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9 16:34:57Tellme

慈濟「正史」慈濟的故事|壹|靜思



編者序中,慈濟人文志業執行長王端正提出,走過半世紀的慈濟,應該有正史。秉持「為慈濟寫正史」的嚴謹態度,我們重新梳理抄過半世紀的慈濟足跡,以「編年」為主,主題為輔;以證嚴法師口述歷使為經,慈濟媒體報導為緯。運用大量第一手史料,以記實文學形式呈現,從中經緯呈現……這是新上架「靜思」的編者序文,也明確的說明了這一套慈濟的故事是慈濟的正史。
 
1996年邱秀芷編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大愛」與1999年出版上架,趙賢明著作,靜思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大捨無求」,此時此刻或選被列為紀錄演繹的著作,但其中的照片不也是慈濟授權提供?文字資料來源在於月刊和相關人物的訪談,這不也是口述歷史與文史資料的利用。
 
「大愛」中證嚴法師親筆為序,證嚴法師提到要了解「慈濟」,是怎樣用愛走過三十年,先從了解這一首小詩的精義著手。
 
「偉大是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們知道小草在露珠的滋潤下,一天天的長高;
 遼闊是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們知道一粒粒沙石的累積,寫下大地的無垠和浩渺,
 永恆是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們知道早晨到夜晚,日月不曾停歇為蒼生俯照。」
 
了解了、體會了,讀這本《大愛》的每一章節,或許就能受用了。
 
作者自序中提及,為什麼要寫慈濟?因為上人和許許多多的慈濟人給予我太多、太多!
 
邱秀芷除了詳看資料參與慈濟活動外,也去拜見上人、拜訪精舍其他常住師父,更前往豐原拜會師媽,也聆聽許多師兄、師姊「講古」。
 
看來邱秀芷這一冊《大愛》也有口述歷史的「成份」存在,也就是說《大愛》與《靜思》應有相同的「處方」其中差異在那呢?
 
《大愛》上架在慈濟三十周年,《靜思》上架的此刻慈濟已過半世紀。同樣的口述歷史當中,《大愛》那時師媽還在人間,此刻「我手寫他口」的成份多少有些差異性和記憶的偏差存在,畢竟是「口述」。
 
曾有口述歷史相關的教授,開宗明義說明了由「口述歷史」切入人物故事,加上佐引旁證的資料,即能完成一份有著明確架構的初稿。口述歷史是一種搜集歷史的途徑,藉由訪問曾經親歷現場的人士或其親友,之後 就訪談所得資料進行分析整理,讓歷史更加全面補充、更接近具體的事實。口述歷史的定義,簡言之就是對於人物進行訪談並加以記錄的過程。至少需包括下列三點:一、以問答方式進行訪談,並予以記錄;二、訪談者應對於討論的主題(具有歷史意義)有所認識;三、受訪者對於討論的主題(具有歷史意義)也應有所認識,並從個人曾經參與的部分來進行說明。
 
但是訪問後,撰述時應該特別注意一、避免年代、人名、地名的誤植。二、虛構、誇大的內容要慎重查證。三、地名、學校名等應注意時空環境的改變。四、善用工具書,這正是「考證」的重點所在。口述歷史工作者進行個人訪談時,還有兩項重要工作必須特別注意,一是要取得受訪者的信任,俾以訪談工作順利進行。二是訪談內容要仔細詳實,亦即訪談大綱要鉅細靡遺。
 
2015年吧?當時的「回眸來時路」影片中出現了「上人的阿嬤」這個詞,影片中受訪的德慈師父說,…上人徒步前往機場要接來訪的師媽與上人的阿嬤…。
 
關於當年師媽胃病需要開刀時,上人曾焚香祝禱發願,要折壽一紀年與開始如素…《大愛》與《靜思》都曾說明此事的因由與結果,但是五十三後的《靜思》中出現了「上人的阿嬤」發願,…媳婦免開刀能好起來,我甘願做乞食婆(閩南語),乞錢買香、燭、金紙答謝。
 
同樣是「口述歷史」二十年前「上人的阿嬤」似乎並「不存在」,半世紀後的《靜思》與「回眸來時路」阿嬤持續出現在文字與影片當中。個人自信進入慈濟超過二十年的當中,關於上人「師媽胃病」與「機場接機」的開示中,似乎不曾提及「阿嬤」一詞,這或許我的記憶出了問題吧?
 
