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 11:20:19蔡蟳

「真珠」或「珍珠」乎?



(《魏志倭人傳》上記著該國所出特產物之一的真珠)

 

  執世界珍珠研究、鑑定、教學、發証、維修、鑑定儀器研發之牛耳的日本真珠科學研究所在珍珠之領域可說獨步全球。至於,它為何用真珠與我們目前普遍多用的珍珠有一字之差呢?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大家都知道他們的漢字幾乎沿自中國,屢往中國交流學習的那些個年代,好比漢、唐、宋等各朝,對蚌貝所出的珠子我們當時也都寫成真珠那麼中國又是自哪個朝代改為珍珠此字,於此稍微來探討一下。

 

  夏朝《尚書・禹貢》篇中記載:「珠貢,惟土五色,羽畎下翟,峰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其中的嬪即蚌之別名,此嬪出珠遂以珠名。淮夷*¹則為二水之名也。由此可知,在那個時期已用珠、魚作為貢品。古代中原地區既不產鮑魚、魚翅,也不出燕窩、熊掌,更別說是什麼龍肝、鳳膽了!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真珠、魚此樣的東西因此成了最高級禮品,根本不用懷疑。

 

  不過此些個真珠都是淡水珠,一直到了秦始皇(B.C.221210年在位)的秦朝統領廣西(象郡)、廣東(桂林郡),合浦地方官吏屠瞧獻珠,接著西漢武帝元鼎六年(B.C.111)評定南越之亂,次年開設了珠崖郡(今海南島海口市遵譚鎮)、儋耳郡(今海南島海口市龍塘鎮),秦、漢的京畿遂開啟廣泛使用海水珠的寶飾歷程。

 

  3世紀後半西晉陳壽(A.D.233297)成書的《魏志倭人傳》正式名稱為《三國志》的中國正史,文內有三處記載著與真珠相關的條文。一是記錄著倭國的特產物「出真珠青玉其山有丹…有獼猴黑雉」二是魏國皇帝贈給卑弥呼女王(Himiko)真珠五十斤,按照魏當時的重量一斤223g,五十斤相當於11kg。三是繼承卑弥呼女王(Himiko)的壱与(Iyo)派遣使臣至中國,獻上5000顆白珠的紀錄。

 

  《魏志倭人傳》又記載著:「所有(倭國的風俗與特產)無與儋耳、珠崖同」儋耳、珠崖素為阿古貝真珠的產地,以此觀點來審視該籍自有其一貫性。




(《魏志倭人傳》上載著魏國皇帝賞賜給卑弥呼女王真珠)

  南朝政治家、歷史學家的范曄,從漢光武帝稱帝(A.D.25)至漢獻帝禪讓(A.D.220)195年歷史為題材,5世紀前半所著的《後漢書》中《孟嘗傳》內云:「嘗遷河浦太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先時宰守多貪穢,詭人採求,不知記極,珠遂徒于交趾郡界。嘗到官,革易前弊,未已去珠復環…」合浦郡太守孟嘗革除弊端,幫助合浦百姓的此段河浦珠還故事,提到官吏貪汙腐敗剝削百姓,人民生活來源斷絕,餓蜉遍野的慘像!有靈性的珠貝溜之大吉到交趾(越南)的地界去,等到政治清明了牠們才又回來。

 

延伸閱讀:

http://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78153352

珍珠成語知多少---合浦珠還

 

  當時不僅有海水貝產的南珠,淡水蚌北珠的采珠史亦可追溯到後漢,相當於《後漢書》記載合浦珠還那個年代。三國時期,人們始知道北珠多出於扶餘國,扶餘約在東北的中心部。另有東北的渤海國,用真珠向唐朝稱臣納貢,往後該國獻珠的記載不絕于史冊。遼宋時期鐵離國曾以真珠、貂皮、獵鷹、馬匹等物品和遼國進行易貨貿易。

 

延伸閱讀:

http://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28138376

海東青與東珠(北珠)

 

  《後漢書》對倭國也依然提到「出白珠青玉其山有丹土」七世紀前半的《梁書》「出黑雉真珠青玉有獸如牛名山鼠」7世紀後半的《南史》亦這般記載。

 

  無論在唐詩或宋詞裡邊 真珠之寫法屢見不鮮,是一直用到明朝,不過倒也偶見珍珠此的蹤跡。

 

  像是唐朝第九代皇帝唐玄宗(A.D.712756年在位)愛妃的江妃*²寫過一首《謝賜珍珠》的詩文:「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我很久沒有畫我的柳葉眉了,面上的殘妝和著眼淚打濕了我的紅綃衣。我自是很久沒有梳洗過了,你(李隆基)也不必送一斛珍珠來安慰我的寂寥之心。





(清乾隆皇帝在山東濟南名泉之一的珍珠泉此處留有一座御碑)

 

  宋人冉居常《上元竹枝歌和曾大卿 其三》:「珍珠絡結繡衣裳,家住江南山後鄉。聞道使君重行樂,爭携腰鼓趁年光。」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江南此名稱!江南模糊來說大抵是指長江中下游的長江以南,且每一個歷史指的地方都不一樣,但至少在特定的時期,江南是一個固定的區域。指的大概是,長江穿越安徽的東南一小部以及整個江西大部分,統稱為江南。描述江南水鄉元宵時的景致,不管真珠或者珍珠以在地人來說,自是不陌生的呀!

