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08:44:11jean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尤迦南達

(108.10.3)
因為《臣服實驗》以書薦書,閱讀《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印度,尤迦南達大師的自傳(1893-1952年)
克利亞瑜伽世界,靈修,弘法利生
自傳式書寫方式,詳細呈現。我對應著佛法的教誨
虛空、科學,八萬四千法門,不分別,歸如一宗!
想著如禪宗的靈修,末法時期的現在是否依能淨心入定?
很羨慕80年代,大多的環境比現在質樸
乘願再來人,慈悲示現、接引。
環境易造妄想,21世紀,佛魔分不清的現在
師父耳提面命,老實念佛中修定,莫入神通。
持戒,自修,無畏佈施,讚嘆尤迦南達大師
靈魂不滅,輪迴,是為持續修習,是為弘法利生
凡夫如己,從持戒身口意,不結惡緣,不造因果做起!
(隨筆摘錄)
p82,愛神甚於禪定,禪定衹是手段,切莫本末倒置。
p102,他的一生全心全意過著靈性的生活,完全的接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批評,他的身、口、意與單純的靈魂極其和諧。
「如是我聞」大師常以這句話做結,那是因為他沒有「我相」他的身口意已經與羅摩克里虛那完全密合,瑪哈賽大師不再認為思想是自己的。
p103,一天我走進赫拉火車站,我在廟旁看見一群人敲鑼打鼓瘋狂高歌,很不以為然,心想,他們衹是無心暢唱頌著上主的名字。
瑪哈賽大師回答了我的心思,「小兄弟,上帝的名字不論出於誰的口,無知的或聰明的,都很甜美。是不是?」
「不論何時,看到一潭池水,就坐下來禪定。平靜的池水使人憶起上天,那無垠的靈謐。池水映照萬事萬物,宛如宇宙的心靈之湖,映照出整個宇宙的活動。」
p129,第12章,我在道場的日子。
(全部再看一次,上師的日常智慧。
p141,「證悟者除非是得到內在應允,否則不會示範任何奇蹟」上師解釋道:「上帝不希望他創造的奧秘隨便顯示。世界上所有個體有無法掠奪的自由意志,聖人不會侵犯那種獨立性」,沒有開悟的老師,整天忙於沒完沒了地「顯示」奧秘,印度經典裡有一句話說,「淺薄之人一丁點兒想法,就會引起騷動,有深度者,就算靈思泉湧,亦不生漣漪」,這觀察真是鞭辟入裡不失幽默。
「無明的黑暗默默靠近,我們該快速走回心靈內部」上師常警語提醒弟子,要鍛鍊克利亞瑜伽。
「忘掉過去」聖尤地斯瓦爾會安慰弟子,「人因諸多愧疚,使生命黯淡,人類的行為並不可靠,唯有交付神,努力修行,將來每件事情都會改變。」
p142,他贊成心理建設是最好的治病方式,並且常說「智慧是最偉大的淨化者。」
「身體是靠不住的朋友,必須適當照顧,沒有什麼好商量,痛苦和愉悅都是暫時,安然接受所有兩相對立的感覺,努力超越感覺的限制。想像力是疾病之門,亦是養生之道,生病時不相信有病疾病就會逃離。」
聖尤地斯瓦爾鼓勵學生要學習東西方的優點,他外在的行為表現的習慣是西方式,內在精神為東方。
他讚美西方的進步,靈活多變、衛生習慣。宗教的理念,榮光要歸咎於東方。
