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 11:17:59玉山薄雪草

體驗課教學手札 之二 107-5-20

(施工中)

這是第二次在清大環境教育機構的環境人員訓練研習中講授環境教育體驗課程,研習學員包含將以學歷、經歷、訓練及評量方式申請環教人員認證者。我同樣於課程中安排了室內課與戶外課。
課前收到行政助理的通知,因整體經費考量,無法支付安排至清華蝴蝶園戶外教學的場地費與交通費,希望課程能夠完全改在南大校區(原新竹教育大學)進行。
雖然南大校區的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均遠不及清華蝴蝶園豐富,我運用了幾天的不同時段,透過徒步校區範圍多次,選定了自然程度較高、聲音較多、人為干擾較少、同時有風與樹蔭可躲避夏日艷陽的邊陲地帶,另設計了戶外探索提示單,並將可分享的體驗活動重新組織。


雖然是第二次授課,我並不認為直接延用之前的簡報,就能夠讓自己感到滿意。
備課的這幾週,我將去年用於包括體驗課程、師培課程以及我曾經參與規劃實作案例的幾份簡報及學習單都打散、解構,重整與重新建構。
我發現自己每次的備課過程,幾乎都會將之前備課累積的內容重組,加入新的閱讀與理解,重新詮釋與建構,好像透過這樣的回看,又生出了新的領悟。
因此,教學對我而言或許也是一種「創作」吧。

即使是同樣的或相似的戶外活動,融入了新的知識及不同學習者的經驗與體會之後,往往又能夠生出新的詮釋。
就像敘事論文,是要透過不斷的重讀、改寫,加入新的閱讀、知識、經驗與觀點的過程,又再生出新的意義,於是故事一直繼續訴說著,彷彿它們本身就是生命。
也因此,我不擔心有沒有端出全新的活動,重要的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經驗與對於經驗的理解有沒有持續增進?
和前幾次一樣,持續準備著、整理著,直到離開家前一刻,還拼命想著,到底還有甚麼不夠周全的?


從室內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學員極富熱情,只要有上台說話的機會,就很想將自己的一籮筐經驗傾囊相授,但打開的話匣子要收合就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有些學員比較重視知識傳遞,對於經驗中的感受著墨較少。在引導時,可多給予一些鼓勵與提示。

課程進行中,我也透過一些「小考題」與案例的提問,讓學員們思考與回答。
一方面,我不希望自己是知識的權威者與填鴨者,我希望我的課能夠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習者;另一方面,是適時幫學員複習與聯結前面環境教育、環境倫理、環境概論...等課堂應該有上過的內容,並將之運用於實際案例與經驗的分析上,看看學員是否能夠將所學的融會貫通。

戶外課中,我發現許多學員都具備解說員的特質,善於辨認及指認自然,且樂意分享知識。然而環境教育體驗涉及自然中的身體經驗與內心感受,而非知識;過多的交談也不利於需要靜心的感官聚焦與直接體驗。視情形適度提醒,引導學員回到直接經驗中。

整個課程內容的準備,其實試圖聯結美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生態學的範疇,我相信如果我們具備這樣的視野,想必能夠增加理解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度。

戶外探索體驗後的團體分享中,其中一位學員提到,她看見溪流是被水泥覆蓋的溪床,就覺得不太對,很想知道為什麼;先前的自然經驗分享,我也聽見她說到,她時常注意到溪流環境的問題。
我覺得應該是她的經驗影響她對於溪流的環境覺知與敏感度(果然她的工作專業與此相關)。
而先後幾位學員們的分享,剛好反映了Sauve的環境觀點中的「環境是自然」、「環境是資源」以及「環境是問題」,也都反映了經驗的緣故。
此外,她提及觀察到一隻蛛網上掙扎的昆蟲,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去救。
我回應說,她經歷的似乎是一個倫理上的掙扎,是一個價值澄清的過程;同樣地,透過自然體驗(包括管理一塊土地、經營維護一個地方/校園),我們都可能會萌生反思,而更了解自己的倫理觀點,以及人於自然之中的關係與角色。
森林投影的原型是很簡單的拾荒活動,但我結合了調查的概念,分別以搖樹的例子與季節圖像來詮釋它,它就同時具有科學與美學上的意涵了。

因時間限制,我以佈置好的場地和教具,說明我幫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學校環教以及蝴蝶園棲地體驗設計的體驗活動-棲地大風吹,
雖然很多學員可能玩過類似的體驗活動(用報紙或拼墊的棲地爭奪戰、北極熊與浮冰),但透過教具與活動流程細節的考慮與設計,以及帶領分享與討論,可以成為方式與意義都不同的體驗活動。
在教具的設計與場地佈置上,我考慮的是減少新購、重複利用、場地容易恢復,選擇用淘汰的登山繩以及粉筆,不使用報紙與拼墊。。


