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5 11:18:34幻羽

※禪堂裡的禪─知多少?※

“禪堂”的图片搜索结果

                   ※禪堂裡的禪─知多少?※

禪堂,亦作僧堂,是眾僧坐禪用的堂室。是指佛教徒打坐習靜之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有《禪堂》一詩,此詩是組詩《巽公院五詠》的第三首,寫龍興寺禪堂的有關事物。

"坐禪堂"的略稱,亦作僧堂,是眾僧坐禪用的堂室。佛門用語。因為要與僧堂有所區別而稱禪堂。僧堂是坐禪、睡眠、飲食的地方;禪堂則專指坐禪用的堂室。

禪堂,猶禪房。“坐禪堂”的略稱,亦作“僧堂”,是眾僧坐禪用的堂室,佛徒打坐習靜之所。例:《敦煌變文匯錄·維摩詰經菩薩品變文》:“會人心,巧言語,爭忍空交卻回去。禪堂驅使好祇承,師兄收取天宮女。” 唐·蕭至忠 《薦福寺應制》詩:“香塔魚山下,禪堂雁水濱。”

“禪堂”是供給禪者參禪打坐的場所,對外一向是不開放的,故一般人對禪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禪堂的建築通常長有六丈至十丈、寬四丈至八丈不等,不過依參禪人數的多寡(有時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也有供給短期精進禪坐的禪堂,或是只容一個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遠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場所。

禪堂的大小、簡陋與否、地點的遠近,在禪者的心目中是沒有分別的,因一入禪境,三千世界的寬廣就在當下。自古以來,多少的禪者在禪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見自我的本性,而成為一代人天師範,“禪堂”之功實不可沒。

禪堂設備就像我們現在講演的地方不設窗戶,是封閉式的,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講堂有好的冷氣及通風設備。禪,是向自我內心追求,不向外求的,故禪堂不設窗戶,主要是讓參禪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隨著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別妄念,否則就失去參禪的意義了。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據聞過去其山門只能進去不能出來,除非你的功夫能躍過那四周的高牆,否則不能走出山門。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能夠跳越出此高牆,出了山門才不會丟了少林寺的顏面,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樣的,禪堂的四周雖非高牆,但卻封閉,主要是不讓外界的污染、妄想、煩惱帶到禪堂裏來。禪師們一再要警誡初學者,一進禪堂就要將外面的、過去的一切放在禪堂外,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禪堂通常有兩個門,正門寫著“正法眼藏”,後門通稱方便門,是供禪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時要將禪門的簾子放下來,簾子一放下,就不可以進出、走動,或有音聲,尤其是止靜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靜下來,在寂靜的氣氛下,你會感受到禪的氣息。 

“參話頭”的图片搜索结果

禪者的話頭與成就

一個參禪的人,總要提起話頭來參,“話頭”,對於學禪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謂“參話頭”,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這一念的開始來自何處?滅向何方?把這一念、這一個話頭緊緊的掌握住,在這話頭回心返照、悟達自性。參話頭有兩種,一種是有意義語義的話頭,一種是無意義語義的話頭,這種話頭不可以用一般常識解釋,也不可用邏輯推理,因為沒有意義,就不必分別研討。有意義的話頭,指我們平常講的──

‘狗子有佛性無?

‘夢裡的主人翁何在?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如何是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

‘念佛是誰?”

‘我是誰?”

‘拖著死屍的是誰呢?”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所謂“參話頭”就是要一直這樣參下去、問下去--,問到最後,忽然一聲‘噢!’迷妄的虛空世界粉碎了,這個時候就愣愣地驚奇,啊!那感覺別有一番景象,這就是開悟。

“參話頭”大都是禪師給我們提起,給我們啟示。有時,禪師把話頭提起來了,我們卻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如龍牙禪師參臨濟禪師時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臨濟:‘與我拿禪板來!’

後來龍牙禪師又去參翠微禪師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翠微:‘與我拿蒲團來!’