p154, 「學習太多詞彙反而把自己搞迷糊」,「典藉的章句一次讀一偈,慢慢消化吸收,要引起人了悟內在的慾望,才有益。否則一直用腦袋理解,衹是滿足虛榮心,其實一竅不通。」
「人如果忙於展示自己多懂這些經典,那有時間靜下來,向內尋找無價的珍寶呢?智慧不供眼睛閱讀,只會被最微小的粒子吸收。」
p165,「上師不受宇宙束縛,他們不一定都在山上」
「印度和西藏的喜馬拉雅山不是聖人的地盤,一個人不往內在尋求,只顧四處漂泊,怎麼會發現真理。衹要誠心,就算是世界的盡頭,他的咕嚕亦會出現。」
我默默同意想起我在貝拿勒斯的禱告,馬上在一條巷子內就碰到聖尤地斯瓦爾。
「你有沒有可以關門獨處的小房間?」
「如果有。那小房間就是你的巖洞。」我這一生不會忘記這位瑜伽行者的靈視,是啟發人心,「就是你的聖山你會在那裡找到神的國度。」
他簡單的話語,道破長久以來我對喜馬拉雅山的執著,在炙熱的田野間我毅然醒悟,修行不必侷限於群山和白雲間。
(內修,不假外求
p171,太虛的中心就是我的直覺感知的所在。燦爛光芒從我的核心散放到宇宙各處,永生不死的喜悅宛如玉液瓊漿,在我周身擴散開來。我聽到上帝創造的聲音,「唵」感受到宇宙的震動。
突然間我恢復了呼吸,卻湧上一股難以忍受的失望,我知道我就要失去那刹那,無邊無涯的境界,再次回到身體的牢籠。
我的咕嚕,紋風不動。我跪拜在他的腳前,感激他讓我進入這個我渴求多年宇宙意義的境界。他沒有擺出任何架子,衹是扶我起身,靜靜的說「你不能醉飲玉液瓊漿,世上還有很多工作待你完成。我們先把走廊掃乾淨,然後到恆河邊散步。」
我拿了掃帚開始打掃,我知道上師在教導我生活平衡的奧秘,肉身行其日常的職務時,靈魂要延伸到宇宙的深處。稍後我跟聖尤地斯瓦爾到河邊散步時,我仍陶醉在難以言喻的喜悅裡,我看到我們的身體是兩個靈體,沿著河岸的小路前進,而靈體的本質就只是光。
(禪定在日常中修行
p177,上師微笑著說「你該不會以為上帝是人,處在宇宙中某個無菌的地方,端坐在那精雕細琢的大寶座上吧!你以為有神通的人,就可以發現上帝,但並非如此!一個人可以獲得控制整個宇宙的能力,仍然無法捉摸到上帝。靈性的進步不是從外在的力量來判斷,端看禪定中達到喜悅的深度。」
p192,江湖術士把這門學問搞得聲名狼藉,占星術包羅萬象,用數學的方式表達。也有哲學的思考在內。
「整個宇宙相互關聯,彼此影響,相互制衡成一恆定的韻律。就人性層次來說,人類要抗衡兩種力量,首先是它內在的衝擊,這個衝擊由地水火風空,應運而生,第二是外在自然力解體的現象,衹要人繼續想擺脱死亡,就會受天地間無數變化的影響。」
占星術是研究人類對應行星所產生的反應。星星沒有愛憎的分別意識只會散放或正或負的電波波動性。供外在的因果循環對照,而業力果報乃是人類過去行為的呈現。
一個小孩會在某個時刻誕生,就是天光與個人業力相合的結果。星座引人深思卻是無法改變的過去,與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但是,要正確詮釋命盤,也祇有擁有直覺智慧的人才做得到,衹是有這樣的能力的人很少。
天象在每個人出生時刻所下的斷言,並不強調命運中的善惡果報,但是可以喚醒人類升起解脫之心。以前曾做過的,現在可以不做。自己正是現在生活狀態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這一切都是行為所創造的結果,而人因為有靈性,所以可以不受制於行星。