環境教育體驗的案例,我先以簡報分享了去年幫環教中心設計執行的兩套展延課程,與環境教育意涵分析;
以及我從經驗學習、提問,到形成體驗課程的案例:
於觀霧生態中心設計、執行的幾個體驗課程,從行動中學習解決問題的工作假期活動;
阿德和我於科園國小發起、以參與式學習進行生態區問題解決的棲地營造環境教育、自然體驗活動;
於科園國小中年級的環境教育實驗課程,以及綠屋頂復興、食農教育課程;
於清華蝴蝶園發起的親子工作與服務學習,進行步道整理、開闢、棲地營造。
透過這些課程,我們與學習者們增進了環境覺知與態度、建立了人與地方的情感聯結,學習了解決問題的行動技能,得到參與問題解決的經驗,也更理解人與自然可以如何和諧相處與共存。


課程結束時,我讓大家各抽出一個小紙捲,上面寫著的一句話,代表著我個人學習環境教育的歷程以及準備體驗這門課過程的理解與思索。
我請大家讀完,去尋找至今仍很陌生的至少三個學員夥伴,與她/他分享。
雖然今年不是寫在樹葉上頭,但學員們仍顯得十分興奮與驚喜。夥伴們從兩兩分享手中那句話彼此的體會,演變為全班都動起來,十分熱烈的分享。
我說:我知道我只是你們生命中的過客,因此我設法透過今天的課程,要讓你們對我印象深刻


感謝今天的學員們喜歡這門課!
也謝謝來到課堂進行抽查現勘的環訓所人員告訴我,這門課上得很精彩。


而我始終相信,教與學本來就是一體兩面;透過教,我們也同樣置身於經驗與學習的循環,於舊經驗的基礎上,長出新的經驗。
透過教,我必須重新從閱讀裡得到澄清,從觀察與聆聽裡得到更寬廣的理解、更深的意義詮釋,或許是整個過程中獲得最多的人。


學員中竟然有一個是小咕嚕學校的科任老師,雖然只是很簡短地交換了想法,但我們關心的應該是相關的問題。她說,她一直覺得,環境教育不應該只是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而已,假日有機會也常去當志工,所以她會特別留意環境教育相關的學習資源,覺得環境教育必須回到課程。真的很期待無論是她或我,都能有更多新的火花與實踐。

 
1室內課 相互訪談(環教中心 攝).jpg              1室內課 學員上台分享.JPG
2室內課(環教中心 攝).jpg

3戶外探索體驗開始前,說明戶外探索提示單(環教中心 攝).jpg
  
4戶外探索體驗-1.JPG                                4戶外探索體驗-2(環教中心 攝).jpg
 
4戶外探索體驗-3.JPG                                
4戶外探索體驗-4.JPG

 
4戶外探索體驗-6.JPG                                4戶外探索體驗-5(環教中心 攝).jpg

 
5兩兩分享1.JPG                                         5兩兩分享-2.JPG
 
5兩兩分享-3.JPG                                      5兩兩分享-4.JPG
 
5兩兩分享-5.JPG                                      5兩兩分享-6.jpg

6團體分享-(環教中心攝).jpg
 
6團體分享-1.JPG                                      6團體分享-2(環教中心 攝).jpg

 
6團體分享-3.JPG                                      6團體分享-4.JPG
  
6團體分享-5.JPG                                      6團體分享-6(環教中心 攝).jpg
 
6團體分享-森林投影 討論(環教中心 攝).jpg    6團體分享-7森林投影、以調查與圖像詮釋.JPG

7說明體驗活動棲地大風吹場地佈置、活動設計、變化方式以及教材(環教中心 攝).jpg


8去年是將我想送學員的話一筆一筆地寫在葉子上,
今年稍稍偷懶,是印在小紙捲上,但是心意不變,每一位學員手中拿到的都不一樣,沒有重複的。

 
8課程結束於一個驚喜-抽「獎」,並與夥伴們分享手中的那一句話,彼此的體會1 2
(環教中心 攝).jpg
 
8課程結束於一個驚喜-抽「獎」,並與夥伴們分享手中的那一句話,彼此的體會3 4
(環教中心 攝).jpg
 
8課程結束於一個驚喜-抽「獎」,並與夥伴們分享手中的那一句話,彼此的體會5 6
(環教中心 攝).jpg

8課程結束於一個驚喜-抽「獎」,並與夥伴們分享手中的那一句話,彼此的體會,從兩兩分享演變為全班動起來,十分熱烈的分享。
來到課堂進行抽查的環訓所人員也拍照記錄熱鬧的課程結尾.JPG

9核心科目結束(恭喜學歷、經歷研習班結訓,訓練評量班學員繼續努力)大合照
(環教中心 攝).jpg
免費小遊戲 2018-05-24 21:17:50

到處逛逛~http://www.ut-av7.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