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 04:58:44于善祿

《當代華文戲劇漫談》問與答

提問:陳靖偉(臺北藝術大學文學所二年級)|回答:于善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http://ctl-enewsletter.tnua.edu.tw/zh_tw/focus/%E3%80%8A%E7%95%B6%E4%BB%A3%E8%8F%AF%E6%96%87%E6%88%B2%E5%8A%87%E6%BC%AB%E8%AB%87%E3%80%8B-20214236

1.          想請問老師是否有什麼事件引發您整理本書?

 

什麼事件?這個世界要發生事情的話,不見得都要這麼戲劇性吧!

 

幾年前,我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透過學校CTL的協助,曾經開設了兩門課:「華文戲劇概論」及「臺灣當代劇場面面觀」;隨後,出版組有了一些經費與資源,也徵詢了我的想法,於是我們選擇將「華文戲劇概論」的課程內容整理出來,加上我當時候寫給學員的八封信,以及曾經寫過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章,全部收錄、集結在一起,就成為這本《當代華文戲劇漫談》的內容了。

 

如果還有機會跟資源的話,我當然也想要把「臺灣當代劇場面面觀」的課程內容,以類似的方式整理出來、出版成書,主要是因為這些課程內容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時效性,但我透過脈絡化的講授與整理,總是能夠為這些「時代文化產物」留下一些痕跡,我是很樂意做這些事情的,而我也長期以來都這麼持續性地在做。

 

2.          當代戲劇工作者瞭解華文戲劇此一概念的用途為何?

 

「華文戲劇」就只是一種辨識的座標,提供某種觀看戲劇樣態的視框。

 

就像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導航系統,各有各的特色與優缺點,端看使用者的習慣,有的人也不見得只使用一種,有的人卻把習慣用的那一種發揮到最佳效果。導航系統提供使用者能夠按圖索驥,尤其現在是一個共寫協作的時代,不見得只能被動地使用導航系統,也可以主動地修訂、增刪、紀錄、評論導航系統的內容,主客互動。

 

我對「華文戲劇」的實用性,看法亦如是。

 

3.          在整理各國戲劇發展時,除以華文為媒材此一特徵外,是否還有其他共通性,譬如取材、主題、演出方法等?

 

我不是太清楚這個問題的前半部分,為何整理「各國」戲劇發展,會跟「華文」媒材有關?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諸國、中亞、西亞、俄羅斯、歐美、非洲、拉美等(我只是順手拈來羅列),各自的戲劇發展,都有各自的脈絡,如何都得跟「華文」扯上關係?

 

從某種程度來說,戲劇和語言之間的關係,的確是密切的,語言構成對話,對話構成衝突,衝突構成戲劇,這是古典戲劇理論的核心概念。當然,看待戲劇,絕非只有語言一途,如你所說,取材、主題、演出方法等,這些也都可以作為觀察切入的視角;除此之外,像是文化認同與差異、創作媒材與跨領域、在地連結與跨域互動、世代、性/別、意識形態、美學認知、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階級、國族等,都可以作為分類與觀察的基準,可以一次只用一種基準,也可以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基準,端看你想要怎麼切入,當然,那也就透露出你可能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

 

4.          對非藝術工作者而言,得悉一門藝術的發展歷程有何助益?

 

又是一個以「實用主義」為出發點的問題!我實在是很想說,難道不能夠就只是沉浸與感受嗎?一定要有所助益、有所得嗎?

 

這個時代,幾乎已經沒有所謂的「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學術兼備,文武兼修,理論與實務共進,古今中外、文武崑亂不擋。大部分的人,只對自己專業或有興趣的事物,願意花費心思,在有限時間之內獲取最大的助益。

 

一樣米飼百樣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沒辦法要求所有人要對所有事物都有興趣,我只能說,不論對藝術工作者或非藝術工作者而言,多認識一門藝術,就是多為自己開一扇面向世界的窗,你的心門開的窗越多,你的世界/視界越廣闊。

 

當然,如果你只想保留、打開唯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那也無所謂,因為那是你的考量與選擇,肯定有你的理由與堅持,那就不勉強。

 

5.          能否稍解釋臺灣劇場發展過程中為何似不重視歷史積累?

 

主要是臺灣歷史經驗的複雜與斷裂,使得歷史混雜了太多的傷痕與民粹;現實裡的認同歧異與紛雜,很容易就牽連起意識形態的對立,劇場創作者不見得有能力或意願去處理這樣的歷史題材。久而久之,現代劇場舞台不僅少見歷史戲劇,連帶戲劇從業者的歷史意識也相對薄弱,斷裂的劇場樣態繼續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