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06:23:31逆流而上

腦圖與指南針

書名︰《地圖的文化史》

作者︰海野一隆

譯者︰王妙發

出版︰中華書局



「前面路口請右轉。」在汽車上的語音導航如此說道。


以前駕車總帶著一種冒險的心情出發,而車上的地圖與指南針也是探險必備的。


因為駕車是很容易迷路的。


走着枉路,當然花時間、浪費燃油、燒掉銀紙。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承受一旦油缸再沒有氣油,汽車要「拋錨」時,那種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心理壓力。


現在擁有GPS(全球衛星定位)的電子手帳後,立刻就裝在車上,在每次出發之前,先查好目的地的位置,再由電腦計算出最「適當」的路徑,然後才安心駕車出門。


然而卻要面對另一種心理矛盾。


要知道香港的道路每天都在維修,所以每天都在改路,電子手帳上的地圖最快也要一年才更新一次,如何能趕得上路政署的工作時間表?的確有幾次依照電子手帳上的指示,卻轉入了單向行車道,不但到不了目的地,還差點做成意外。


所以,每過一個街口,就會接受一次信心與選擇的遊戲︰究竟好不好相信電腦所說而轉彎呢?還是依靠自己模糊的印象而向前直駛?


正如《地圖的文化史》的作者海野一隆所言,地圖的工具價值無用置疑,比如說古時因為劃地分界作稅收、或是近代用作航海探險。然而,這些工具價值都好像與我們很遙遠,如果不是旅行、駕駛,我們平日都不會用著地圖。地圖就只會放在書架上發霉的一角。


「講地圖都可以講到一本書?」有一位朋友問道。


正正就是這種遙遠的感覺,才產生這樣一種誤解,也是我在看《地圖的文化史》前的誤解。但從地圖的「出現」或「形而上的根據」,讓我們可以知道,它其實亦反映了與每個人最切身的關係──「空間感」。因為我們能夠由工作的地方回到家?,所依靠的就是腦海中的「地圖」。


人腦海中的「地圖」雖不精確,卻是我們的判別方向「最終」指南針。

上一篇:悟人子弟與子弟悟人

下一篇: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