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 18:05:16蔡蟳

養殖珍珠的全球化



(標示紅點及紅圈的是幾個南太平洋珍珠養殖國家)

 

  1907年阿古屋貝得養殖出真圓形珍珠的刺激之下,沒過多久時間,也以白蝶貝、黑蝶貝、瑪貝、池蝶貝等其他珍珠蚌貝陸續投入珍珠養殖的挑戰。有的人往印尼、菲律賓、帛琉,又有人往沖繩、奄美大島,日本的一些人甚至不同於往國外海域發展,而是去了他們國內的琵琶湖追尋淡水珍珠夢。

 

  首先,白蝶貝珍珠養殖是三菱財閥的岩崎小彌太男爵,透過藤田輔世(藤田昌世的兄長)之手,於1916年在菲律賓民答那峨島的三寶顏半島附近進行養殖。此外,1920年時御木本在帛琉設置養殖場,也取得了成功。

 

  與此同時,藤田輔世1920年於印尼的布敦島(Buton,印尼東南蘇拉威西省的一個縣)設立一家南海珍珠公司,採用阿拉弗拉海(Arafura Sea,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間的海域)白蝶貝,進行珍珠養殖。

 

  黑蝶貝珍珠,御木本在1914年於沖繩的名蔵灣(Nagura Bay ),以及1921年往帛琉開始陸續著手進行。

https://www.google.com/maps/place/%E5%B7%9D%E5%B9%B3%E7%81%A3/@24.3900758,121.8484056,7z/data=!4m5!3m4!1s0x0:0xeda025931426e727!8m2!3d24.4627537!4d124.1440332

(目前在石垣島的平川灣Kabira Bay進行養殖)

 

  瑪貝半圓珍珠,1908年最早在奄美大島所屬的油井小島(Yuiko Island),豬谷壯吉等人嘗試開始養殖。

https://www.google.com/maps/search/%E6%B2%B9%E4%BA%95%E5%B0%8F%E5%B3%B6+%E5%9C%B0%E5%9B%B3/@28.174202,124.7967709,6z

 

  1904年,北海道水產試驗所技術員的越田德次郎以千歲川裡的川珍珠貝為母貝,又拿沙礫、散彈、陶器破片為珠核,給插入至貝殼與外套膜之間,進行淡水蚌實驗性的養殖,未幾以失敗告終。

 

  川珍珠貝為棲息於寒冷地帶的雙殼蚌,在流速湍急的河川底部露出蚌殼上端呈尖刺狀,打赤腳的人們一不小心很容易被刺傷。從名稱看好似可採得珍珠,確實此與歐洲德國能取得珍珠的河蚌長得極為類似,明治之後逐漸被開發的北海道發現到此,基於事實雖冠予此名,可惜日本的此蚌並不產珍珠。

 

  淡水珍珠養殖後由藤田昌世於1924年,體現在琵琶湖首先以有核的褶紋冠蚌做養殖,接下,才再改用三角帆蚌。因此,儘管淡水珍珠養殖往不同地方使用各種的母蚌分頭進行,一切的努力,也因二戰的開打而被迫中斷。

 

  戰爭結束後,海外的珍珠養殖事業得到更廣泛發展。除日本國內的海水和淡水珍珠養殖外,日本在海外珍珠養殖的最大優勢,是”受惠”於「珍珠養殖事業法」此法規的嚴格保護,當中明定「海外珍珠三原則」讓日本珍珠產業大家都得按此遵循,多少放緩了珍珠養殖全球化的腳步,起到保護自家在此產業的市場壟斷。

 

  有關此規定如下:一,日方的珍珠養殖技術不得公開。二,所生產的珍珠必須全數運回日本國內,該販賣權由日本一方取得。三,珍珠之生產品種、形態、數量需遵從官方、協會的指示來做調節。

 

  然而,20世紀的70年代,養殖技術雖然都得按照此三原則,卻無法阻擋業者往海外發展,鞭長莫及之故,珍珠養殖的核心技術逐漸脫離日人手中,朝向當地住民、地方資本和當地技術的方向發展。

 

  特別是1992年發生的赤潮(Red tide,又叫紅潮,為一種水域裡的藻華現象)1994年發生的傳染病,大大降低了日本阿古屋貝養殖珍珠的數量和質量,許多國內外珍珠業者也因此放棄阿古屋珍珠的養殖,將心力轉移到其他母貝的珍珠,如白蝶貝、黑蝶貝等方面去。結果,白蝶貝珍珠和黑蝶貝珍珠產量迅速擴增,養殖珍珠的全球化加快了步伐。隨著1998年底,日本廢止了「珍珠養殖事業法」勢不可擋的情況下,全球化變得更加明顯。

