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16:51:21哈比人

《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是榮耀還是恥辱?



喜歡閱讀日本戰國相關影視與書籍的我,每次看到豐臣秀吉晚年,像狂妄的自戀狂一樣,突然大做統治世界的想法,規劃了一場從朝鮮出發,進而打下當時的明朝,讓天皇移居北京,自己真正成為天下人的一場幻夢時,都覺得荒謬至極,日本長年征戰,的確非常會打能打敢打,但發瘋地要渡海去侵略其他國家,而且竟然全國動員就去了,光這個想法與做法,就非常人能夠理解。也因此每次看到日本作家寫這一段時,通常只著重在日本當時內部的想法,或是文治派與武力派的鬥爭,進而兩次的侵略導致豐臣一族實力銳減,讓德川家康得以趁機接管,並開啟近三百年德川幕府時代。

 

因此每次想到這個戰役,只想到對日本的影響,卻從沒從朝鮮或是大明的角度切入此戰。由中國作家馬伯庸與汗青聯手撰寫的歷史小說《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像是讓我開啟另外一個世界一樣,以三方史料相互比對參考,寫出了萬分精彩的歷史小說。

 

我這邊會強調小說的原因,是因為從書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強烈的好惡與偏見,以及大中國主義下的思考邏輯,所以你會看到他用「倭城」這個詞形容日本人見的城,又或是小日本短腿這類矮化嘲諷的詞彙,甚至對於朝鮮從王朝到軍隊的嘲笑,都可看出作者的大中國意識,以中國為天朝自居。

 

但撇開這些可以自動忽略的部分(但可能很多人無法忍受),小說寫得頗為生動,把戰爭從始到終的細節,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也從中想像當時亞洲三國當時的互動狀況與關係。而這一場侵略也似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預先排演,雖然書中對於日本武將們嗜血的描寫可能不無誇大,但朝鮮與明朝大將們的無能與懦弱也可一探究竟,歷史與人性終究不是善或惡的涇渭分明,端看是站在甚麼角度來看。就像是小時候看卡通《小蜜蜂》,總覺得卡通中那些人類好可怕,總是殘暴對待昆蟲們,但站在人類角度,也許這才是對人類最有利的,所以善與惡,對與錯,真的不是一言以蔽之。也因此面對書中所言的事情,當然不可盡信(又不是歷史報告),不過至少看到一些觀點可以去想像與琢磨,未必不是一件美事。

 

書中提到幾個事情,我覺得還算中肯,有些也讓人印象深刻。比方說到朝鮮常年不休的黨爭,以及明朝萬曆與朝臣的角力,又或是日本文治與武力的兩派搶功,再度證明人為私利天誅地滅,甚麼鬼話屁話都幹得出來,比方明朝中第一次派去的明軍中,有遼東兵也有戚家軍,主帥以遼東軍為大將,也因此常常把難打的給戚家軍,甚至最後坐收他們的戰功。這還不打緊,書中還提到一段悲慘到覺得荒謬的事情,就是明朝援軍總共兩次,第一次打時並未成功,暫時休兵時,大明把一些軍隊從朝鮮撤回來,其中有一些從南方的招集來的兵(還包含邊疆或是泰國等地的),在朝鮮打日本時衝鋒陷陣沒有死,回國後卻因為黨爭或是其他因素而全員被滅,這是甚麼奇妙的事件。這類荒謬至極的事件隨處可見,又或是明朝一些主將避戰逃戰,又或是本身的缺陷讓原本可勝的仗卻失敗,又或是白白送死了許多同袍,但卻功名愈來愈大,也無任何的究責行為,這才是中國數千年來流傳的「德行」。

 

雖然本書處處矮化日本武將,以嘲弄甚至魔鬼化其嗜血程度(我覺得打仗起來不是都這樣嗎?)但即使這樣的筆觸,我仍舊可以感受到這些遠征的武將們,的確一個個都比朝鮮或是明朝有頭腦,至少他們的軍略是厲害的,至少他們最後會營救同袍(看看加藤正清抵死陪黑田長政死守,或是戰爭最後,島津家甚至為掩護小行西長回日幾乎全員犧牲,這些武將對於同袍至少是有情有義,反觀明朝那些可怕的將領,難怪明朝傾全力動員打日本,最後卻落得小勝,甚至還被史官們說這次萬曆朝鮮之戰是間接(或是直接)造成明朝傾覆之因。

 

小說最後說對於此戰,朝鮮是從頭到腳的感恩戴德,始終像兒女對父母之邦的感恩,還舉了朝鮮宮中立著明朝王室加以祭拜。我只想說作者你放屁,我從不相信朝鮮是自主希望當人家的附屬,就像是有人天生想當奴隸嗎?因為自己沒能力,沒辦法,只能裝作恭順地模樣,求得生存的可能。因此明朝救援朝鮮,才不是甚麼正義之師協助友邦,其實就是怕家裡養的狗被別人佔了,然後進一步受到別人的侵略,因此幫狗出氣罷了,其實從頭到尾都是為自己。

而戰爭不管輸贏,終究對於三方都是影響甚大,日本因為此戰豐臣一族滅亡,德川幕府取而代之,但也從此鎖國(也是怕明朝來算帳),直到美國黑船用武力敲開大門才發現世界整個翻轉,痛定思痛後明治天皇不顧一切維新追趕,卻也再度重蹈覆轍,軍人把持的政府再度用侵略希望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最後成為戰敗國家;朝鮮繼續不思長進地在明清繼續當附庸國直到日清戰爭戰敗後被日本殖民,然後內戰,然後演變成南北韓的局面;明朝花了大錢只為了當大爺,卻也自嘗苦果,讓女真族崛起,取代成為清朝,然後明代這個忠心耿耿的朝鮮還不是尊清為宗主國,誰得勢就是大爺。

歷史是一面鏡子,人類是否能從當中汲取教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