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03:00:00天光

【善法非佛法?】

 
【善法非佛法?】
   
問:曾經聽一位善知識在渡化人時,當面直斥一位女眾:「妳修的是善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善不惡。」那位女眾因此有很大的體悟,從此改掉行善的習性,變成認真的修行人,還有一些神通現象產生。
    
由此可見,世人皆知善法,然而善法並非佛法;佛弟子應以了生脫死為大要,而非追逐善法。
    
此說何如?
        
         
答:應分幾個層面講:
   
1.善法並非佛法?
    
那位善知識之所以這樣當面直斥該名女眾,乃是依著當時那位女眾的心量與因緣條件而方便說,確實打中那名女眾的心識,因此她的生命在那之後,有了大的轉變,也因修行而開始產生神通。
 
然而,面對一般芸芸大眾時,都不能說「善法不是佛法」這樣的話。因為,當代地球人類文明中,一般大眾的因緣條件,各自不同,對大多數人來說,善法仍然是有必要的。
 
在釋迦佛的教法中,善法是佛法的基礎要件,也是娑婆世界眾生成佛之道的必經之途。
   
《增壹阿含經》、《出曜經》卷25〈29 惡行品〉、《大般涅槃經》卷14〈20 梵行品〉、《法句經》卷2〈22 述佛品〉《摩訶僧祇律》卷30、《四分律》卷11 都有提到此一觀點。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 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這段的大意是說修行的順序:諸惡莫作→能產生眾善奉行→善法能使心意清淨→諸佛之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六祖壇經也云:「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佛經中多處使用「善知識、善男子、善女人」等字眼,來形容志求菩提道的人以及開解啟悟他人者。這說明「善法」在佛法修行上的重要性。
 
 
2.善法並非究竟?
 
《勸發菩提心文》提及:「...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在這裡,明確將不具菩提心的善法,判為魔業。因此,從佛法觀點而言,並不是單單僅憑行善就算是佛法修行,必須依於菩提心的行善,才是真正的菩薩道,也才能邁向成佛之道。
 
從果位上講,善惡屬於消長與相對關係,為生滅法。若佛弟子執著於善法,則並非不生不滅之涅槃境界,亦非真空妙有之第一義諦境界。
 
梁武帝見達摩的公案中,達摩提到梁武帝造寺、寫經、度僧屬於「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意思是說,梁武帝大力弘揚佛教,仍只屬於「善法」,是有漏(無法堅固保有)的,如同影子一般虛幻的存在,而不是證入實相之真功德。
 
達摩乃依照當時梁武帝的根器與時局因緣而說,用意在於破除梁武帝對「弘揚佛法有功德」這一觀點的執著,並且替梁武帝未來證悟實相種下種子。
 
然而,以現代社會一般眾生的心量觀點來看,達摩對功德的定義,門檻極高。若梁武帝如此宏傳佛教都無真功德,則無數當代佛教界大師與大德們,恐怕也沒幾人有「真功德」;絕大多數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了。
 
即便如此,難道因為不夠究竟,就不行善法了嗎?若不行善,難道要行惡?
 
如前所述,善法是佛法修行中重要的基礎部分,雖然在證悟究竟時不會執著於此,卻並不等於因地修行的階段不必行善斷惡。行者自身必須審視明白這個「修行階段」的差異。
 
 
3.佛弟子應努力修善法?還是了生脫死更重要?優先順序為何?
 
輪迴是什麼?輪迴就是「生滅法」。也就是「有生就有滅,有滅就有生」循環不已的自然律。以人類社會觀點來看,許多宗教與神祕主義者相信在人的肉身之外,另有靈魂可以轉世;現世生命死後,又將成為另一個生命。
 
「了生脫死」之願望,即「出離心」是也。也就是想要脫離生死輪迴的心。這是因為生死輪迴乃生命本質上的大苦;佛法認為若真要離苦得樂,必須出離生死輪迴。唯有證得「無我」的阿羅漢果位,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或大乘佛法所稱真空妙有之「般若」境界,才能了生脫死。
 
然而,在尚未證得果位的修行過程中,善法是必要的過程。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事實上,能夠聽聞佛法,就需要相當大的福報;而能發心修行,福報更大;乃是宿世善因善行,所累積的成果。發心修行,如果修的是大乘,則本身又屬於一種「更大的善心」,大乘行者的修行過程本身也屬於一種「更大的善行」,由此而累積更多福德。這種福德由於是在追求智慧的情況下產生,因此修行的過程通常會將這些福德轉化為智慧,以智慧的形式來儲存這些福報。
 
在人類文明史上,主要的正信宗教,往往與大乘佛法有不少共通處,因此,在古代各大文明中,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宗教修行者,此並非偶然。實乃因為「善行生福德→福德故修行→修行生智慧」這一規律,始終在運作的緣故。
 
勤修善法之目的,在於累積福德資糧。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是成佛必須的兩大資糧。智慧資糧依靠「自淨其意」來累積;福德資糧就依靠善法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累積。通常都是先有福德資糧,才會開始想要發心修行,修行時障礙也才會少,更容易精進;因此,最後才能將福德轉化,去蕪存菁,提煉出智慧。
 
用世間法來比喻,就像是一般私人企業的白手起家創業者,都是在未創業前就設法先多多賺取收入,才能累積足夠的創業資本。在市場經濟中,若沒有「第一桶金」的話,無從奢談「創業」。具有菩提心的善行,就是修行人投資於成佛事業的「第一桶金」,所產生的營業額與利潤回饋,就是「福德資糧」;將此再投資於各項教育訓練、組織學習,於是事業體的經營管理越來越有效率,決策判斷越來越準確,累積的知識資產與智慧財產權越來越多,這就是「智慧資糧」。
 
簡而言之,「善法」是「從眾生邁向佛」所必須做的事。然而,只有那些修行已經快到證悟階段的大修行人,必須提醒自己不能執著於「善惡」這樣的生滅法,以免障礙證入究竟菩提的機會。
 
大乘菩薩道六波羅蜜中,可歸類為明顯的「善法」者,包括:佈施、持戒、忍辱;屬於智慧資糧者,則為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明顯可歸類為善法的,六有其三,由此可見善法的重要性。(當然這三者不只是一般世俗上的善法,而是以菩提心為前提的善法)
 
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修行人若不善待他人,他人怎會善待你?既然於理於事都應無礙,怎可能不與眾生結善緣?又怎可能一味獨善其身,而能於群居社會中圓滿無礙?
 
善法之不可偏廢,由此可見。
 
(本文作者:天光)
 
瀟雨 2018-05-10 12:06:12

沒錯

瀟雨 2018-04-18 21:27:16

說善法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佛陀金剛經亦同揭示此觀點

此篇文章亦極佳

版主回應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
即非金剛般若波羅蜜
是名金剛般若波羅蜜

說善法者,即非善法,實無善法;是名善法。

聚一切惡名眾生,聚一切善名佛。
2018-05-04 2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