《大愛》的訪談中師媽還在人間,但是書中為何不曾提及?《靜思》中阿嬤發願做乞食婆又是誰的「口述」呢?此刻師媽已不在人間了。
 
慈濟的濟貧紀錄中,曾有照顧戶(當年稱為感恩戶),因為女主人一餐將鄰人所贈的高麗菜三顆全部下鍋煮了,後來受到男主人的責罵,最後想不開自殺身亡。上人的法音集中,上人曾開示是三顆,但有弟子強調記錄中是兩顆。到底是兩棵還是三顆?三顆或兩顆,不是重點,而上人和德慈師父都記得三顆。是上人還是德慈師父口誤?還是記錄有誤!當今照顧戶的男女主人都不在了無法查證,更何況兩顆也好三顆也好,反正女主人是因為煮高麗菜煮太多,受責罵自殺身亡。
 
這…若依記錄是兩顆,那上人果真是口誤,若是三顆那就是記錄有誤。當年上人開示是誰準備的資料?造成上人口誤!弟子敢說上人口誤嗎?若正史用到這筆資料將如何說明,依「文」史資料……還是直言上人口誤?
 
以此類推「上人的阿嬤」又是誰的口誤呢?答案在「上人的阿嬤」中已明白存在!比上人年高的德慈師父,這黑鍋是揹定了吧?再說機場接機除了師媽以外,若沒有「上人的阿嬤」那德慈師父身上揹了幾口黑鍋呢?
 
《靜思》中說,上人的父親王天送,當年時常資助窮苦人家,也常為人排難解紛…政府有事找他,他也會助一臂之力;流氓「跑路」找他,他會藉機規勸對方迷途之返。外表福態的他在地方頗孚眾望,人稱「送美」或「胖子送」。
 
「送美」或「胖子送」是閩南語還是國語?「送」是名字那「美」呢?閩南語的「美」和「水」接近,「送美」若是閩南語發音,文字上以「送水」寫述再加上閩南語說明則更為動人。當時地方若是說閩南語,那「胖子送」或許該寫成「大箍送ㄟ(閩南語)」或許較為接近事實,畢境胖子閩南語的說法是「大箍」。
 
幾年前前高雄市長說高雄巨蛋,直接翻譯成「高雄大粒卵(閩南語)」。巨蛋在現代直接說「巨蛋」大家都懂,若說「高雄大粒卵(閩南語)」只有引人發噱,那一年搭捷運通勤時,每經一站都會聽到廣播放送中高雄市長說:「高雄大粒卵(閩南語)」果真下班是愉快的,從西子灣上車一路笑到高雄站換車,有時路上遇上垃圾車也會聽到「高雄大粒卵(閩南語)」。
 
不管是「正史」還是「集結寫作」只要文筆流暢不偏離事實太遠或筆者演繹過當,都能吸引閱眾深入理解或了解。近來有幸參與「莫忘那一年」的集結編寫,總結潤稿的張晶玫潤至個人的「作品」或許幾度昏厥吧?因為一直沒見到她的「反應」當然,因為是集結匯編,若遇上類似於兩顆或三顆的事件,當以前人報導文字為準,張晶玫若昏了應該與我無關,因為海地太子港我也沒去過實在無法「演繹」太子港只有在零零柒電影中看過,但和集結的資料描述不同,至少電影中男女主角男帥女「美」得吸引閱眾眼光。
 
時間是流動的,慈濟百年以後會有更多人去追溯歷史或認祖歸宗,故這一套「正史」要流給子孫參考比對喔,甚或自己乘願再來參與演繹,那一定更有趣了,好好發個好願吧!(2019.10.19 14:38:38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