人就是靈魂,有一具肉身,當人悟入自性,就不必受任何命定的限制,但衹要人的靈魂陷入沉睡的狀態,就會知道自己脫離不了世間法則。身處於微妙的束縛中。
「那麼上師,為什麼你要我帶星相臂環呢?」靜默後我大膽提出問題,我盡力去瞭解聖尤地斯瓦爾高深的詮釋,但對我而言,這仍是新觀念。
「旅人在抵達終點前,都還要依賴地圖指引。在旅程中,他會儘量抄捷徑,古代聖賢發現許多方法可以縮短人類迷惘的時期。在業力果報中有些固定的特性,可以運用智慧,稍微調整。」
人類會生病是因為違反宇宙的法則。典籍記載,人必須順應天意,不要詆譭老天爺。相信老天也會幫助我,但自己也要盡力彌補過去所犯下的錯誤。禱告、禪定、向聖者求救,藉星象臂環的力量,這都是可以讓過去犯錯的報應減輕,甚至消失。
p257,帕坦伽利的瑜伽體系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八步功法。
1.持戒,戒殺生、誑語、偷盜、淫、貪
2.精進,淨化身心,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知足丶自制、學習、虔敬。
3.體位法,正確動作脊椎骨要伸直,身體至於穩固放鬆的位置上禪定。
4.呼吸控制,控制生命之能以及精微的生命流動。
5.感官收攝,收回對外在物體的感覺。
6.集中,集中於一念。
7.打坐,禪定。
8.三摩地,超意識體驗。瑜伽八部功法引領,等到最後「絕對」的目標,以及瑜伽行者了悟超越一切智力所能瞭解的真理。
p282,業力法則決定動物的命運。這投入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準備進化到更高的形式,但是我太捨不得他走了,後來我知道自己太自私,我禱告使得鹿的靈魂不得離開,仍困在動物的形體裡,所以鹿的靈魂出現在夢中求我,若沒有我出於愛的引領他還是走不掉,我一答應他就脫身了,我不再傷心,我重新體會到上帝要他的孩子愛這個一切,而不會誤以為死亡及結束一切,愚昧的人只看到他的親友已去。但不受情感束縛的人知道這是上帝的顯現,心愛的人回到神的懷抱,感受喜悅的時刻。
p303,千百年來,先知給予人類的功課就是去剋服二元性的幻相,人類最後的目的就是超越創造的二元性,認識造物者的一體性。執著於宇宙幻相的人,必須接受二元對立的法則,如起落、升降、日夜、苦樂、善惡丶生死等等,人類經過千百萬回的生生死死,明白輪迴是如此痛苦乏味,希冀超越幻相的控制。
世上種種錯覺引發「無明」,即是煩惱妄想,信念或分析無法摧毁的無明,祇有達到「無餘三摩地」的境界才能摧毁無明。
1915年加入僧團不久,我見證到一樁異象,瞭解人類意識的相對性,看清二元對立的幻相折磨人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永恆之光的本體。
那一天早上我在附近古柏路家中的閣樓禪定。我的意識感受到二次大戰戰艦艦長在海邊死亡過程。
我返回意識,禱告問我死是活?
整個海平面充滿耀眼的光,柔和震顫動的波動,形成聲音說,是生是死,與光何干?我在光中造了你。生死的對立是宇宙的大夢,注意無夢的本質!醒來吧!我的孩子醒來吧!
