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9 11:18:51逆流而上

了解自我的吊詭



從〈Matrix︰尋找自我之路〉、〈The Sixth Day: I am who I am〉到〈人性尊嚴的建立〉,我們都在談「我是甚麼?」。這是一個「What」的問題。最後我們迫出「我就是我自己的故事主角」的結論。然而,這只有形式意義,缺乏了實質內容。那等於說「我是我」一樣空泛。所以,我們要找出「自己」的實質內容,就要問「How」 ──「如何了解自己」。



「從今天起,你應該開始學習九型人格,了解自己更多。」有一次聽到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對著他的輔導對象如此說。



雖然九型人格源遠流長,有說已有二千五百年歷史,始於美索不達米亞,更於二十世紀披上精神病學、應用心理學等外衣。然而,這並不是理論的複雜程度的問題,例如︰只把這世界上的「性格形態」分成「九個型」是否能夠符合現實中人的個性?若論複雜程度,以「十二星座」來劃分的性格特點是否更多元、更仔細?



或有人會反對說九型人格更可演變成「側冀理論」、「副型」、「健康階梯」及「升華或惡化理論」等進階煩複版本。可是,那與「十二星座」中「上昇星座」、「下降星座」、「月亮星座」等有何分別?



那並不是說九型人格的可信程度與八卦雜誌必備專欄—星座運程與心理測驗一樣水平,而是使用某些理論或工具去了解自己時必定要自覺兩個問題︰我們受到理論的分析所影響而做出一些與之相符合的行為?還是因為我們要逃避理論的結果而無意之間幹出相反的行徑?

這就是社會科學共通的盲點,所謂「自我實現的預言」與「自我推翻的預測」。並不是說理論不夠完備,不是說理論不夠科學,而是說當研究的對象是「自己」時,就必須保持開放的心靈,一方面要客觀地、有系統地了解自己,但當客觀到一定程度又要避免不要被這個「了解」所束縛著。



故此,返撲歸真,要說了解自己的途徑,還是離不開這三種方法︰



  1.  純思考︰透過對「我」這個概念的分析,找到「我」之所以是「我」的特質。這就是一開始我們所做過的。
  2. 反省︰透過對「自己」的經驗反省,比如說在某次陸運會上跑步比賽得第二名,那時「發現」自己原來有跑步的才能。
  3. 透過與別人相處︰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群體之中,都會與「別人」接觸,透過別人對於你行動的「反應」,來認識自己。比如說︰你平時說話不覺得怎樣,但忽然有朋友向你說︰「你說話說得很大聲!」那時你就會「認識」到原來自己說話說得比較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