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 09:32:39deepmind

法華經重點 78 非想非非想—不是有想,不是無想

法華經重點 78 

 

非想非非想不是有想,不是無想

======)起心動念 
非想 ====)沒有起心動念 
可是在證得佛果之前,是不可能不起心動念的,心境執著於空,也是一種起心動念,所以一般會把非想解釋成"無想""細微的妄念(著空)" (著空):執著空相。
非想非非想"==)並非是"無想"的境界。 
非想非非想:沒有起心動念,但又不是頑空無想的境界。 
跟金剛經的翻譯:非有想,非無想。很像...(也有人認為一樣) 
其實《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已經很高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以非想非非想天境界最高,佛經也說: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淨無為,三界定相無有過者...... 但因沒有得到漏盡通,所以仍在六道輪迴之中。 
一般常將內心所發的念頭分為:粗、細、微、妙、玄 
粗想是我們所能感受到,察覺到的念頭,細想則較精細些,需要以智慧較 細心的思考感覺。 

比如有人想買一件名牌服飾,所起之念頭為粗想。 
但想買名牌服飾的背後有著很多心結,比如是因服飾觸感好,或款式漂亮,或因虛榮,或因同事朋友比較,或因想炫燿,或因......在這粗想之後,隱藏很多細想,但不易察覺到。 
微、妙、玄則是更精細乃至連自己都不知的其他意識。 
要平息念頭,於粗想去平靜是很難的,強忍的結果常倒致最後的崩潰,若從細想乃至更精細之念頭(微、妙、玄)去解開這結,會較容易些。
 
不過以上皆是個人淺見,不見得合乎一般通俗所說的佛學定義,答案是如何,還請你自己格物致知,仔細推敲。 

http://www.drbachinese.org/vbs/publish/360/vbs360p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