人們踏上覺醒之路時,大師會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激勵科學家去發現神所創造的奧秘。
p310,「創造是光合影的結合,否則影像就不會存在,幻相中的善與惡必須互換主權。如果世界一直充滿快樂,人類還會追尋什麼嗎?沒有痛苦人類不會一起,他們所遺棄的永恆的家。痛苦會刺入人的回憶,想要逃離痛苦,唯有智慧。
死亡的悲劇不是真實的,害怕死亡的人彷彿舞臺上假戲真做的演員。」
我寫完本章後,在床上盤坐,房內有兩盞罩燈,光線昏暗。我抬頭發現天花板上有好多道細細的黃光搖曳著,無數筆直的光線猶如雨絲,合成透明的光束,默默的照在我的身上。頓時我的身體失去重量,成為靈體,飄飄然的漂浮在床鋪上方,屋內所有如常,我左顧右盼,光線越來越多,多到看不到天花板。
「仔細看,你的形象衹是光。」
雖然我見過許多異象,但這個體驗最奇特。沉甸甸的身體漂浮起來,使我深深體會所有的物體的本質就是光。
p316,要尋求靈性的財富,不要追求塵世間華而不實的東西。有了內在的財富之後,你會發現外在的需求永遠不會缺乏。
p329,一個國家的存亡不在於物質的成就,而在於人的精神。
20世紀過了一半,已經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在上帝的眼中,國家如果沒有十個義人就會毀滅。留心這個信念,幾千年來,印度不是迷迷糊糊的勝過狡詐的時間,每個世代都有悟證的上師,為這塊土地奉獻。現在猶如耶穌的聖人,瑪哈賽和聖尤地斯瓦爾宣揚瑜伽的知識,瑜伽這種徹悟真理的科學。才是國家永續發展與人類幸福的要素,不盡然是依賴物質的進步。
p349,在家修行,家庭不會阻礙人學習瑜伽的解脫之道,塵世間的瑜伽行者沒有私心或執著,願意承擔世俗的責任,這樣才是走在證悟的道路上。
解脫生死不必向外求。
在喜馬拉雅山上聆聽咕嚕的教誨時,我的家庭、工作、整個世界都離我很遙遠,但咕嚕的話有堅定的真理,我願意暫時離開這個寧静的福地,巴巴吉傳法給我,這個密法只能由咕嚕傳給弟子「衹要把克利亞瑜伽的密法教給合適的弟子」,巴巴吉說「要發願犧牲,才能由禪定悟得生命的奧祕。反覆叮嚀你的弟子,記住《薄伽梵歌》裡的許諾,衹要修習此法,便能讓人不驚不佈,離苦得樂」
p451,第43章,復活的上師
(全部再看一次,上師的傳示,對應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p475印度聖雄,甘地,每週一天的禁語,在這段時間裡我可以回信,但現在這24小時已成為靈性生命不可或缺的時光,定期的禁語不是折磨,而是恩賜。
p479,合適的素食,克服內在對食物的貪婪。酪梨。可以替代肉類。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尤迦南達
Autobiography of a Yogi
作者: 尤迦南達  
原文作者: Paramhansa Yogananda
譯者: 劉粹倫
內容簡介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是賈伯斯的iPad2上下載的唯一一本書。這是一本冥想與靈修指南,他十幾歲時第一次閱讀,後來在印度再次閱讀,從那以後每年都會重讀一遍。
記述了尤迦南達修習克利亞瑜伽的經過及其對瑜伽的思想感悟,再現了他一生致力於修煉、弘揚古老東方智慧的傳奇一生。1920年,當尤迦南達踏上「斯巴特城號」前往美國時,他大概沒想到自己這一生的經歷會在將近一個世紀後受到如此待遇。據說賈伯斯曾這樣告訴自己的傳記作者沃特·艾薩克森,「《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改變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看過這本書的人和沒有看過的人,對世界的理解截然不同。」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是少見靈性大師親自執筆的著作。英文原版於1946年首度發行,長銷逾半世紀,已被譯成三十五種語言,撼動世界數百萬人的靈魂,堪稱最廣為人知的瑜伽書,也是最有影響力的靈性經典。
