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5 15:12:18無名

深入淺出的《公民財政》

立法院人事處和台灣金融研訓院於728日和812日的下午2點到5點,共同辦理「基礎預算書分析」和「進階預算書分析」,由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授課,除了〈公民預算卅問〉的簡報講義外,還附贈一本黃院長寫的《公民財政:公共財務管理的操作與應用》,兩者可相互參照。

「基礎預算書分析」16問,著重介紹我國預算運作架構,包含公民財政展現於預算參與、預算法令分析、預算編列與審議流程三個單元;「進階預算書分析」14問,旨在培養審查預算功力,包括預算編列與預算書架構、審查預算中的蛛絲馬跡、永續財政才是施政的基礎三個單元。

書的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觀念篇從封建財政到公民財政」,介紹公民和預算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操作篇 公民預算審議廿問」,介紹我國目前的預算制度和審議方法;第三部分「應用篇 公民財政看年金改革」,則是從社會防護體系的觀點探究年金改革。

黃院長曾任立委彭百顯的助理和宜蘭縣政府財政處長,兼具立法與行政部門的工作經驗,擁有預算編列和審議的經驗,加上經濟學領域的學術背景,讓他在授課時,讓我感受到不同以往的預算研習經驗,不僅淺顯易懂,而且興味盎然,課後邊看書邊與講義內容參照。

第一種是書跟講義都有的部分,如「預算」的定義:

「所謂預算,指的就是針對政府的收入與支出,經過立法部門批准,而交付行政部門執行的財務計畫。這些政府收入主要來自各項稅收還有規費,而支出則是包括各項政府所需要的人事費用、基礎設施投資、教育經費,還有失業補助或救濟金等。」(《公民財政》,頁15

「公共預算是一個在一定期間內,為完成施政目標的財務計畫。經常利用過去一期或多期的績效來對照,也要同時呈現對於未來的影響。公共預算的內容則是主要包括對於完成目標所需要的資源以及可運用的資源推估。」(〈公民預算卅問〉,頁11

書跟講義參照著看,就更清楚「預算」的概念。前者指出預算書的內容必須經過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審查同意,後者強調預算書的內容包括完成一定期間內的目標所需資源和可運用的資源推估。

第二種是書有而講義沒有的部分,如「具備公民財政能力,至少要表現在三個面向」:

「首先,要能夠清楚財政權利與義務。……持續調整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平衡,對於加稅、減稅能夠跟公共服務的質與量進一步接軌,才能讓公民財政有穩固的發展基礎。其次,要能夠掌握財政運作基礎機能。……才能知道在民主政治中,如何參與公共資源的匯集與運用。……最後,針對違背財政紀律的政治人物要能夠有效課責。……課責的內容應該是包括資訊的透明度,以及決策過程的邏輯交代,而不單是貪污與否的問題而已。」(《公民財政》,頁47~49

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就不會一味要政府提供福利、建設,和要求減稅、免除規費;知道參與預算決策者跟決策依據,才能正確評價政治人物的態度與作為;知道應該要求誰為決策負責,才能建立責任政治。

第三種是書沒有而講義有的部分,如「當前預算程序中消失的原件」:

「預算編列中,決算審計經驗無法導入,經濟環境參數勘誤免責,績效評估與預算執行審議免責;預算審議中,議場攻防無法聚焦施政意涵,訊息不對稱致使監督無力;預算執行中,僵固編列無法因應變化,主計流於書表查核。」(〈公民預算卅問〉,頁22

無論是中央或地方的預算審查,都面臨上述困境。例如,過去我在金門縣政府工作的時候,業務之一即是辦理年度施政計畫先期作業的概算審查,在彙整各單位計畫的過程中,幾乎不見將前年度決算審計經驗導入的情況,金額照填,經費照爭取。

黃崇哲在書中兩次提到「財政不分藍綠」(頁52103,債務是全民要共同承擔的,在書末總結他參與財政工作的三大心得:「天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借錢竟然都是要還的,以及政府的錢竟然也是錢。」(參閱頁200~203破除政府買單的迷思,政府不是誰,政府就是「我們」,政府的預算來自稅收,不調漲稅負跟規費就是貸款或舉債,終究由公民負擔。

黃院長在講義提到「參與式預算」,但公民的準備足夠嗎?包括:

「預算結構的認知錯誤:除了歲出外,還有歲入結構不願承擔;預算機制了解不足:只注意水電油價,忽視能源效率;預算編列的反應錯誤:誤認蚊子館與活動是執政關注的指標;世代責任混淆不清:出現霸凌未來的支用習慣。」(〈公民預算卅問〉,頁64

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與檢討。一如作者所言,唯有更多的公民具備預算審議能力,影響社會輿論以參與財政掌握預算,才能掌握國家社會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捍衛自身的財產權和公民權。

 

【圖:黃崇哲著,《公民財政:公共財務管理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台灣金融研訓院,20191月初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