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7 20:41:06Tellme

慈濟圖文編輯系統TMC使用講解











































從離線編輯軟體到今日的「慈濟圖文編輯系統TMC」,最終一個動作還是需要「線」上處理,也就是要上網處理才能「完成」。
  
個人從來有一個信念:「Science not always…」這個信念用來說明這個新版的編輯系統,一樣是人性化不足,不過使用者不同感受不同,最重要是使用者必須去適應它、理解它、善用它…不然又能如何呢?
 
今天(8/27)本會文發處來了幾位師姊,講解這「慈濟圖文編輯系統TMC」的使用方法與其中的「楣角」所在。
 
在這個團體,每天都有不少影相「產生」尤其在這數位時代裡,按一下快門,有的媒材能拍下十數張。誇張嗎?不!這不是誇張,這是善用機器!畢竟快速連拍,可以很方便的抓到被拍者的難得的「表情」甚或眼神的剎那。
 
數位資料庫已發展至雲端系統,但不代資料庫真的像上空的雲端那般的深邃廣闊無邊,雲端一詞的意義應該在於安全與保全上。
 
因此不管如何簡單獲得高數量的照片,若未經仔細挑選,全都存入資料庫,其實沒有典藏和保存甚或多元應用的價值存在。
 
影像的保存最重要在於「圖片說明」明確的拍攝時間、地點與拍攝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圖片後面的故事。
 
在這個團體講求「文化三合一」這名詞產生時,重點是三個人的「合一」但是,寫圖說的人不一定知道,拍攝者按下快門的剎那心中想的是什麼?看到了什麼?
 
讓拍攝者自己寫圖說?在講求「立即、準確、完備」那段時間中,無疑是給拍攝者一記悶棍。
 
一般的志工非記者出身,當然不是沒有!但真的要「立即、準確、完備」卻又不是多數人可以!當然也不是沒有,只是很少數的「人口」而已!當年喊出這口號的人也不曾示範過。
 
再說,已經不止一次「聽」說;很多攝影志工都是高齡……已經很努力拍照…上傳…若要他們再寫圖說……似乎……。
 
哈!我也快進入高齡了…嗯…終於我也快要能如此說了……唉………
 
阮大師說過讓照片自己說故事,那也是這位大師才有辦法呀!不是嗎?但他的照片有時圖說還真的很詳細呀!不是嗎?月刊上的照片不都是如此這般?有圖說!
 
今天的軟體使用說明,其中有個欄位為「描述」個人認為這一欄位應該是「活動概要」但今天的講解中,似乎這就是圖說了。
 
果然Science not always…那就如此囉!
 
軟體好用否?是見人見智的問題,用的順勢與否?說真的那是要常常用,不斷使用的!
 
這個軟體強調的是一個「網頁」也就是「能」上網「會」上網就「能」用,即使用手機也能「操作」果然不凡呀!
 
很多人只要手機在手,不僅很會「拍」甚至「寫」得很棒。只是讓上了年紀的志工來「滑」手機,第一要先了解自己的手機!第二要確認自己的眼力還行!
 
聽說,十月份將有該系統的App上線,哈!屆時將掀起一陣手機拍照的熱潮吧?但重點還是在於「圖說」要自己寫囉!管你年輕還是年長!(2017.08.27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