  作者尤迦南達(Paramhansa Yogananda)是印度著名的瑜伽行者。他遠渡重洋,到美國弘揚克利亞瑜伽,是近代重要的靈性導師,救度許多悲苦的靈魂。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記錄了尤迦南達一生的故事,與桂冠詩人泰戈爾、聖雄甘地的會面與心靈交流,也記載了巴巴吉等重要瑜伽行者的事蹟,並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奇蹟的生成、宇宙運行的道理,揭露二元世界幻相的面紗。
作者簡介:尤迦南達 Paramhansa Yogananda, 1893-1952
  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男孩,他的前世是喜馬拉雅山的瑜伽行者。他轉世後仍一心求道,希望回到前世記憶中的聖山,於是小小年紀,好幾次逃家。後來父親拗不過他,只好讓他遊歷印度聖地,遍訪高僧。男孩秉持著對神的信心,勇闖天涯,只是,他還不知道,長大後將遠赴異鄉。
  男孩皈依上師聖尤地斯瓦爾,師公是讓古老的克利亞瑜伽重見天日的聖人——拿希里.瑪哈賽。他十七歲出家,法名是尤迦南達,意思是和神結合(yoga),得到無上的喜樂(ananda)。多年後,上師賜予他「帕拉宏撒」的頭銜,意為悟者,也代表他和神建立了穩固的關係,從此天人合一,無有間斷。
  1920年8月,這位年輕的印度瑜伽行者,帶著上師的祝福,到美國展開長達三十多年的弘法之旅。他把印度瑜伽古老的智慧帶到西方,指點世人探索生命的奧祕,引領迷惑的眾生,找到靈魂的方向。
  他在美國創辦了悟真會(Self Realization Fellowship),並勤於筆耕、四處演講;他教導世人,雖然各種宗教儀軌不同,但起源與本質,並無二致;所有的宗教、靈性修持,都是讓人憶起神的愛,了悟真我的本質。尤迦南達也在多方面,努力揭示印度教與基督教的深層關聯,搭起東西方相互了解的橋樑;也創作了許多詩歌,讚頌造物主的偉大。
  他一生四處遊歷,遍訪奇人高僧。在印度創辦瑜伽學校時,結交了桂冠詩人泰戈爾;三零年代中期,他從美國回印度一趟,不只探望聖雄甘地,還拜訪了孟加拉的「歡喜之母」(Sri Anandamayi Ma)、「來自阿魯納佳那的聖人」拉瑪那(Ramana Maharshi)。此外,當時許多傑出人士都是他的信徒,如被他稱為「玫瑰花叢中的聖人」農業專家貝本(Luther Burbank)、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史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演唱家加利庫爾奇(Amelita Galli-Curci)、鋼琴家山姆斯(Homer Samuels)、詩人馬海姆(Edwin Markham)、柯達相機的發明者伊士曼(George Eastman)。尤迦南達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和美國總統會晤的印度僧人。其他名人如貓王(Elvis)、披頭四樂團的喬治•哈里森、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也在尤迦南達的精神遺產中,發現生命與創作的啟發。
  1952年3月7日,尤迦南達在洛杉磯參加一場外交晚宴,晚宴最後,他談及美國和印度對人類的貢獻,期待未來有更多交流。根據在場的弟子描述,尤迦南達念了一首詩〈我的印度〉:「恆河、森林、喜馬拉雅山的巖穴、人夢著上帝——神的榮耀加被,我匍匐於那片草地。」語畢,便進入涅槃。
