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1 14:09:44讀.冊.人

書畫風華:郭熙《早春圖》


書畫風華:郭熙《早春圖》
軸縱158.3厘米,橫108.1厘米,絹本。
畫家自題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筆」,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鈐有「郭熙筆」長方印。
顧名思義,這幅畫作是在描寫瑞雪消融,雲煙變幻,大地復甦,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早春景象。 這種把主體放在畫幅正中央,並由近到遠,依序推遠累積的多層次空間效果,正是北宋山水畫特徵之一。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是,山川里蕩漾著清新的氣息,飽含著活潑的生機,洋溢著喜悅的情緒。景緻空明、凈潔,幽趣萬千。


從水邊山石到遠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遠」;從前山望後山,茫茫無限的「深遠」;從近山望遠山,恬淡縹緲的「平遠」。
郭熙將「三遠」法結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巒秀挺,煙靄浮騰,林木舒發,溪流淙淙的景象;漁夫樵子,旅客遊人,置身其中,個個意態欣然。
從構圖來看,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後銜接中景扭動的山石,隔著雲霧,兩座山峰在遠景突起,居中矗立,下臨深淵,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左側平坡逶迤,令人覺得既深且遠。山,籠罩著薄霧,迷迷濛蒙;山勢蜿蜒曲折,連綿起伏;山脈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讓顧盼,或高聳獨立,令人彷彿已經置身其中。但見怪石林立,古木參差,飛瀑流泉,層樓高閣,有若桃源仙境。山間一道清泉從岩縫中飛流直下,一波三疊,流水潺潺。樹木已經長出嫩芽,顯得生趣盎然。

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榦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乾濕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首先在右邊斷崖處,先有溪水,上面則為瀑布一道,瀑布旁有突起的尖尖的岩石,岩石上又是另一道瀑布,瀑布盡頭為怪石,石群後出現屋舍樓閣,最後則是半透明的雲煙和模糊的遠樹,從這一層山、水、石、煙、樹的組合中,空間的層次感被完美地表現出來。其次,再看看分布在右側山中的人物與建築,由下而上,依次是在溪畔撐篙的漁人,順著山後的小徑,可以到達中段的瀑布水口,經由濃墨染成的澗谷狹路,穿過岩邊繁茂的樹叢,終於到達台地上一群精巧的樓觀,樓觀旁的山巒上則有一小亭,再往後行去,遠處有淡色的山頭和隱約的雲、氣。從這一連串的景象鋪陳中,我們看到人物與建築是如和巧妙地安置在山水結構中,這使得山水與人文並非兩塊獨立的空間,而是互為一體的完美組合。郭熙論山的畫法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這幅《早春圖》確是再恰當不過。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