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2 20:00:00太皮

消費券之“澳門人的超級作家”

消費券之“澳門人嘅超級作家”
太皮

  原本皆大歡喜的“消費補貼計劃”劇情反轉,竟引起社交媒體群情洶湧,不少食米唔知米貴的澳門青年化身格價專家,爭相揪出趁機抬價的黑心商戶,事件高潮是消委會高調“DQ”某超市“誠信店”資格,稍息民憤。

  對於同一件貨品在不同超市有不同的售價,我深有體會,但除了相差十多二十元以上我會在意,其餘實在難以斤斤計較,每次去超市最少都要放下四五百元冇走雞,如果逐項貨品格價,時間成本實在太高。

  也許看准這種心理,加上消費券唔係自己錢,近期商戶不是抬價,就是出現所謂的“價格策略”,又或“標錯價”。有超市訴說來貨價高了,我不知是否屬實,只知不少餐廳正在減價吸客,證明縱使折讓仍有利潤空間。

  有一個重要機制來制衡物價,那就是“拱北機制”。住在石排灣的不少阿婆阿伯每日奔波珠澳兩地食飯買餸消費,過去我除了戥他們辛苦外,總覺得事不關己,回想起來,他們聯同其他北上市民實際上起到了平抑澳門物價的重要作用。現在“封關”,市民未能北上,加上數以萬計內地勞工滯澳,只能硬食超市高價。

  市民對大型超市反感度大升,如此局面,可見公眾對公帑的最終歸屬十分敏感,同時也是對長期高通脹的反彈,更深層次,我認為,這是市民對某些企業的作風感到厭惡,尤其當某超市以“澳門人嘅乜乜乜乜”自居時。當年一家剛轉型成立的超市,有甚麼資格如此大口氣代表澳門人(尤其最初其分店將顧客當賊扮強制存包存袋)?在這個甚麼都說“你不能代表我”的時代,如果我自稱“太皮,澳門人嘅作家”,一定也會被人恥笑。綜觀事件,也典型地反映了企業欠缺公關技巧、沒有危機管理意識,也是企業長期不重視客戶體驗及社區聯繫所帶來的惡果。

  消費券情節如此超展開,着實令人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