 

  接下來,本文繼續介紹珍珠全球化的目前情況,重點主要放在白蝶貝珍珠和黑蝶貝珍珠,另外,也報告有關其他珍珠的一些信息。

 

1. 白蝶貝珍珠

 

  二戰結束後,養殖事業曾於1954年在緬甸短暫恢復,隨後因政治因素旋即停頓。結果,澳大利亞順勢切入此珍珠養殖的事業(以前僅為貝殼採集),此外,印尼、菲律賓,以及近年來政治逐漸穩定的緬甸,也陸續投入此養殖事業的營運,目前海外約有30幾家日本公司取得相當程度之進展。再者,現地有幾家當地主要珍珠養殖戶,好比澳大利亞的PASPALEY和菲律賓的JEWELMER,儼然都成為該國最大的珍珠養殖公司。白蝶貝珍珠,目前主要在澳大利亞和印尼生產,此兩國就占總產量的90%,緊追這兩國家後邊的是菲律賓和緬甸。

 

  白蝶貝珍珠有兩種,珍珠層含有黃色素的稱為"金唇種”至於稱為”銀唇種”的則不含色素。前者在菲律賓和印尼很是多產,這兒的白蝶貝出產金色的南洋珠居多,後者銀唇的白蝶貝多棲息在澳大利亞,珍珠為銀色或不鏽鋼色的白色南洋珠。

 

2.黑蝶貝珍珠

 

  黑蝶貝珍珠於二戰結束後的1951年沖繩恢復養殖。一開始有幾家公司投入此,最後只剩「琉球珍珠」一家,且於1965年成功養殖出123顆的珍珠來,此後產量持續增加。上世紀70年代獨擅其長,這兒的黑珍珠一度被誤認為是染色出來的,後經任職御木本真珠研究室室長的小松博先生(現任日本真珠科學研究所所長,筆者學習珍珠的恩師)GIA的《Gems Gemology》期刊專文介紹,業界方才知曉該處已能養出黑珍珠了。

 

  隔沒10年的80年代,大溪地往珍珠養殖一途發展成全面化,因此,黑珍珠養殖的注目焦點自沖繩被轉移到大溪地。此地因屬法國領地之故,若要進入廣袤的歐洲大陸自然比沖繩容易,因而很快地趕上並超越沖繩養殖的黑珍珠,而大溪地目前的產量幾乎達世界總量9成以上。

 

中國客家籍的華僑溫惠仁先生是該地養殖珍珠的開拓者之一,大溪地羅伯特・溫(Robert Wan)公司創始人的他,從棲息著大型黑蝶貝的外甘比爾群島之南馬魯特阿環礁(Marutea South)開始進行珍珠養殖,後來,陸續又收購了幾個島嶼。到了上世紀90年代,大溪地一半黑蝶貝珍珠都出自他手中,成為最大養殖業者。溫先生或者之前的養殖業者,以往都以紐約等為中心開拓大溪地黑蝶貝珍珠的市場,初期很難取信對手,當時的黑珍珠因為多用放射線照射產生黑變,就算養殖的黑蝶貝珍珠難免不被想成經過人工著色。

 

  不過!等再看到上邊帶有孔雀綠色的大溪地黑蝶貝珍珠,方才明白此為天然顏色,往後「Tahitian Black Pearl」名稱的大溪地黑珍珠,遂源源不斷進入到歐美市場深受歡迎,黑蝶貝珍珠的登場代表著雙重的意思。

 

  上世紀將要結束前國際某知名雜誌曾以溫惠仁為專題報導。專程飛到大溪地的記者,由那兒再花3個小時抵達甘比爾群島的南馬魯提亞島訪問後,發表了溫不但將發電機和醬油帶到這世界盡頭的南島,且以大上日本阿古屋珍珠貝四倍之母貝來養殖珍珠的文章。

 

  日本珍珠業界對此則報導文簡直後悔極了,前後三次以「珍珠王」稱呼溫惠仁,這、這、這…至今為止的珍珠王不都是御木本幸吉一人而已嗎?以往珍珠王侃侃而談的地方不就是英虞灣、島嶼、鳥羽,怎麼今天換成大溪地、甘比爾、南馬魯提亞島了呢?

