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4 00:17:12月光哈小貓

武俠神話





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裏相關描述,《九陰真經》是北宋年間的黃裳所著。因校對《道藏》而悟通武學義理。黃裳隱居40多年所苦思破解敵人武功之道。
 

說到這部道藏是什麼呢? 道藏如同佛教的大藏經..............
 
那什麼是《大藏經》?
 
 《大藏經》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是將一切佛教經典有組織、有系統地匯集起來,「經」是佛所說的法要;「律」是佛所制的戒律,屬於身、口的行為規則;「論」則是佛弟子門對於佛法義理的思辨。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四00券,沙門寶唱撰《梁世眾經目錄》是佛經有藏之始,自漢至隋唐,佛經都靠寫本流傳,到了晚唐才有佛經的刻本。在現存許多經錄之中,以唐代智昇的《開元釋教路》最為精詳,該書錄有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經共五0四八卷。
 
《大藏經》三大體系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龐多,最後彙編成「藏」的,中國可考的有十幾次(宋與遼金八次、元二次、明四次、清三次);國外可考的,高利三次、日本九次。漢文《大藏經》從開始的五千多券,發展到後來的上萬券以上,除了因為漢譯佛經數量有所增加以外,歷代編纂者不斷蒐集增補了以中國佛教文獻為重心,大量新出新見的佛教文獻以及相關資料。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其中漢文又被翻譯城西夏文、日文,藏文則又被翻譯成蒙文、滿文等,巴利文則有漢文《南傳大藏經》譯本。
 
目前學術界常使用的漢文《大藏經》為《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是西元一九二四年(日本大正十三年)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在西元一九三四年印行,共收集一三五二0卷,八0六三四頁。
 
 
《道藏》是指收錄所有道家道教典籍的叢書,與佛教的《大藏經》相對應。「道藏」之名始見於唐初高宗、武后之世,又稱「一切道經」。宋代之後逐漸以「道藏」一詞指涉一切道經。

過去道藏的出版多屬影印出版。2004年,中國道教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華夏出版社三家共同籌劃,聯合中國近百名專家學者,組織編修整理而成48冊16開本的《中華道藏》,此即最近一次重編的《道藏》。《中華道藏》乃以《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並補入經書百餘種,共收道書1500多種,5500多卷,其中所收各種道書除了重新分類,均作校補、標點,並採繁體豎排,為一點校整理本,由華夏出版社出版。
 
修真者如果要讀完道藏5500多卷再加上佛教的大藏經一萬多卷
可能行者終其一生也無法完全閱讀。就像航行大海中茫然要找到彼岸。
行者必須堅持真心的信念才能走下去..
 
行路中也許會遇到很多的風景還有好玩的故事.
道就經路 道是心 不變的是真心 會變是人心
所以道很複雜?也很簡單 老子只用 1 就將道說完了 

約翰福音1:1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 聖經

 
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手持鮮花示眾,然眾人皆面無表情、不解禪意,
只有維摩訶迦葉面露笑容,世尊遂將心法傳於迦葉。
後世以拈花微笑比喻以心傳心、參悟禪理的樣子。亦可喻為會心或默契之意。






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裏郭靖與黃蓉的相遇


郭靖忽然想起,說道:“我給你帶了點心來。”從懷裏掏出完顏康送來的細點,哪知他背負王處一、換水化毒、奔波求藥,早把點心壓得或扁或爛,不成模樣。黃蓉看了點心的樣子,輕輕一笑。郭靖紅了臉,道:“吃不得了!”拿起來要拋入湖中。黃蓉伸手接過,道:“我愛吃。”
郭靖一怔,黃蓉已把一塊點心放在口裏吃起來。郭靖見她吃了幾口,眼圈漸紅,眼眶中慢慢充了淚水,更是不解。黃蓉道:“我生下來就沒了媽,從沒有誰這樣記著我過……”說著幾顆淚水流了下來。她取出一塊潔白的手帕,郭靖以為她要擦拭淚水,哪知她把幾塊壓爛了的點心細心包好,放在懷裏,回眸一笑,道:“我慢慢的吃。
....
眼見暮色四合,漸漸的白雪、湖水、梅花都化成了朦朦朧朧的一片,黃蓉慢慢伸出手去,握住了郭靖的手掌,低聲道:“現今我甚麼都不怕啦。”郭靖道:“怎麼?”黃蓉道:“就算爸爸不要我,你也會要我跟著你的,是不是?”郭靖道:“那當然。蓉兒,我跟你在一起,真是……真是……真是歡喜。”
黃蓉輕輕靠在他胸前。郭靖只覺一股甜香圍住了他的身體,圍住了湖水,圍住了整個天地,也不知是梅花的清香,還是黃蓉身上發出來的。兩人握著手不再說話。


故事中金庸說完道了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彼此不管有多遠 心都能感受到.聽得到.看得到........






閱讀道藏是大工程呀.

有一個方法必須回到道源..有系統了解脈絡..




道家思想與道教不同處?






 道教是如何產生的?

