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09:45:56aggartpra

 中國教育學會發佈的這個數據 提出瞭哪個治理難題

  原標題:中國教育學會發佈的這個數據,提出瞭哪個教育治理難題

  中國教育學會2016年底發佈調查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規模700萬至850萬人。報告一發佈,就引起人們對教育培訓市場的關註和熱議,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也有之。實際上,教育培訓市場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是一個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普遍問題,是許多國傢都正著力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培訓是解決教育資源的有限供給和分配不均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激發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活力、繁榮文化市場、實現文化戰略的重要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教育培訓機構存在的合理價值與教育培訓市場的積極功能,充分發揮教育培訓在個性發展和人才培養上的重要意義,以彌補學校教育和傢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

  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的教育培訓也存在辦學上的利益至上、招生上的虛假廣告、內容上的超前教學、流程上的名不副實、形式上的即時快樂、機構上的魚龍混雜等亂象,以致嚴重幹擾瞭教育培訓市場的正常運行,玷污瞭教育培訓機構的良好形象,背離瞭教育培訓的初衷,這是需要我們加以重視和認真對待的。

  那麼如何對待教育培訓市場呢?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這就要求做到支持與規范並舉、鼓勵與約束並行、發展與治理並重,就是要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思維去重建教育培訓市場的綜合治理框架體系,最終形成教育培訓市場的良性治理格局。近年來,我國部分省市已經開始規范對教育培訓市場的監督與管理,這是可喜可賀的,但面向未來,還應做到三個結合。

  首先,制度設計與行業規范相結合。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社會培訓機構並未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也缺乏一種相關制度和行業規范,直接導致社會培訓機構的參差不齊和培訓市場的魚龍混雜,為此亟需完善制度建設。在制度設計上,應在國傢和省級層面完善教育培訓市場綜合治理的制度規范,包括方針、政策、法律和規定等。如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於2011年1月正式通過《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並頒佈實施瞭《上海市教育培訓機構學雜費專用存款賬戶管理暫行規定》及《補充規定》、《上海市經營性民辦培訓機構登記暫行辦法》和《上海市經營性民辦培訓機構管理暫行辦法》;重慶市政府也於2014年7月出臺瞭《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即使如此,仍不能滿足培訓市場發展的需要,有待進一步加強。在行業規范上,應鼓勵那些優質、高效且富有創新活力和良好社會聲譽的教育培訓機構組建行業聯盟,積極探索教育培訓行業的現狀、特點和趨勢,研究教育培訓行業的標準、制度和規范,明確培訓流程,建立行業的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完善教育培訓行業的評估標準和體系,開展教育培訓行業的年度自評。

  其次,理性引導與有效監管相結合。以往對於教育培訓機構,多是重“管”輕“理”,以致無法形成管理主體與管理對象之間的有效互動,甚至還出現瞭對抗情緒,與此同時,社會對培訓機構也開始形成瞭一些刻板印象,這些都阻礙瞭教育培訓市場的健康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培訓機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特別是它滿足瞭廣大人民群眾的多樣化教育需求,為個性化教育創造瞭空間和可能,因此,政府和社會應積極鼓勵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而不能一味否定和拒絕。但積極鼓勵並不是放任自流,它需要理性引導與有效監管相結合。理性引導是使教育培訓機構在守法規范經營的基礎上加強自律,努力成為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和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並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引領教育培訓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同時,應建立多元監管體系,如對於政府,應完善教育培訓機構的資質、經費、經營、質量等的審查,發佈教育培訓行業質量年報,建立信用公開和信用等級檔案制度;對於社會來說,應建立教育培訓行業社會監督管理平臺(如網絡平臺),通過問卷調查、電話訪談、網絡跟蹤等方式,暢通投訴舉報渠道,以加強對教育培訓市場的及時調控。

  最後,文化建設與生態培育相結合。教育培訓市場的良性健康發展,離不開積極向上的培訓文化,這需要從三個方面用力:一是增進文化認同。教育培訓市場由於對象多元、類型多樣、性質迥異,因而形成瞭多樣的培訓文化,如英語培訓和藝術培訓的文化就有很大差異,這就需要增進文化理解,形成培訓行業的文化共識和文化認同。二是推進文化交融。教育培訓市場的生命力是文化,這就應推進文化交融,形成一種極具包容性和統攝性、極富滲透力和穿越力的培訓文化,激活教育培訓行業的文化基因,構築一種多元開放、和諧共生的文化樣態。三是培育文化自覺。培訓文化建設需要充分發揮培訓機構的主體性,彰顯其文化自信,形成其文化自覺。隻有當一種成熟的文化成為培訓機構和市場的一種信仰和追求,成為調節培訓行為和經營管理的一種規范時,文化建設才有可能。在開展文化建設的同時,也應積極培育教育培訓市場的良好行業生態。一方面,對於優質教育培訓資源,應通過品牌戰略、市場管理以及與體制內教育機構的聯姻,實現其孵化拓展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應積極創造優惠條件,鼓勵扶持新生創新型培訓機構的發展;此外應積極鼓勵教育培訓行業內部的良性競爭,努力形成一種積極、規范、有序的競爭格局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大力加強培訓行業的行風建設,努力打造良好的行業風尚。

  應該指出,規范教育培訓行業本身不是目的,唯有以治理統領規范,以規范促進發展,不斷完善教育培訓市場的綜合治理體系,才能促進教育培訓行業的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