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 12:00:36aggartpra

高校“十四五”規劃中學科建設要處理好五對關系-中國教育新聞網-暑期課程

摘 要:學科建設是五年規劃的核心內容。在前期快速發展基礎上,高校更應講求學科建設的時代性(如強化基礎研究)、關鍵性(如人才培養)和遞延性(如精細化管理)。“十四五”期間,高校應該著重關註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協同、研究方向的穩定性與開拓性的統一、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融合,要通過發展績效與責任機制的貫通,以及條件支撐與重點戰略的配合來充分釋放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

關鍵詞:“十四五”規劃;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目前,高校“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執行過半,2019年將逐步進入新一輪的“規劃時間”。作為“十四五”起點的2021年,既是中國“兩個一百年”的第一個一百年節點,也是面向2035年“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的起點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已經發佈,《國傢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研究編制工作也在進行之中。可以預見,本次五年規劃將呈現出與中長期規劃“歷史性交匯”的典型特點。

學科水平與高校發展水平之間呈高度相關關系,學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校的國際地位和學術聲譽。[1]辦學者常說:“辦大學就是辦學科”,這也決定瞭學科建設依然是高校“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2]在高等教育整體運行范式,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績效評價機制及校院兩級關系等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的前提之下,各高校必將堅持走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的發展之路。為此,提前謀劃“十四五”期間的學科規劃,對於各校學科生態系統的特色化發展,推動“雙一流”建設總體目標的實現十分重要。在綜合考慮若幹重點高校近年來學科發展態勢以及高等教育、科技創新、經濟產業等宏觀背景基礎上,筆者認為以下五方面是高校制定“十四五”規劃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

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協同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幹意見》把基礎研究擺在科技創新體系的突出位置,隨後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也提出瞭若幹重大舉措。強化基礎研究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必然選擇,體現出時代性、前瞻性、戰略性,我國頂尖高校應對此做出有力回應。盡管基礎研究與基礎學科的內涵不盡相同,但毫無疑問基礎學科是基礎研究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重要指向,其發展既是高校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源泉,還承擔著科學通識教育、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營造等“軟功能”,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與開放進程的加速,高校愈發重視應用學科發展,教師也更傾向於投身市場性更強的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高校科技創新活動不斷向創新鏈的後端延伸。雖然政府和高校都有清醒認識,但現實情況卻是除瞭部分傳統基礎學科優勢高校,大部分高校都存在“重應用學科、輕基礎學科”的傾向。

在國際科技競爭的日趨加劇,尤其中美貿易戰不斷演化升級,美國對以華為為代表的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打壓的背景下,科技界、教育界愈發清楚基礎研究已成為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構築基礎研究先發優勢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

“十四五”期間,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學應重視基礎學科發展,以問題為導向協同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同時也要破除二者之間非此即彼的競爭關系,充分發揮學科生態系統的整體競爭力,真正實現學科交叉或實質性跨學科研究。當前,高校重視基礎研究既有宏觀政策的激勵(可以拿到更多的發展資源)的有利條件,也可以超脫於原有學科/院系體系而實現學科鏈條的協同化。

穩定方向與前沿開拓的統一

由於國傢重大戰略需求、現有學科發展基礎等差異,當前我國高校所開展的前沿方向研究與國外一流大學存在較大的不同,二者孰優孰劣尚不能給出定論。但是,當前我國學科建設確實存在新興學科方向湧現不足、研究方向的前沿性欠缺、交叉性偏弱等問題,同時高水平人才隊伍的缺失、平臺建設進展緩慢、交叉研究和探索式研究項目支持力度較小等情況進一步制約瞭我國學科的內涵式發展。學術界普遍反映,從事新興領域和交叉學科研究的人才/團隊、平臺、項目在傳統學術評價機制下很難得到充分支持,相對固化的傳統學術共同體機制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因素。目前,學科方向已不單單關涉科學研究進展與突破,並且逐步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此外,學科方向的選擇,可能影響一個學科甚至整個學校在某領域的影響力和資源獲取能力,甚至從長遠看將影響高校的整體創新實力與水平。

在國傢走向全球科技創新前臺或“無人區”的進程中,我國總體科技發展戰略必然是“同步領域彎道超車,前沿領域下先手棋,陳舊領域果斷放棄”。高校作為創新資源的重要聚集地,應積極響應國傢發展需求,充分釋放創新活力,開展高質量的學科建設,這關鍵在於協調好穩定學科方向和開拓前沿領域的關系。

具體來看,高校“十四五”學科規劃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全然不顧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一味堅持傳統學科方向,保持學科發展體系的高度穩定性;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完全拋開優勢學科、優勢方向之基礎而忽左忽右,盲目探索新方向、新領域。我們建設高校規劃應積極爭取傳統方向與新興領域的中間靈活地帶,力爭通過獲得重大資源支持、搭建學科發展平臺、引進並培育相關領域的高質量人才隊伍,激發學科發展內生動力,並使其扮演融合多方、孵化前沿、活躍學科系統的功能,在保持現有學科生態體系穩定與平衡的基礎上,實現傳統研究方向的深入穩定探究與前沿新興方向的開拓探索並舉,創新學科發展范式。

