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15:28:36逆流而上

通識科下荒謬的邏輯



在巴士上看到教統局「學制三三四」的宣傳片,第一件讓我想到的,就是那齣六點二十九分在新聞前播放的「心擊家國」。讓人有這樣的聯想,並不是因為它比在電視中廣播來得更無選擇收看的自由;並不是因為佩服李國章局長能言善辯、前呼後擁去了解民情;而是因為「三三四」比「六二九」來得有點講道理,而是因為它的內容有點空間給人獨立思考的機會。



所以,一個要求獨立思考的人不禁要問︰什麼是獨立思考?難度找個大學生來背背稿,說說「獨立思考好有用」就算是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就是增設「通識教育科」或者是「通識科」的主要目的。但是,不要說通識科的課程內容設計的水準如何,從「通識科」這個名字的本身,就可以想像出設計者是通過多少「獨立思考」。通識教育本身的理念是最明顯不過的──一言既之曰︰「通」。不難令人理解,「通」就是要把不同科目、不同學習範疇、不同理念的知識,從互相割裂的情況中重新連結起來,讓學生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廣闊的胸襟。換言之,就是要消除學科之間的界限。但是,現在卻偏偏把這個教育的理念以一個課程,以一個公開試的形式「具體化」。課程是需要有一個特定的範圍,要評量,要量度,甚至要有標準答案。把這兩種互相矛盾的東西放在一起,還以「通識科」去命名,結果只會換來「知識泡沫化」的結果。



從通識科中所謂「論題」可以引證以上的觀點,所謂培養「獨立思考」,居然不是從教育學生思考方法、邏輯、創意思維、謬誤剖析等基本功,也不是文化史、思想史、藝術史、甚至是哲學等擴闊思想限界的養料。而是以一些空泛的話題,比如什麼「全球化下影響」、「經濟上的互相依賴是恩賜還是詛咒」來充牚場面,這種「未學行先學走」的策略,這只會變成「毫無根據的吹水會」,或者是「背誦標準答案的默書試」。說到底,這種「知識泡沫化」只是滿足大財團、大企業的要求,結果淪為改善商界人力資源的一種管理手段而已。



不過打從第一天開始,「教育及人力資源統籌局」這個名字的本身,就說明了她對教育的哲學,就是把教育與人力資源渾為一談。人力資源最關心的是資源分配,資源分配第一件要講的是效率。而教育,尤其是所謂「通識教育」,並不是能夠用一個「課程」有效率、可量度地計算出來。



但相比起一個口口聲聲只為學生學習著想的企業家,德高望重的李局長卻比較像一個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家,而且相信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用整個教育制度來證明他的理論的工程有多偉大,難怪很多家長都形容自己的子女將成為白老鼠了。

 

2004/11/7

 

後記︰多年前的一篇文章,當下看來感觸良多。現在與當時的分別,只在於「教育統籌局」改名「教育局」;「李局長」變成「孫局長」;「通識科」分裂為「國民教育科」而已。


後後記:由反對,到教,到現維護,荒謬不是通識,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