這種答非所問,驢頭不對馬嘴的對話,在禪者的心裏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臺德韶禪師參淨慧禪師時問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淨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許多不合理,但在禪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統一了,把時空調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眾生都一體化了,沒有你我的分別,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傅大士,有一首詩道:“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偈語若是給現在的國文老師看,一定不通,為什麽呢?既是空手,那能有鋤頭呢?既是步行,怎麽還會騎水牛呢?人從橋上過,怎麽會橋流水不流呢?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們常把世界萬有本體和現象之間、你我之間,劃分了界線,宇宙間有了這一界限,會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瘡百孔。而禪者他能超越對待、超越根本與現象,因此,沒有彼此、沒有時空、沒有來去、沒有動靜、沒有大小,什麽都是一如的,什麽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無煩無惱,樣樣統一,這就是禪者消遙灑脫的境界,也是禪者隨遇而安的生活。

“參話頭”的图片搜索结果 

如何靜坐?如何參話頭呢?我們在家裏的床上、地板上、沙發上,坐下來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統一,這叫參話頭。如同貓要捕捉老鼠時,目不轉睛、四腳貼地、身毛都豎起來,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參話頭就是要用這樣的心力。

琅琊禪師有一女弟子,問琅琊禪師如何參話頭?琅琊禪師道:‘你就參一句“隨他去”吧!’

這女弟子聽後,行之不退。

有一天,有人告訴她:喂!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戲、喝酒了!’

‘隨他去!’

又有人跟她講:‘唉呀!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東西。’

‘隨他去!’

如果我們聽了她這樣的回答,一定會替她著急,這種事怎可說隨他去呢?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條,“吱!”一聲響,悟道了。她靜靜的離開鍋邊,丈夫叫道:‘喂!!你怎麽走開呢?

她答道:‘隨他去!’

丈夫:‘你是不是瘋了呢?鍋子的油正熱著,怎麽能“隨他去”呢?’

我們看到這位太太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隨他去!”在世間上都能消遙自在了。

在日常生活中偶爾看到兩個人在那交頭接耳,你不必以為他們是在那講你,“隨他去!”看到別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隨他去!”看到別人有好處,也不必嫉妒,“隨他去!”假如在行住坐臥中,待人處事上,能好好運用這一句“隨他去!”不必參禪悟道,日子也會很好過的。

“參話頭”的图片搜索结果 

一個禪者,他的丰姿、他的形象,都顯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之間,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走路的時候,如風一樣的迅速無聲,不彎曲直走;坐下來要如鐘一樣的平穩、莊嚴;站立時,如松樹般的筆直;睡覺時,吉祥式的右脅而臥像個弓。有偈語描述禪師們之風範,深得其趣--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愧佛門作禪僧。

然而也有些不修邊幅的禪者,不為人間世俗的眼光、看法所左右,如:法融禪師,經常是衣衫襤褸、鼻涕掛在嘴邊,提醒他鼻涕要流下來,快擦掉,他還回答:‘我才沒有時間為那個俗漢拭鼻涕哪!’

有一次,皇帝請他入朝相見,法融禪師拒絕了,並作了一首偈子: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吾複何憂。

他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一切事情難以預料,不像我們禪者山林水邊、臥藤底下、樹下,拿個石頭當枕頭仍睡得安閒自在。天子都不必朝拜,我還羡慕什麽王侯呢?生死對我而言我都不在意了,還有什麽值得我掛慮、憂愁的呢?

“參話頭”的图片搜索结果 

禪者的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來形容——“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

禪者們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才不過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可謂極盡簡樸、惜福,吃飯前,要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吃飯時,要觀想: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這些都是禪者法身慧命、辦道修業而接受供養、受食的態度及修持。

平常我們吃飯,不但要美味可口,還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貪得無厭,不喜歡吃的就極端挑剔揀擇。而禪者不因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不喜歡而不吃,只為了療養色身好用功辦道。在他們心中,縱使“終日吃飯也未曾咬著一粒米”的自在無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相关图片 

歸納禪門生活的要點,不外乎——

  忍辱(從忍辱中去除無明)

  作務(從作務中來培福報)

  修福(從修福中增長智慧)

  感恩(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參禪(從參禪中解脫自在)

有一位曇照禪師,每天逢人都告訴對方:‘快樂啊!快樂啊!我好快樂啊!’

