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23:06:57劉俊余

試探溫柔的極致─《有鹿哀愁》

《有鹿哀愁》這一本詩集共收錄了34首詩,在這一本詩集中,許悔之在找尋溫柔的極致,真實不虛的勇氣,探求莫名的悲傷,詠嘆美麗的事物,比如〈老去〉一詩許悔之說他在試探心中的溫柔:

 

在你的海底城市

七彩的珊瑚延綿千里之遙

水母放散眩迷的螢光

水族晨昏為你合唱

群鯨於四周巡弋

凡此種種無有變遷

時間靜止

如凝凍的波光

我老了

我請求你

死後讓我成為花肥

滋養你寢室窗外的白玫瑰

如成群舞踊的童女

如純淨未有害人之心的女妖

 

時間靜止不動

我卻已經老如此,老了

我請求你

應允我謙卑的願想[1]

 

許悔之在這首詩的「詩之手記」如此談到:寫這首〈老去〉,為了探測自己胸中的溫柔。在幾位好朋友面前,背誦過這首詩,總有罪人上教堂告解之後的舒暢感。但願逐日老去,胸中淺痛的溫柔,能如貝類含著沙粒,化為光暈瞹瞹的珍珠。[2]誠如詩人所言,寫這首詩只是為了試探心中的溫柔,那詩人心中的溫柔為何呢?詩人願友人如果居住在一個海底城市,有珊瑚如花錦簇,有水族、水母、鯨群在旁為其守護,詩人如此想著,如果他死了,願他的肉身能成為友人的花肥,滋養窗外的白玫瑰,白玫瑰象徵純白無暇的愛戀,詩末詩人肯求友人應允他的願想。此詩是首情詩,詩中表現的情感,是完全為他人著想,純潔無瑕的心念,表現的是一種純粹單向付出的情感。

〈航向福爾摩沙〉寫出對台灣美好的願想,〈胸膛〉為身體書寫,〈有鹿〉書寫詩人淡淡哀愁,〈香氣〉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譬如〉讚嘆美麗的事物,〈從地湧出〉在追尋真實不虛的勇氣,〈餘生〉書寫劫後餘生,〈他們睡在百合花園〉為921死難而寫,〈載記〉寫大地震過後美麗面臨夭折的恐懼,〈異教徒〉書寫不馴和背離,〈失語〉寫詩人私自的快樂,〈病〉寫心中的妄念,〈揮手〉寫對無常的悵然,〈歡喜〉和〈自在〉兩首寫對往生的父親的祝福,〈七願足矣〉寫對生命美好的願想。這本詩集迴旋的基調是溫柔,就算書寫的主題是情慾,是死亡,是勇氣、是無常,依然可以聽見詩人心中溫柔的聲調。如〈胸膛〉一詩雖然是有點情色的身體書寫,但基調依然是在書寫心中的溫柔:

 

你的肩宛若

幼豹奔跑時柔韌、輕顫

你的下腹鹿一般光滑

你的手啊,修長靈躍

如金絲猿雙臂般優雅

你的皮膚瑩亮

月光浸濕了綢緞

 

我靠在

你悲哀而善良的胸膛

祝福你

爾後不再感傷[3]

 

許悔之在這首詩的「詩之手記」談到:晚上九點多,在小巷的路燈下,想全了這些比喻,回家坐定,援筆寫就。情色而優雅,是自己對這首詩的要求。[4]。但從這首詩中,不只可以讀到情色而優雅,依然可在詩中可以感受詩人心中的溫柔,這首詩也可歸納為情人,詩的第一段是在詠嘆愛人的身體,第二段就書寫出詩人心中的溫柔,詩中的「我」靠在愛人的胸膛,願以情愛,使愛人不再感到悲哀,這依然是一種單向付出的溫柔。

又有如〈載記〉一詩,雖然是書寫大地震過後的種種,面對各種恐懼,詩人心中依然充滿了溫柔:

 

在大地震過後的

海底城市

千年的珊瑚  碎了遍地

 

目盲的我謹慎

而沉默地跟隨你

為霎時煙滅的種種

殷殷載記

透過你的雙眼所見

經由你的話語:

啊這狼藉的一切

多像慌慌

而被砍的首級

充滿了

驚訝和恐懼

 

我沉默地跟隨你

為覆亡的種種

逐一載記[5]

 

許悔之在這首詩的「詩之手記」如此談到:〈老去〉一詩中的海底城市,到了〈載記〉,變的暴戾極了。寫一種美麗面臨夭折的恐懼。康拉德在《黑暗之心》這麼寫:太可怖了!太可怖了![6]詩中的「我」對詩中的「你」在大地震後所遇到的震攝和恐懼,只是默默的陪伴,聆聽他的話語,他的恐懼,沉默地跟隨著他,詩中所表現的情感也是一種單向付出的情感。誠如前文所說許悔之在這本詩集在探尋心中的溫柔。

值得注意的詩人楊牧在〈感官的美學〉一文指出:我們說這一切是從感覺出發,因為我們強調它在詩的發生過程裡原本訴諸敏銳的身體之有覺與無覺,或有覺或無覺。我們稱它為感官的美學。[7]南華大學的李倍慈在其碩論中說道:《心經》強調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詩人與經典靠近,卻又反其道而行」。[8]這段論述筆者認為很有問題,《心經》說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9]是在闡述一切有形的現象都是無自性的,不是永恆如此的,所以眼睛所見的色、耳朵所聽到的聲,鼻子所聞到的香,舌頭所嘗到的味,身體所感受到的味,都是空性、無常的,不停地在變化。而詩人在詩中所追尋的是瞬間的覺受,一剎那的感覺,兩者並沒有對立。此外這一本詩集的詩都是舒舒緩緩,節奏甚慢。



[1] 許悔之《有鹿哀愁》,台北:大田,20006月,頁12-13

[2] 許悔之《有鹿哀愁》,台北:大田,20006月,頁13

[3] 許悔之《有鹿哀愁》,台北:大田,20006月,頁16

[4] 許悔之《有鹿哀愁》,同註157,頁17

[5] 許悔之《有鹿哀愁》,台北:大田,20006月,頁52-53

[6]許悔之《有鹿哀愁》,註同159,頁53

[7]楊牧〈感官的美學〉,許悔之著《有鹿哀愁》,註同159,頁6

[8]李倍慈《現代的宗教向度─以周夢蝶、蕭蕭、敻虹、許悔之為中心的探索》,南華大學文學系碩論,20127月,頁75

[9]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徐興無注譯《新譯金剛經》,台北:三民書局,20061月初版五刷,頁141