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融合

學科建設的內涵豐富多樣,目前我國學界並未對此形成相對統一認識,有學者認為其主要包括學者隊伍、學術成果、學生質量、學術聲譽等多個維度。[3]事實上,我國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存在一定割裂,這也是中國一流學科與國外一流學科的重要差距之一—不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4]當前,真正在實踐上以人才培養為第一要務的情景少之又少,這反映在各種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中,這與我國高校不直接或不完全面向社會、市場、學生及其傢長這個“客戶”辦學有較大關聯。[5]人才培養作為高校最基本的職能與使命不容輕視。我們註意到,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所開展的學科評估,事實上已經把人才培養放到瞭一個較為突出的位置,這是一個重要良好導向。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高校“十四五”規劃若不將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提到突出位置,繼續惡化人才培養的現實環境,將極大動搖高校長期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同時也將嚴重影響優勢學科的社會影響力。當前,高校逐步將人才培養納入學科發展的重要方面,未來學科評估也將著重考察教育教學質量,但僅僅如此並不能滿足社會、市場、學生及傢長對高校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

具體來看,高校“十四五”規劃應強化學科、科研、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制度頂層設計;創新教育教學評價考核,包括改善教師評價考核和嚴肅培養質量要求,前者旨在解放教師的時間和精力以保障其充分參與人才培養活動的可能,後者旨在規范教育教學活動以提升過程質量。

發展績效與責任機制的貫通

高校是松散結合的聯盟型組織,映射到學科建設上可能存在的現實問題就是學科發展責任機制在某種程度上的缺失,即較少有人願意承擔學科發展的風險與挑戰,缺乏責任擔當意識。學校領導者權力覆蓋面寬,政治號召、願景激勵、戰略規劃的權威在自上而下傳達中層層衰減,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影響基層學術組織和全校師生的行為模式。院系領導者具備較強的學科歸屬關系,尤其是在一個院系擁有不止一個一級學科的情況下,加之任期制的影響,其責任機制狀況取決於個人素養的情況較為普遍。

當前,“院為實體”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普遍實踐,使得院系逐漸成為配置重大資源的權力中心,但在院系內部的學科之間較為科學合理的資源分配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以領導人的主觀意志為主的分配模式仍占多數。為進一步實現學科建設的發展績效與責任機制貫通,應進一步明確學科負責人的學科建設責任,使其充分扮演好學術領軍者和“學術經紀人”角色,在引進並培育該學科人才和實現人才隊伍匯聚、平臺資源搭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院系負責人應該作為學科建設績效的第一責任人,借助於領導班子考核等組織治理手段和“雙一流”評估等績效考評手段得以準確傳導,實現院系權責統一,聚焦學科發展。

條件支撐與重點戰略的配合

長期以來,學科群、學科生態、學科體系等概念會在發展規劃中出現,尤其在當前應對“雙一流”建設相關政策和學科評估情境下,高校對其重視度更是提高不少。例如:部分高校“十三五”規劃做瞭力度各異的重點發展設計,但貫徹並不徹底。高校作為松散結合的學術組織,每個組織單元甚至不少領軍人物都是一個話語中心,撤並學科常常撤而不消、撤而不倒甚至改頭換面、重樹大旗,而重點發展戰略被擱置、被消弭、被扭曲的情況並不少見。其主要表現在資源配置上,即重點設計的戰略性學科投資經常被異化為“平均主義”或“半平均主義”的操作方案,導致學科調整政策實施困難重重、進展緩慢。

事實上,學科發展離不開包括資金、物理空間、實驗設施設備、科研經費、人才隊伍、研究生名額、科研平臺等多方面的支撐條件與投入。重點學科發展戰略如不切實配以重點資源投入並持之以恒,則無異於緣木求魚。一方面,在各層面資源不同程度存在平均主義大背景下,即使對重點發展領域進行相對傾向性投入,也很難形成對重點發展領域的正向激勵。另一方面,由於學科發展資源的多元化,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各種力量博弈的最終結果就是重點發展學科不可能得到所有資源的傾斜,而是“各有所獲”,這是資源分散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近年來,浙江大學實施瞭一系列重大舉措促使條件支撐與重點戰略更加匹配。學校實施的高峰學科建設支持計劃、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支持計劃、優勢特色學科發展計劃,通過各項學科建設計劃的分層分類支持,進一步落實“高精尖缺”導向;2018年以來,又相繼啟動“雙腦計劃”等多個學科會聚計劃,真正把多種資源向重點領域、特色方向上傾斜,並通過增量資源的有選擇投入,實現學科體系化佈局,高峰凸顯、高原崛起、綜合交叉、動態發展的學科生態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十四五”期間,國傢宏觀層面的改革將繼續深化,獲取重大資源中的競爭激烈程度會不斷提高,高校自身必須刀刃向內開展實質性變革。反應快、力度大、方向準的高校,方能在學科體系化佈局和卓越發展中占得先機。(作者單位:吳偉、朱嘉贊,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張端鴻,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基於科教融合的新工科多元化發展路徑研究”(19JDGC010)

參考文獻:

[1]劉經南.樹立大學科建設理念 推進一流學科的跨越式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 2005(Z1):19-20.

[2]劉獻君.大學之思與大學之治[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0:17-37.

[3][4]周光禮,武建鑫.什麼是世界一流學科[J].中國高教研究,2016(1):65-73.

[5]吳偉.構建高校與社會的深度互動關系[N].中國教育報,2018-12-03(5).

《北京教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