 

該地業者通常利用一種收集器的東西來採集天然稚貝,接著再培養一年半到兩年,即可成為當作養殖珍珠的母貝。

 

(南馬魯特阿環礁)




  目前,所有珍珠價格都呈下降的情況,不僅只阿古屋珍珠而已,大溪地為要降低生產成本,據說不僅使用硨磲所製的廉價珠核,插核也聽說屏除日方技術人員採聘用較為廉價的勞工,不斷降低成本也導致質量惡化進而影響價格,只好走入惡性循環一途。

 

  最近斐濟(Republic of Fiji)所養殖的黑珍珠是出現於市場,數量雖不構成很大的影響力,但該地的黑蝶貝珍珠具有很獨特的綠色,顯得特受歡迎。此外,2012年起密克羅尼西亞(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據報導也開始養殖著黑蝶貝珍珠。

 

3.淡水珍珠養殖

①日本的淡水珍珠養殖

 

  琵琶湖的淡水珍珠養殖,從1946年起算是快速成長的行業,之前養殖都是有核珍珠為主,就像海水珍珠得用珠核來進行插核。不過有意思的是,淡水珍珠養殖僅以外套膜所形成珍珠袋即可養出美麗的珍珠來,亦即從有核轉化為無核的養殖。之後產量穩定成長,可是養殖規模隨之整體環境逐漸惡化,母貝體質弱化,加上引進外來種造成生態變化,生產量從最高時期的1,690(1980年,6,337.5kg)逐年下降,目前只剩20(75kg)失去往日雄風,此地已不再具有所謂的行業規模了。

 

②中國的淡水珍珠養殖

 

  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的珍珠養殖一路以獨自的過程發展,1964年人工養殖的淡水珍珠試驗成功,此都沒日方插手。淡水珍珠先是以褶紋冠蚌採無核方式養殖,1971年首度出口160(Monme1=3.75g)銷往日本,品質若與琵琶湖的相較,兩者簡直天差地別。然而此類珍珠在歐洲當作土特產來賣,大為流行,產量因此快速增長起來,1984年銷往日本的實際數量達13,000(48,750kg),僅13年時間出口量呈8萬倍驚人速度的成長,褶紋冠蚌的無核珍珠幾經流行過後,消失匿跡退出市場。接著轉改三角帆蚌為母貝的有核珍珠新品上場,價格便宜,珠形漂亮,不旋踵快速地奪下琵琶湖淡水珍珠的市場,甚至威脅到小顆粒的阿古屋珍珠,日本的淡水珠失去與之競爭的能力只好豎起白旗。

 

  此後,中國進行了許多技術的創新,例如尺寸之增大和圓度的提高,整體業界如火如荼發展也與其他所有的養殖珍珠做競爭。最高年產量曾達1,500t(40萬貫),珍珠的稀少價值性完全從根部被破壞殆盡,珍珠業界無異就像被颱風掃過一般,全都東倒西歪。

 

4.其他的珍珠養殖

①阿古屋珍珠養殖

 

  除日本之外,中國、越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拉斯海瑪)等都有養殖阿古屋珍珠。

 

  中國的阿古屋珍珠養殖於1958年培育成功,到80年代初,農村承包制的落實,之後1983年開放私人養殖政策掀起熱潮,產量急遽上升,養殖地點多集中在海南島北部到雷州半島的流沙,北海市營盤海域、合浦海域、福成海域、潿洲島南灣,此域聚集著規模不小的養殖場。

https://www.google.com/maps/search/%E5%BB%A3%E8%A5%BF+%E9%9B%B7%E5%B7%9E%E5%8D%8A%E5%B3%B6++%E5%90%88%E6%B5%A6/@21.2879846,108.3540016,8z

 

  中國產的阿古屋珍珠,以他們稱為「馬氏貝」的阿古屋貝為主,全以人工採苗作業,若與日本的兩相比較,黃色味較強,光澤度較弱,指望質量高的好珠子並不多見。大小多在567mm,至於8mm以上的極少見到,生產量據說最高時期曾達8.8t(1995),目前降到約4,000(1t多一些)。據說日本也從那兒有數百貫的進口量,確切數量不得而知。後期的珍珠加工,據說不少是採用日本的技術。

 

  整個中國珍珠產業,總體而言屬於「高產低值」的情況,因此仍有許多要轉變觀念及改變做法的空間。

 

  另外,越南該國北部的下龍灣及南部靠近胡志明市的雲峰灣,都也是珍珠的主要產地,珍珠尺寸約在46mm

 

  采珠業以往曾是波斯灣的支柱產業,此情形一直延伸到1960年,等到1966年阿聯在荒蕪的沙漠發現到石油後,該地整體珍珠產業因而丕變。

 

  簡稱阿聯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阿布達比、夏爾迦、杜拜、阿吉曼、富吉拉、歐姆古溫、拉斯海瑪,此七個酋長國組成)的阿布達比、拉斯海瑪此兩個酋長國,目前是進行著珍珠養殖。

 

