望。

2015
年有大陸學者對一帶一路提出了七點質疑:一、是政治問題,還是經濟問題;二、是權力盛宴,還是全民受益;三、是朝貢體系,還是現代貿易;四、是出售產品,還是打造生態系統;五、是利益共同體,還是價值觀共同體;六、是穩定的聯合體,還是潛在的火藥桶;七、是亞洲人的大PARTY,還是帶著歐美一起玩。

現在回頭來看,一帶一路在政治上是為了穩定國內局面從而才聯合周邊國家,經濟上是為國內過剩產能找出路,同時,新建的各種港口、鐵路公路等,都是為日後中國產品出口創造更加方便的管道。

有學者分析說,中國的一帶一路有點類似美國當年搞的地緣政治。當時美國想把南美當成自己的後花園來打理,花了很多錢,但幾十年下來,得到的並不是美國想要的結果,如今中共想把東南亞當成自己的後花園來打理,可能最後的結果也好不到哪去。

中共輸出革命 今日傳播什麼?

隨著一帶一路的進行,在經濟上接觸之外,貿易與實業也在傳遞文化。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上有四種文明、上百種語言並存,文化巨大差異下往往容易產生誤解和摩擦。對於一帶一路,沿途不少國家公開質疑中國此舉是「朝貢制度」的翻版,是建立新的霸權主義,甚至是「圍堵」他國。

幾百年前,昔日東南亞大多是中國的附屬國,很多國家都給大中華帝國朝貢,可就在上個世紀60年代,東南亞掀起一股排華浪潮。多年來中共一直把這罪惡推到當地人身上,但禍根其實在中共這裡。

1949
年中共建政後,毛澤東自詡「世界革命」領袖,提供大量援助給東南亞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共產黨組織,鼓動其武裝奪取政權,周恩來甚至說能「使東南亞一夜之間改變顏色」。這一句話導致了一波又一波的「排華」浪潮,東南亞國家相繼陷入動亂。

以印度尼西亞為例,周恩來一句話要了50萬印尼華人的命。印尼有華人2000多萬,絕大多數是晚清以後,從中國的福建、廣東幾次大的移民遷徙到達印尼。經過幾代人含辛茹苦的奮鬥,華人在印尼的很多產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50
年代末60年代初,中共向印尼提供大批經濟援助和軍事裝備,同時也輸出革命,扶植印尼共產黨。印共一度是全世界第三大共產組織,黨員超過200萬。

當時的中共總理周恩來到蘇聯開共產國際的聯合大會。會上周恩來向蘇聯和各國共產黨代表拍胸保證說:「東南亞有這麼多華僑,中共政府有能力通過這些華僑輸出共產主義,使東南亞一夜之間改盡顏色。」

聯大的會還沒開完,在場的記者們就把消息傳播到各地了。在外界看來,蘇聯和中國搞的共產主義,就是利用暴力革命推翻現政權,當然,東南亞各國的政府與民眾就不幹了。於是,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排華事件馬上就出現了。

特別是印尼1965年的排華事件,學界普遍認為,有50萬印尼華人在此事件中喪生。面對無辜華人慘遭屠殺的驚天慘劇,中共當局為了推卸策劃印尼共產黨奪權的嫌疑,而公然表示「不干涉印尼內政」,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胞慘死。此後30多年來,華人被令不准講華語、不准開辦華人學校、不准使用華文姓名、華人不能進入政府體制。

修文德以來之 才是最重要的

英國、美國的崛起,分別以「自由貿易」、「民主人權」作為價值體現,把西方的文明帶動各地。如今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將會帶給世界什麼價值規範?

以歐盟為例,歐盟的核心價值規範可歸納為:和平、自由、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權,歐盟各成員國通過各自官方機構的對外活動,運用「五擴散」(無意識擴散、信息擴散、程式擴散、轉移擴散和公開擴散)的方式,有意識地積極在國際舞臺上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和展示自己的規範力量,同時也為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奠定了基礎。

中共宣稱,一帶一路會把和平發展、互利共贏、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帶給沿途的國家,但看看中國國內,到處是假冒偽劣產品,黑心食品比比皆是,中共過去60多年的洗腦,讓人們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中共的黨文化思想,凡事只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動輒採取強制暴力的手段,這樣的黨文化,哪能和幾千年前中華傳統文化相比?

當時中華儒家學說、道家思想,以及佛家學說,都給東南亞各國帶來了良善的精神,在共產運動經歷百年紅朝之後,全世界都看清了共產主義的邪惡,如今的一帶一路,若想繼續傳播中共的黨文化,那一定是死路一條。北京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回中華傳統文化,再次以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深邃的中華哲理,來鼓舞和感動沿途的其他國家。

論語中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給錢不是最重要的,而讓在文德面前人心服口服,這才是一帶一路最關鍵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