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水裏,幾乎要滅頂,他仍無懼的微笑著。

可是到了年老臥病在床時,每天卻喊著:‘痛苦噢!痛苦噢!我好痛苦噢!’

住持和尚聽到後,就對他說道:‘你不能老是這樣的喊痛苦呀!想當年你掉到水裏,幾乎滅頂,都不怕,怎麽現在老了、病了,卻老是在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去了?’

曇照:‘你看我這一生,究竟是喊痛苦好呢?還是喊快樂好呢?’

其實曇照禪師他覺悟的境界,不是喊快樂或喊痛苦來代表,他之所以喊“快樂!快樂!”是要大家珍惜光陰;所以喊“痛苦!痛苦!”是要警惕大家生死無常的可怕!

“參話頭”的图片搜索结果

那麼禪師怎樣修行?

有一位非常護持佛法的老婆婆,供養一位禪師參禪修道,一供養就是二十年。

有一天,老婆婆想知道這個禪師的修行如何,就叫她長得非常漂亮的孫女送飯去給禪師,並吩咐孫女,當飯菜送到時,就一把抱住禪師,看禪師說了什麽話,回去告訴她。

孫女到禪師的住處,依照祖母的吩咐,將飯菜放下後,就抱住禪師,那位禪師則一動也不動的,冷冷說道:‘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

意思是說,像我這個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樣,在寒崖的地方,經過三冬,我的心好冷,人我之間的是非、美色、酒色財氣......都影響不了我,我熱不起來了。

孫女回來把這兩句話告訴了祖母。

老婆婆一聽,非常失望的說道:‘沒想到我二十年來竟供養了一個自了漢!’一氣之下就把禪師趕走,並燒掉了禪師修行的茅屋。

幾年後禪師到處游方結緣,又回到老婆婆的住處,要求老婆婆能再護持他修行。

三年後,老婆婆又叫她的孫女再去試探禪師,當孫女把飯菜放下,抱著禪師時,禪師也回抱著,並告訴她說:‘這種事只有你知、我知,千萬不可以給老婆婆知道!’

孫女回來把話告訴祖母,老婆婆一聽,好高興:‘我終於供養一個人間的菩薩!’

禪師修行不光為自己,一定要像菩薩那樣大慈、大悲、大熱忱來對待眾生,不可做了自私的自了漢,故在修持上,我們要─

  1.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2.自我更新,不斷進化,

  3.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4.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禪堂”的图片搜索结果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四大名山、四大叢林、四大禪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場。在這些叢林道場中,不但年齡有老少、學歷有高低、年資有深淺,甚至有智愚賢不肖等。平日所居住的人數總在百人至千人以上,在求道參學的生活中,流傳了一些叢林術語,這些術語能作為警策的格言,也能讓我們瞭解叢林參學的情形。茲列舉數條如下:

 () 要受華山戒,扁擔繩子隨身帶;打了上堂齋,吃的臭鹹菜;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要受華山戒,必須要忍耐。

過去,寶華山是全國傳戒道場,出家僧眾有三分之二皆受寶華山戒,每年傳戒兩次,每三年傳一千二百人的羅漢戒期。由這首打油詩,不難看出戒子在叢林中求受戒法的發心。

 () 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寧好供養,焦山包子蓋三江,上海海會哩拉腔。

金山寺即指江天寺,與高旻寺、天寧寺同為臨濟三大叢林。在金山寺禪坐要有一雙柔軟耐久的腿子;高旻寺坐香時間最長;天甯寺供養最豐富,晚香禪坐的點心;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海會寺的規矩最為散漫。

雖僅是短短幾句話,卻道破各道場的宗風,可作為學僧們參學的參考。

 ()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四句偈,過堂五觀想。

學道者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只不過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可謂極盡簡樸。吃飯前要合掌念誦四句偈,並且食存五觀,表示修道者是為辦道修業才接受供養,這是受食的態度及修持。

不過,以現代人的生活,“衣單兩斤半”已是不可能,因此我自編一首供參考:“衣單十公斤,褂褲各一套,洗臉兩把半,毛巾只一條,鞋襪各一雙,楊枝是牙刷,堿粉一小包。行李越是少,眾人煩惱越易了。”

 ()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

以無情對有情,以無理對有理的教育手段,不外是用“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的方式來接引學僧。故在叢林無是非的前提下,必須承受三扁擔、扁擔三的洗鏈。

 ()把眼睛收起來!

