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08:56:59吳思鋒

《劇場.閱讀》 | issue 40 編者的話



《劇場.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macautheatre/
銷售點https://goo.gl/hv5qLa

「空間」一向是討論劇場的關鍵詞,從英國劇場導演彼德.布魯克著名的「空的空間」涵義、澳門及台灣起於某種政治性的環境劇場,原住民從「山地歌舞」到「現代劇場」之轉折等等,線索歷歷,本期專題作者之一陳考齋便直接破題,曰之「空間不曾是空的」。

的確,空間不是古典意義的自然,它若是「空」,也是經過他人他物加諸其上,一番演變後的結果。本期專題「失落空間,非常劇場」,便試圖從城市與劇場的範疇,探勘兩者之間的連帶關係。例如鷺兒〈將空間與藝術交還民間〉從香港近年文化政策、地產霸權切入社區藝術的發展;澳門行為藝術家暨主要推動者吳方洲在訪談中,以一位藝術家的空間感性,從當地環境變化一,一分析不同空間與發展行為藝術的相適性;都市研究者李凱欣則拾起一片民間文化的失落風景。

來到台灣,陳考齋從「非地方」的觀念,帶我們走近兩個「怪怪的」場所,細述背後的文化生產與理想主義;李哲宇則把日人櫻井大造與台灣青年在台發展的帳篷劇場,與社會運動乃至參與者本身的社會、時代意識,做一勾勒。當然,雄仔叔叔與梁倩瑜聯手的圖文故事,從來都與城市有關,專欄作者們亦以各自的方式回應。

又或者,談論「空間」,也始終脫離不了對「時間」的捕捉、描繪,就像我們為什麼要在「當下」,以及如何站在一個「當下」的位置,甚至帶著未來性的想像或意識回顧呢?於是,空間的失落與修復,其實也是一篇篇時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