 

  真珠此書寫法在唐宋的官方正式公文亦可見到,像是11世紀前半立國的宋朝勅撰書(天子命令臣下寫的書物)《冊府元龜》上面,記載著在開成三年(A.D.838)十二月「日本國遣使朝貢進真珠絹」日本的遣唐使入唐謁見皇帝當下敬獻此物。

 

  明朝李時珍(A.D.15181593)的《本草綱目》介之二蚌蛤類二十九種寫到:「真珠出南海,石決明產也。」(石決明是一種的貝類)也取此字為表述。

 

  此本著作,理應參考了許多前人寫的藥譜、藥方,再加上自個兒的實務經驗纂成此鉅著。這般本草學的藥典,當時有很大的錯誤是真珠真朱此二物多相混淆,好比文前提到魏國皇帝贈給卑弥呼女王(Himiko)真珠五十斤,日本學者懷疑那不是真珠該是紅色原料的真朱對此目前仍有爭論。所以,如果在醫書文上看到真朱可以認定為朱砂,至於見真珠則應進一步考察其成方的時代,以及早期或另本的書寫形式,若在別本中發現有寫為真朱的,則一般可以認為本應是朱砂。

 

  藥方三抄毒死人,文字的混同將兩種藥品相混,人們遂開始以同音的”珍珠”代替”真珠”,可能是為了避免文字上的混淆不清,逐漸有著另外的想法了吧?

 

  合浦真珠自古聞名,一直受到皇室的青睞,尤其明朝第12位皇帝世宗在位時(A.D.15211567)1526152915331543年有過四次頻繁的采珠。兩廣巡撫林富呈《乞罷采珠疏》即第二次再采時所上的奏疏。皇帝只回了:「行廣東鎮巡等官同議采取。」底下的人為了真珠可都累翻了天死了多少人!就算林富再度奏表:「臣聞祖宗時,率數十年而一采,未有隔兩年一采如今日者也。蓋珠之為物也,一采之後數年始生,又數年始長,又數年始老,故禁私采數采,所以生養之也…」世宗是冷冷回復一句:「如前旨採辦進用,無得遲誤。」以人命易珠,合浦珠池的采收此朝最甚,且成了真珠業致命的打擊。

 

  清代南珠的采珠業趨於沒落,順治元年到康熙三十四年這54年間,第一次下詔的所得寥若晨星,次年罷采。58年後的乾隆十七年也曾采珠,此次也是一無所獲。

 

  那…南珠沒了,清朝老家的滿州不還多有著北珠嗎?相信有人會有這樣的疑惑。

 

  康熙年間,曾征戰於吉林、黑龍江等地的常熟人徐蘭,親眼目睹採集北珠的盛況,著有《塞上六歌》的他並在《採珠序》中寫道:「嶺南北海所產珍珠,皆不及北珠之色如淡金者名貴。」徐蘭所說的北珠在清朝後期,由於環境的惡化與人類過度的濫捕,天然的野生珍珠也逐漸滅絕了。





(人工養殖珍珠出現前,真珠成了珍稀之物的珍珠)

 

  多次南巡的康熙,途經山東濟南見到清澈的泉水奇景心有所感,即興作詩留下《觀珍珠泉》該詩有序曰:「濟南多名泉,趵突、珍珠二泉為最。昔經過趵突,曾賦篇什;今臨珍珠泉上,愛其澄澈,題曰作霖。」詩文和旅遊雅興不下於皇爺爺康熙的乾隆在《戊辰上巳後一日題珍珠泉》此也寫著:「趵突與珍珠珍珠擅天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每年秋後剖貝取珠,據說每天的日所得已不能維持一日之生活費用。

 

  真珠珍珠,形容與客觀事實相符的””字,轉為極度珍貴稀奇物品的””字,不也應驗此句”近山剉無柴,近溪擔無水(Kīn suann tshò bô tshâkīn khe tann bô tsuí)”的閩南諺語,反諷人佔有優勢反而不知努力便會造成失敗,但是過度努力采收,竭澤而漁,殺蚌取珠,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真的珍稀奇珍的真稀奇。時勢所趨,與時俱進,真珠改寫成了珍珠也就挺自然不過了!

 

1.淮水為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現為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西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幹流流經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於江蘇省揚州市三江營入長江,全長約為1000公里。夷水,古水名,又名清江,是湖北長江支流清江及其上游小河。

 

2.福建甫田人的江妃原為唐玄宗舊愛,當新歡楊貴妃探知皇帝送給江妃真珠後,讓懷恨在心,讓玄宗賜死梅妃(江妃因深愛梅花又名梅妃),玄宗想起往日情意,沉默以對。後來,玄宗對江妃心有愧意,命人把外國使節進貢的一斛真珠送給她,江妃因此回詩《謝賜珍珠》。又,十斗為一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