  尤迦南達的一生傳奇精彩。他肩負著使命,弘揚瑜伽,平衡人類的精神與物質文明,散播靈性的種子,他遺留下來的文字與生活典範,是後人無盡的寶藏。本書根據1946年的初版而翻譯,書中原文對照的若干處,也刻意保留原版的單字拼法。也願讀者諸君能感受到作者行願的心量,嗅出靈性生命綻放時的芬芳。    
譯者簡介:劉粹倫
獨立出版人,澐知道瑜伽師。

序  伊文茨博士
  出版尤迦南達的自傳意義重大,這類型的書在英語世界十分罕見,本書不是記者或外國人寫成,而是由印度文化培養的人才,執筆記錄印度智者的生平;簡言之,本書是瑜伽行者所撰寫瑜伽大師的生平,其重要性跨越時空,見證現代印度聖人不凡的一生與其神通事蹟。我有幸在印度與美國,見過這位了不起的作者,著實倍感榮幸。這份不凡的人生紀錄,絕對是所有於西方出版過的書中,最深刻觸及印度精神和情感的作品,也是印度靈性的珍寶,希望讀者珍惜、感恩。
  我有幸見到書中提到的一位聖人,聖尤地斯瓦爾‧吉利(Sri Yukteswar Giri)。 在拙作《西藏瑜伽與奧義》(牛津大學出版社,1935)的扉頁印有聖人的法照。我在孟加拉灣的布里(Puri)遇見聖人,他主持當地一個僻靜的道場, 訓練一批年輕弟子。他關切美國、美洲及英國人民的福祉,也垂詢遠方發生的事;他特別關注加州,因為1920年,他把摯愛的大弟子尤迦南達(Paramhansa Yogananda)送到西方弘法。
  聖尤地斯瓦爾溫文儒雅,語調柔和,風度翩翩,追隨者對其敬愛有加。不論是否同屬於他的團體,認識的人都十分敬重他。聖人站在道場的入口處迎接我,他高大挺拔、苦行者的身形令我記憶猶新:一身橘黃色僧袍,象徵捨棄世俗的追求。他的長髮微捲,臉上留著鬍鬚,肌肉結實,身材修長勻稱,步伐穩健。他選擇聖城布里當作他在塵世的居所,每天都有各省的印度教徒成群來到聞名的「世界之主」札格納斯神廟(Jagannath)朝聖。一九三六年,聖尤地斯瓦爾在布里辭世,他明白此生已功德圓滿,於是闔上眼,告別人世的無常。
  能夠為文記下聖尤地斯瓦的莊嚴神聖,筆者很喜悅。聖人一生離群索居,全然奉獻,涅盤寂靜,這正是他的弟子尤迦南達在此書中為我們這個世代所描述的典範。
  伊文茨博士(W. Y. Evans-Wentz, M.A.,D. Litt, D. Sc.)
著名的藏傳佛教學者,牛津基督書院學者;《西藏度亡經》、《西藏 偉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傳》、《西藏瑜伽與奧義》等書的編譯者。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兒時生活
印度文化向來追求至高真理,人自然也要尋找咕嚕,皈依學法。
我也有一位如基督般神聖的上師,他的一生莊嚴美妙,映照千古,堪為典範。他和許多偉大上師皆為印度僅存的珍寶,他們累世降生斯土,保衛家園,使自己的國家不致步入古埃及、巴比倫的後塵,招致滅亡的命運。
我上一世是喜瑪拉雅山雪地中的瑜伽行者。我的記憶可以追溯至前世,過去的種種,仍歷歷在目。某種超越空間的連結,使我得以窺見前世,預知未來。
由於我仍保有前世的記憶,轉世後,身為嬰兒的軟弱無助,讓我難以釋懷。我氣自己力不從心,只好以不同的語言禱告。雖然我聽不懂周圍的人講的話,但也漸漸熟悉家人講的孟加拉語。其實我很懂事,但大人以為我只喜歡玩具和吸手指頭。
當時我有很多念頭,但卻無法表達,所以經常哭鬧。雖然說是段傷心往事,卻也有美好的回憶,例如母親的愛撫、開口說的第一句話、踏出的第一步。兒時的小小成就很容易遺忘,卻是建立自信的起步。
我擁有過去世記憶並非特例,許多著名的瑜伽大師都有與生俱來的覺知,保留過去世的記憶,不受生死輪迴的巨變所擾。如果人只是臭皮囊,那麼一旦身體崩壞,記憶便消失;不過,若流傳數千年的預言是真的,那麼人的本質應是靈魂,而非肉體。人只是暫時與感官經驗結合,卻誤以為那是「真我」。