  阿布達比是採集天然孵化的阿古屋貝稚貝,養殖約兩年後,將它們做為母貝再來進行插核。由於母貝不是那麼的大,珍珠的大小也都集中在56mm。另一方面拉斯海瑪有幾個海底湧現泉水的地方,是採集此附近棲息的阿古屋貝為母貝,此域要比阿布達比的阿古屋貝為大,養殖出珍珠的多在78mm。據說,這兩個主要養殖場所養殖的貝殼數量約為20萬只,對整體珍珠市場的影響目前不大,

 

  作為重現波斯灣天然珍珠的阿布達比珍珠養殖,強調除拋光外,並不對珍珠進行任何的多餘加工處理。



(
標示紅圈的是阿聯兩個珍珠養殖的區域)

 

②瑪貝真圓珍珠養殖

 

  1990Marine World Project公司在菲律賓呂宋島開始進行養殖試驗,兩年後進入正式的事業生產。瑪貝真圓形珍珠養殖中最大的麻煩是,容易脫核,該司為控制此問題的發生,靈機一動遂拿當地人常用的止痛和刮傷草藥,成功抑制了瑪貝頻發此的毛病,順利成功養殖出真圓的珍珠來。現地多採用天然的2年母貝,接著養殖兩年即可產出712mm的珍珠。

 

③鮑魚貝養殖珍珠

 

  拿鮑魚貝當母貝進行養殖珍珠的有日本(宮崎縣、長崎縣)及韓國(濟州島),不過!真正以商業模式進行的僅有紐西蘭而已。1995年在該國斯圖爾特島(Stewart Island)的「皇后鮑魚公司」拿鮑魚貝以商業模式進行養殖,是成功養出不規則的鮑魚珠;該司接著也在斯圖爾特島的海岸,採集約5年的天然鮑魚貝為母貝,將816mm半球形的珠核插入貝內,一年半可養出12mm以下的,兩年至兩年半能產出1218mm的半圓鮑魚珠來。

 

④彩虹唇瑪貝養殖珍珠

 

  進行彩虹唇瑪貝 (Pteria sterna)養殖半圓、有核真圓珍珠養殖的是,1993年位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瓜伊馬斯(Guaymas)養殖場,並且在1995年,北美首次成功大量養殖出半圓的珍珠。

 

  另一方面,1996年吐桑寶石礦物展該司曾試驗性的介紹了12顆有核珍珠,之後,年產量增加到約4,000顆,自2005年起更達到10,000顆。透過採集天然幼苗養殖約1824個月,選擇達到1824cm大小的彩虹唇瑪貝為母貝進行插核手術,經過1820個月,則可以養出7.5mm的珍珠來。

 

⑤孔克養殖珍珠

 

  據報導,2006年佛羅里達的大西洋大學的兩位博士,成功養殖出有核與無核的孔克珠。養殖細節雖未完全公布,唯一可知是先對粉紅鳳凰螺進行麻醉注射,接著拉出貝肉,有核的情況是珠核與細胞小片插入各一,無核的話僅插入23片細胞小片,手術後,將貝肉再送回殼內養殖大約12個月。成功率,有核的為60%無核的約80%。他們也將養殖出的202顆此些珠子送往GIA(美國寶石學院)進行鑑定,結果明白非常接近天然的孔克珠。

 

5.價格比轉為價值比的珍珠新觀念

 

  養殖珍珠的全球化導致珍珠價值觀出現明顯之變化,阿古屋珍珠占據世界市場大部分時,日本阿古屋珍珠的價值觀無異是養殖珍珠的價值觀。然而,隨著日本阿古屋珍珠影響力的衰退,其他各珍珠生產國出現了各自獨特的珍珠價值觀。好比澳大利亞,珍珠價值觀是寶石甚至是高級珠寶的代名詞,然而在印尼或大溪地,對此的價值觀看法卻大為崩潰,再者,對中國人來說珍珠的價值為何?倒是容易令人引起懷疑的!

 

  最近養殖珍珠的珠核頻頻出包,回朔起1924年巴黎珍珠裁判的日本,當時以淡水雙殼貝為珠核的材質,接著珍珠層再將外表完整包覆為嚴格之規定。

 

  目前許多國家卻認為”只要能形成珍珠袋的不都可以養殖出來”因此,胡亂開始使用多層貼合甚至是硨磲貝殼的珠核,或者屢用裸珠紮串、鑲嵌做此素面朝天的款式面世。如果珍珠的生產、加工、品質、設計、製造大家都沒共同的附加式價值觀,誤以為”只要能夠賺錢有何不可”那麼養殖珍珠,未來絕對有可能往殺雞取卵的不尋常方向發展,同為業者的我們能不冷靜好好思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