 同一時期 西方聖人 耶稣 誕生(约前4年-30年~33年)

--------------------------------------------------------------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動,至春秋戰國時期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崇拜道家老子為始祖,至南北朝經過宗教改革,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  張道陵祖籍江蘇豐縣,相傳為張良八世孫。東漢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時就精通《道德經》,曾經在太學學習。漢明帝時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後來隱居洛陽北邙山,學習長生術,朝廷征為博士官,但是其稱病不去。漢和帝時又征為太傅,三詔不就。在【漢順帝時】,其在鶴鳴山創建五斗米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造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青城山逝世(約172~178年),相傳年123歲,道教稱他為「祖天師」或「教主」。

--------------------------------------------------------------


●  太平道源自東漢漢順帝時(126年-144年)方士幹吉(部分史書記為于吉),他自稱在曲陽泉水邊得到神書《太平清領書》,建造精舍,建立燒香等儀式,誦讀道書,以符水為百姓治病,頗得人心。幹吉的弟子宮崇和再傳弟子襄楷都分別把《太平清領書》上獻皇帝,但都未受重視。這部道書落入張角手中,成為他創立太平道的根據之一

太平道是中國東漢道教的一個教派,領袖為張角,信徒遍布各地,於東漢末年發動黃巾之亂,被朝廷鎮壓及經過多年戰爭而消亡。太平道為早期道教之兩大派別之一,另一派是五斗米道。漢靈帝時流行於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

鹿人張角得到《太平清領書》,自稱「大賢良師」,傳授弟子,為人治病,人們紛紛投奔。張角派遣弟子八人前往各地,以「善道」教化天下,十餘年間徒眾多達數十萬,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張角把信徒分為36方,規模大的方萬多人,小方有七千人。他自稱天公將軍,弟弟張寶自稱地公將軍,張梁則稱人公將軍。太平道有了軍隊式的組織。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是各家思想熠熠生輝的時代,

各個流派的思想百花齊放,才有書不讀秦漢以後的說法。



 



 


 










孫不二在出家前是馬丹陽之妻。,原名富春,金朝山東寧海人,著名道教全真道人物,全真七子之一。
爾後與夫婿馬丹陽皆皈依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出家修道,自號清靜散人,人稱孫仙姑,和另外六位師兄共稱全真七子。著有《不二元君法語》,為全真教清靜派創始人。
元世祖賜封「清靜淵真順德真人」,元武宗加封為「清靜淵貞玄虛順化元君」。

孫不二元君法語

女功內丹〈七首〉

坤道功夫次第〈十四首〉

收心

吾身未有日,一氣已先存。

似玉磨逾潤,如金煉豈昏。

掃空生滅海,固守總持門。

半黍虛靈處,融融火候溫。

 

養氣

本是無為始,何期落後天。

一聲才出口,三寸已司權。

況被塵勞耗,那堪疾病纏。

子肥能益母,休道不迴旋。

 

行功

斂息凝神處,東方生氣來。

萬緣都不著,一氣復歸台。

陰象宜前降,陽光許後栽。

山頭並海底,雨過一聲雷。

 

斬龍

靜極能生動,陰陽相與模。

風中擒玉虎,月裏捉金烏。

著眼絪縕候,留心順逆途。

鵲橋重過處,丹氣復歸爐。

 

養丹

縛虎歸真穴,牽龍漸益丹。

性須澂似水,心欲靜如山。

調息收金鼎,安神守玉關。

日能增黍米,鶴髮復朱顏。

 

胎息

要得丹成速,先將幻境除。

心心守靈藥,息息返乾初。

炁復通三島,神忘合太虛。

若來與若去,無處不真如。

 

符火

胎息綿綿處,須分動靜機。

陽光當益進,陰魄要防飛。

潭裡珠含景,山頭月吐輝。

六時休少縱,灌溉葯苗肥。

 

接葯

一半玄機悟,丹頭如露凝。

雖雲能固命,安得煉成形。

鼻觀純陽接,神鉛透體靈。

哺含須慎重,完滿即飛騰。

 

煉神

生前舍利子,一旦入吾懷。

慎似持盈器,柔如撫幼孩。

地門須固閉,天闕要先開。

洗濯黃芽凈,山頭震地雷。

 

服食

大冶成山澤,中含造化情。

朝迎日烏炁,夜吸月蟾精。

時候丹能采,年華體自清。

元神來往處,萬竅發光明。

 

辟穀

既得餐靈氣,清泠肺腑奇。

忘神無相著,合極有空離。

朝食尋山芋,昏飢采澤芝。

若將煙火混,體不履瑤池。

 

面壁

萬事皆雲畢,凝然坐小龕。

輕身乘紫炁,靜性濯清潭。

炁混陰陽一,神同天地三。

功完朝玉闕,長嘯出煙嵐。

 

出神

身外復有身,非關幻術成。

圓通此靈炁,活潑一元神。

皓月凝金液,青蓮煉玉真。

烹來烏兔髓,珠皎不愁貧。

 

沖舉

佳期方出穀,咫尺上神霄。

玉女驂青鳳,金童獻絛桃。

花前彈錦琵,月下弄瓊簫。

一旦仙凡隔,冷然度海潮。

 

 

 

 

女功內丹〈七首〉

 

不乘白鶴愛乘鸞,二十幢幡左右盤。

偶入書壇尋一笑,降真香繞碧闌幹。

 

小春天氣暖風賒,日照江南處士家。

催得臘梅先迸蕊,素心人對素心花。

 

資生資始總陰陽,無極能開太極光。

心鏡勤磨明似月,大千一粟任昂藏。

 

神氣須如夜氣清,從來至樂在無聲。

幻中真處真中幻,且向銀盆弄化生。

 

蓬島還須結伴遊,一身難上碧岩頭。

若將枯寂為修鍊,弱水盈盈少便舟。

 

養神惜氣似持盈,喜墜陽兮怒損陰。

兩目內明馴虎尾,朦朦雙耳聽黃庭。

 

荊棘須教剗盡芽,性中自有妙蓮花。

一朝忽現光明象,識得渠時便是他。

 

 

 

 







上一篇:九陰真經

下一篇:十里桃花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