雖然清楚記得嬰兒時期的種種並不尋常,但日後我四處遊歷,聽聞許多男男女女訴說類似經驗,也證實我的經驗並非稀有。
我出生在十九世紀末印度東北部的哥拉普(Gorakhpur),八歲以前都在這裡度過。家中共有八個孩子,四男四女。我的俗名是慕空達.拉爾.高士(Mukunda Lal Ghosh),上有一個哥哥、兩個姊姊。
我的雙親是孟加拉人,屬於剎帝利階級。父母都很有靈性,互信互愛、相敬如賓,他們嚴謹持家,讓我們八個頑皮的小鬼,平安長大成人。
父親名叫巴加巴帝.加隆.高士(Bhagabati Charan Ghosh)。他很慈祥,偶爾嚴肅。我們敬愛父親,但沒像跟母親那樣親密。父親思考嚴謹,不曾感情用事;相較之下,母親像和藹的皇后,對孩子呵護有加。母親去世後,父親變得比較溫柔,我發現他偶爾會流露母親般慈愛的眼神。
母親健在時,常教我們讀經,我們學得苦樂參半。母親唸《大戰詩》或《羅摩記》給我們聽,也常常藉說故事的方式,做機會教育,教我們聽話、守規矩。
每天下午父親從辦公室回來時,母親會要孩子穿戴整齊,表示敬意。父親在印度一家很大的機構「孟加拉—納加普鐵路公司」(Bengal-Nagpur Railway)工作,職務是副總裁。因為父親的工作地點經常調動,所以小時候我們常搬家。
母親樂善好施,父親也生性慷慨;但比起母親,父親更講求規則和秩序,他認為布施也該有原則。有一次,母親在兩週內接濟窮人的金額竟超過了父親的月薪。
「助人也要有限度。」父親不過是唸了幾句,卻讓母親十分傷心。我們孩子還不懂發生什麼事,她說:「再見!我回娘家了。」就準備跳上馬車,揚長而去—這是老派的最後通牒。我們嚇得驚慌失措,幸好舅舅出面緩頰,好言相勸,母親才作罷,讓車夫離開。這是我生平唯一一次目睹父母口角。我記得他們常有類似以下的對話。
「門口有需要幫助的婦人,請給我十盧比。」母親笑笑地說,但語氣堅定。
「為什麼要十盧比?一盧比就夠了。」父親解釋道:「想當年,老爸和祖父母突然過世,我第一次嚐到貧窮的滋味—早餐一根香蕉裹腹,獨自走好遠的路上學。後來讀大學,實在窮到不行,還求一位有錢的法官每月資助我一盧比。他不僅回絕我,還說,就算一盧比也很珍貴。」
「既然那一盧比給你那麼痛苦的回憶,」母親馬上反駁道:「你應該不會希望這位婦人像你一樣吧?」
「說得好!」自古以來,先生總是說不過太太;父親只好打開皮夾,拿出鈔票,「十盧比拿去吧!代我祝福她。」
無論我們提出什麼要求,父親總先拒絕,雖然陌生婦人一下子就取得母親的同情,但是看看父親的態度,就可知道他為人處事有多麼謹慎。父親不會當場決定(這在西方人來說,是典型的法式思維),總是謹守「當用則用」的原則;不僅判斷精準,而且料事如神。只要我能列出一兩條論點說服他,不論是買機車,還是去玩,父親總會讓我如願。
小時候,父親對我們很嚴格。他嚴以律己,從不看戲,有空就靈修、讀《薄伽梵歌》;生活節儉,鞋子穿壞才丟。當汽車普及,我們孩子都以車代步,他還是寧願搭電車上班。父親不喜爭權奪利,所以他當加爾各答城市銀行的主管時,拒絕公司配股;他只做份內的事,不想靠持股賺外快。
多年後,父親拿了養老金退休。鐵路公司從英國派人來查帳,那位會計發現父親從未領過年終獎金,非常驚訝。
「他一個人當三個人用。」會計跟公司報告:「公司應該補償他十二萬五千元。」於是公司請出納開支票,把錢寄給父親。父親並不因此沾沾自喜,也沒跟家裡提,多年後,小弟畢修(Bishnu)發現銀行帳單中有這筆帳,才跟父親問起。
「有什麼好得意的?」父親答道:「追求內心平靜的人,得之勿喜、失之不憂;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父母親結婚初期,皈依了偉大的上師,他就是住在聖城瓦拉納西(Varanasi)的拿希里.瑪哈賽。皈依上師之後,父親求道之心更為堅定。母親曾向大姊蘿瑪(Roma)坦承道:「我跟你父親一年同床一次,行房只為生兒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