在叢林求學時,糾察老師對學生們好奇的東張西望,總會喝斥著“把眼睛收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塵迷惑,須專注于內心的用功。

 ()生薑長在樹上,皂角生在地下。

一般來說,生薑是長在地上的,皂角是生在樹上的。如此考問,是對參學者功夫的勘驗。

 () 未供先嘗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食物還沒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嘗,會挨三記鐵棒;私自煮東西吃,要打九銅鎚;說明叢林生活的嚴格。平時吃飯須做五種觀想,能如此,即使是鋼鐵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難消受。

 () 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

每一頓飯,都是經過農夫耕作、工人製造、商人販賣,同時還要結合水份、土壤、陽光、空氣等宇宙間所有的因緣、力量,才能成為飯菜讓我們充饑填飽,吃飯時,怎能不感恩懺悔呢?“禍從口出”,平時說話須謹言、莫論他非,以免引來紛爭,懊悔不及。

 ()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一粒米是積集許多因緣所成,其功德大如須彌山,除了要惜福,更要精進於道業,否則信施難消,來生恐將作牛作馬來償還。

 ()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

禪堂中修行的規矩、法則,都靠維那領導,故言大眾慧命所系;維那必須好好維護,倘若執行不力,就是維那的過錯了。

 (十一)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珍惜光陰,時不待人。

這句話大都書寫在禪門的鐘板上,時時警惕參禪者要珍惜光陰,精進辦道。

 (十二)堂口之內,只准兩張半口。

“兩張半口”在佛殿、齋堂、禪堂等堂口,各有所指。在佛殿中,大和尚、糾察師各一張口,香燈殿主約半張口,意即小聲說話。齋堂裏,大和尚、糾察師各一張口,行堂師半張口,意即行堂若為公務所需,發言要輕聲,並且只能簡短一、二句。禪堂裏,主七和尚、維那師各一張口,悅眾師則半張口,意即禪堂中除了和尚、維那開示所需,悅眾師說話也應小聲,不可干擾他人。

叢林殿堂是非常莊嚴靜穆的,不能有閑言雜話,除了“兩張半口”外,其餘皆不可隨意發言,如此,不但彰顯叢林綱紀,斷絕是非,同時也清淨僧團,成就道業。

 (十三)五堂功課,鐘板齊全。海單集眾,道風遠播。

五堂功課不缺,鐘板齊全的道場,始稱“叢林”,也才能讓求道者欽慕參學。

\ 

另外,描述威儀舉止的,如:

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

照面鐺子,平口引磬,合掌木魚,平胸鉿子。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作比丘。(四威儀偈)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鼻子只做探子郎;

牙齒不露白,嘴邊不可顯鋒芒;

手端莊,腳要長,人的身體就是好道場。

 

警眾令修行者精進不放逸的,如:

金衣鉢,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庫房。

放開肚皮吃素菜,立定腳跟做好人。

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

寧在蒲團靜坐死,不作人間應付僧。

大死一番!

照顧蒲團,照顧腳下,提起正念!

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

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打沙彌,跪比丘,火燒菩薩頭!

‧寧動千江水,不擾道人心!

在禪門,每個參禪的人,擁有的物質要越少越好,少到什麽程度?依現在的斤兩來計算,所謂“衣單兩斤半,隨身十八物”,因為一個人東西越少,欲望就越少;東西越多,帶給我們的困擾、煩惱也就越多。比方說,像我們出家人,衣服只有這一件,早上起來這一件、會客也是這一件、現在站在這裏和各位講話也是這件。然社會上的人士,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門了,穿旗袍呢還是穿洋裝?穿紅色的呢?還是黃色、藍色的呢?因為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選擇而煩惱。而禪者只有一件衣服長衫,不必選擇也就沒有煩惱。

禪堂裏的禪師們,因為使用的物品東西很簡單,所以因物質而起的煩惱也就很少,因為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其實在禪師們用的物質雖少,但他內心中卻擁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參話頭”的图片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