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5 19:55:09deepmind

廣論消文181 十二因緣 初無明者,如《俱舍》云:“無明如非親實等。”

廣論消文181    1811-1823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支分差別,

支分略攝,幾世圓滿,此等攝義。今初﹞

日常法師淺釋

緣起可以分內外兩種,

內就是我們自身生死流轉的十二因緣;

外是指外在的種種事物,比如稻苗,樹木等等,這些也是緣起的,我們只要注意觀察便能了解。這裡最主要是說明前者-。十二緣起有的時候叫十二有支,有就是三有,我們會在三有當中輪轉,其中有重重無盡的因緣,大別可以分十二類來說明,所以叫十二有支。這裡分四點來說明:1.第一個叫支分差別,就是這十二支各別的內涵;

2.支分略攝是把這十二支依照一定的次第,簡單扼要地歸納起來;

3.第三幾世圓滿,是說明這十二有支從因到果需要多少時間;需要經過幾世。

4.第四此等攝義,是把上面這三個項目沒有說清楚的補足。第四、解釋十二緣起所涵攝的義理。

這部分諸位如果有興趣可以看《八十華嚴十地品》第三十七卷,那是講第六地的內涵,真正對般若智慧達到徹底認識的時候,看見性空緣起真實相,就了解眾生在生死輪迴當中是如何流轉,又如何還滅的,也就是十二緣起的內涵。

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

三、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

緣起是佛法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它的意義是「此有則彼有」,一切內外諸法都是緣起法,此處特以無明等十二支來說明內有情流轉的緣起。

瞭解十二緣起,就會明瞭生死既不是無因生,也不是自在天等非因生而是十二支以前前支為因緣引起後後支,環環相扣地流轉延續。

為什麼要思惟十二緣起?因為只要不瞭解流轉的緣起規律,就會一直存在執著輪迴有我、有安樂、有實義的愚癡,由此無法趣入解脫道,如果能瞭解十二緣起,就可以認清自己真實的存在狀況,不會認為輪迴是安穩、安樂之處,從而生起希求解脫之心。

外道也有苦苦、壞苦、粗無常等教法,而十二緣起則是佛教的不共法,在《般若經》、《稻稈經》、《緣起經》、《緣起心要頌》、《瑜伽師地論》、世親菩薩的《緣起經釋》、《俱舍論》、功德慧的《緣起經廣釋》、蓮花戒的《稻稈經釋》等大經論中都有闡述十二緣起的法義。

佛陀初轉法輪,首先宣說四諦十二緣起,其目的何在?《陀羅尼自在王經》中有則比喻,摩尼寶師想要開發寶性山中的摩尼寶,首先是要以方便除去粗垢。其喻義是:佛陀見凡夫個個樂著生死,就宣說四諦十二緣起,讓凡夫認識輪迴的真相,由此激發他的厭離心,使他轉入解脫道。凡夫之所以無法遣除耽著生死之心,就是因為沒有通過觀察,認識生死真相。如果能在緣起上透視生死,一定可以引起出離意樂。

總之,思惟十二緣起,目的是要引發希求解脫的心。

**重點是觀察前前支引生後後支的流轉方式。

參考資料

1.無因生論  佛光大辭典

即主張世間為無因之見解。為印度古代外道所執六十二見中,依前際(過去)而起之分別見解。有兩大類,故又稱二種無因生論、二無因生論。即:

()先生於無想天,命終後又轉生人間,此類人雖有宿世通,能憶知彼出於無想天及其後之情形,但卻不能憶知彼生於無想天以前之所有情形,遂妄以為其本時乃無因而生,諸法亦無因而生。

()自以捷疾智分別觀察,虛妄推求,而以為世間無因,一切皆自然而有。相當於外道十六宗之中,諸法無因宗之見解。

〔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大毘婆沙論卷一九九、中觀論疏卷十末〕(參閱「六十二見1241 p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